在线教育课,你上过吗?开心地交了学费,学着学着竟然“断档停更”;申请退费时,竟发现“不符合退款条件”……近年来,在线教育飞速发展,隐藏的风险也渐渐暴露出来。

近日,广州互联网法院对受理的在线教育纠纷案件进行分析,披露背后四大套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套路一:

以夸张广告吸引眼球

广州互联网法院提醒,某些在线教育机构会通过广告弹窗、公众号推文、微博广告等方式,“与XXX大学合作,您的4名好友已抢购成功,点我抢报”等夸张的宣传话术制造焦虑情绪,渲染紧张气氛,进而引诱消费者报名。

2020年9月,小毛在网上冲浪时,突然一个弹窗广告映入眼帘。

“专本连读”“名校优享班”“考试包过”……这些闪亮的字眼让小毛心动了,在顾问老师的“建议”下,她报名了A机构的“VIP升学班·专本套读班”。

套路二:

隐瞒真实办学资质

广州互联网法院指出,某些在线教育机构会有意对消费者隐瞒真实情况,如没有依法进行审批、登记,授课教师不具备教师资格或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水平。

这些机构还会利用P图等技术处理方式,制造虚假办学资质、教学经验、成功案例等,在各大视频平台、网站、手机APP等进行海量投放,欺骗消费者报名。

小毛报完班后充满期待,在临考前她却意外发现,目标院校的心仪专业已在今年停止招生,而A机构却一直未告知自己。

气愤的小毛申请退款,A机构却以“未取得专科学历,不能退款本科课程费用”为由拒绝。而她此前与老师的通信仅靠电话语音,没有留存下任何机构诱导、隐瞒、欺骗自己的证据,导致维权艰难。

套路三:

诱导贷款暗藏“陷阱”

广州互联网法院提醒,某些在线教育机构会利用令人容易产生误解的价格,引诱消费者报名,一些机构还会主动推荐消费者向第三方借贷平台贷款,来负担高价课程。

2021年初,B机构的廖老师劝还在犹豫的小黄赶快报名,否则“初中以下学历招生补录政策与自考档案通道即将关闭”。

小黄在交了预付款后,为无法负担高昂的学费而苦恼,廖老师提示他不需要一次付清,报名就可以享受“分期付”学费。

还没搞清楚课程费用分期支付和分期贷款的区别,小黄便稀里糊涂地开通了“分期付”。

随着还款压力也越来越大,小黄才发现,分期付款原来是一种信用贷款,需要负担较高的利息,并不是他想象中的课程费用分期付。如果不能按时还款,还可能影响他的个人征信。

这导致他不仅需要承担沉重的还贷责任,甚至可能承担个人征信记录不良的风险,在维权方面也会变得更加复杂。

套路四:

合同隐藏霸王条款

广州互联网法院指出,一些在线教育机构会在合同中设置霸王条款,如减轻在线教育机构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排除消费者主要权利等。

在签订合同时,合同往往以折叠隐藏形式出现,机构销售人员一般不会主动提醒消费者查看,使得消费者盲目签订合同,在之后维权时陷入“口说无凭”的僵局。

2017年2月,小谢通过C机构的杜老师“预定”了某985院校自考专科学位。

杜老师提醒说:“你要尽快入学,不然会错过10月份的考试,经济困难的话可以分期付款啊。”小谢想要把握上名校的时机,认为“分期付款”的话,自己负担也会小一些,于是扫描杜老师发来的二维码,分四次付款共计5950元。学习一阵后,他却发现,这并不是目标985院校的行政管理专科。

小谢认为这是欺诈行为,欲起诉C机构,在收集证据时,却发现机构开设的学习网站里的多门课程竟被“一键清空”,网站提示的信息显示“该课程已停止对您的服务”,导致小谢无法收集证据。

法院提醒

保存证据、看清条款

广州互联网法院提醒,消费者报名在线教育课程时,要牢记“防范五步走”。

第一步,增强维权意识。仔细核实机构资质和教师资格,在与销售人员沟通交流时随时保存证据。

第二步,加强信息收集。可通过官方渠道查看在线教育机构的企业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营业地址、联系方式等主体信息,来确认该机构是否具有合法资质。

第三步,仔细审查合同条款。在签订合同之前要仔细查看合同条款,重点关注退费条款、违约责任条款等。

第四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课程。选择课程时可以综合考虑学时、费用、难易程度,不要轻易选择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内容过多的班型。在交费时要注意看清是否选择了贷款分期。

第五步,合理举证及时维权。当发现权益受到侵害时,可在12315投诉平台进行投诉,或提起诉讼。

广州互联网法院还倡议,在线教育机构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端正市场行为,为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展现责任担当。

【记者】尚黎阳

【通讯员】刘梦薇 许晓琪 文亚欣

【作者】 尚黎阳

南方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