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周,因送女儿赴京入学,抽暇半日专程来到天安门广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静立数息。时逢急雨阵阵,纪念碑在略显空旷的广场上更显庄严肃穆。缅怀革命先烈的同时,也再次近距离瞻仰了这座源自于家乡青岛浮山的巨型碑石。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为纪念在人民革命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和民主运动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呈方形,分台座、须弥座和碑身三部分,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总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通高37.94米。台座分为两层,四周环有精美的汉白玉栏杆,四面有台阶与天安门广场地面相通。底层台座东西宽为50.44米,南北长61.54米。碑身正面朝着天安门,巨大的碑心石上刻有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碑的背面(南面)是由毛泽东撰文、周恩来用楷书题写的114字鎏金碑文。

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49年9月30日奠基,1952年8月1日开工,1958年4月22日竣工,1958年5月1日揭幕,前后历时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9月30日傍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贺龙等来到天安门广场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

毛主席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破土

毛主席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奠基碑

奠基典礼上,毛主席庄严宣读了由他亲自撰写的碑文后,亲手执锹为纪念碑奠基石填土。

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同志担任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由著名建筑家梁思成、郑振铎担任。下设工程处,分设计、施工、采石、美术等7个组。此外,专设一个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现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下,研究浮雕画片所需的史料题材。同时向全国征集设计方案,收到包括亭、台、堂、碑等各种设计稿140多套。

1952年8月1日,修建纪念碑工程正式开工,“共和国第一碑”的建造,最主要的是选好碑心石,兴建委员会为此进行了三个多月的实地考察,通过反复对比、分析,认为青岛浮山的花岗岩最合适,它具备硬、韧、纯、细等特点,不易风化,能够长久屹立。而且,它的底色也很漂亮,有黑色斑点和白色斑点,将来在上面刻上字衬出来就会更美,最后选定青岛浮山花岗岩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料石。

1952年8月,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动工修建,根据设计,纪念碑的碑心石,将由一块约15米长、3米宽、1米厚的整石构成。因为碑心石的毛坯石材,在运输和雕刻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风险。要想保证碑心石不折断,这块石料在开采时的厚度就必须达到2到3米。这就意味着,毛坯的重量将达到300吨以上。建国之初,百废待兴,这块300多吨重的巨石,从青岛浮山上开采,千里迢迢运到北京,其中的艰辛困苦、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施工组组长陈志德

1953年4月1日,青岛料石厂接到动工的通知。消息一传出,所有的工人都感到无比的光荣。但是,当年采石工艺还是十分落后,没有现代化设备,如果用传统的方法凿石,300多吨的巨石不知何年何月才能从山上开采下来,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施工组负责人陈志德对此也是一筹莫展。这时有人推荐了一位高人——崂山脚下有位老石工,有“石神”之称的李开山。

李开山首先选定了一处平整的石壁,在上面用黑炭笔画出了一块长15米,宽3米的待采石坯。然后沿着长方形石材的4条边缘线,凿出40多个炮眼,然后在炮眼里分别添装上炸药。随着一阵沉闷的爆炸声,巨石有两个边缘确实被炸出了裂隙,另外两边却并没有均匀裂开的痕迹。原来李开山为了保险起见,使用的炸药份量很轻。因此,没能得到预期的结果。但是这个方法只能使用一次,再次使用就会破坏石头。

浮山采石

于是,李开山和工人们决定用“蚂蚁啃骨头”的方法,在岩石荒料四周挖出5米多深的槽,并将外围部分处理完全,使碑石凸显出来,然后在石料的底部每间隔0.4米左右的距离,从钢钎打上通孔,横贯底部。另外,在石料长边两边对向凿出8个置放千斤顶的窝翕,在横贯孔中凿进上宽下窄的楔子。几十名工人持重锤对这几十个钢楔加压,同时捶击。

1953年7月,经过采石工人3个多月的开凿,重达300多吨的大料石终于完整地从山体中剥离。开采出的巨石没有任何的毛病。但是要如何将他运下山,再千里迢迢的运抵北京天安门广场,又成了一个更大的难题。

开始放料

这块巨石材料位于浮山东南麓的半山腰的大金顶上,好在大金顶所在的坡面坡度较缓,因此,施工组决定采用杠杆原理,将大料石抬起、架空,用钢丝绳将石板缠牢。然后,在山坡上铺设道木和铁轨,在山坡、山脚都挂上钢索和绞磨。最后,两端各由几名年轻力壮的工人牢牢把住,一点点收放钢索。在统一指挥下,碑心大石便顺着铁轨缓缓下滑,滚到平地。

往浮山山下运输时的情形

往浮山山下运送的巨石石料

碑心石料终于运至山底

1953年8月10日,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的大石料,由开采地运至山场,移动60米。次日下午,石料被安全放下山。经过转向、翻身,第二次加工以后,这块长14.7米,宽2.92米,中间厚1米,两边厚0.8米的石料,终于打磨成型,重量也随之减为102吨。而接下来要面临的考验,就是如何将这块巨石顺利运到火车站。

巨石石料运输过程中

要运到北京,首先得从料石场运到孟庄路铁路货站(原空军油库现石油公司作业线)装车。以当时的运输条件,想搬运这块巨石,几乎难于上青天。最终,还是沿用了“滚杠”这种最古老的办法来运输这块巨石。

1953年8月19日,大石料由山场起运,行程15公里,9月28日安全到达车站。15公里巨石走了30多天,成就运输史上的经典。

运送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的火车

由于当时的铁路运力不足,这个重达102吨的碑心石根本没法上火车。经多方协调,从东北小丰满水电站调来全国唯一一节能够承载90吨重量的车皮,可是90吨车皮最多只能超载10%。为此,工作人员再次给大石料“瘦身”——减到94吨。就这样,一辆只挂了4节车厢的专列,沿着青岛石油公司的运输专线,缓缓驶离青岛。10月13日,终于抵达北京。

1953年10月13日,运石专列缓缓驶进车站,北京西直门火车站鞭炮齐鸣,朱德总司令亲自带队,在车站迎接着他们的到来。

施工人员合影

工作中的林徽因

碑心石大料加工

吊装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

平安运抵北京后,起重工人们又用老办法,花了三天时间把石料运到了天安门广场的纪念碑工地。施工队按照原来的设计方案,对其形成前经过最后一次加工,经过精雕细琢,石料再次“瘦身”,厚度减少为0.6米,重约60吨。

据统计,碑心石于1953年4月1日在青岛开始,于10月16日抵达天安门广场。在此期间,共有7116名工人直接参与采矿和运输,还不包括后期支援人员和周边援助工作人员。

完成碑心石搬运任务后,42名工人在北京合影留念。

建设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建设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日报冯文冈/摄)

人民英雄纪念碑全体干部合影

建设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日报》当时的报道版面

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正式落成。雄伟的“中华第一碑”面向天安门巍然屹立。

建成后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日报冯文冈/摄)

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揭幕典礼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1958年5月1日,纪念碑碑身上的红色大幕被揭开,雄伟壮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终于正式落成。当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上高高矗立,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时,青岛人心中也升腾着一份独有的自豪。12名起重运输工人在北京受到了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表彰。

从此,那块刻着毛主席亲笔题字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碑心巨石,那块历经千辛万苦运抵北京的浮山巨石,屹立在了天安门广场的中央,随同长眠的革命英烈一起永垂不朽。

除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石外,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和旅顺雷锋纪念碑、济南英雄山烈士纪念碑、徐州淮海战役纪念碑等纪念性建筑以及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纪念碑等,均采用了浮山花岗岩。

自2000年起,被称作青岛“城市之肺”的浮山停止采石,昔日的矿坑被逐渐回填。当年采石处,痕迹似在,但也无法确定碑心石的确切痕迹了。

68年前,那块凝聚了无数人汗水与心血的巨石,已成为了整个国家的记忆与纪念。当年那些参与采石与运输的奉献者们大多也已离开了我们,他们与碑心石一样,值得我们所铭记,都是青岛人民永远的骄傲!

本组图文编辑引用及参考源自:头条号湖北卫视大揭秘、解放军报、中国青年网、青岛日报、青岛新闻网、交运集团文化传媒公司、青岛档案信息网等,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敬请扫码

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点我在看

帮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