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快门的果敢刹那,

曼妙精彩犹如灵光般乍现。

什么是“决定性瞬间”?

“决定性瞬间”理论是由法国著名的摄影家,玛格南图片社创始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创立的,至今仍是备受追捧的街头摄影方法。

指摄影师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将形式、设想、构图、光线、事件等所有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特指通过抓拍手段,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的瞬间中,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他的徕卡相机

▲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最著名的一张代表作。这张照片典型地诠释了“在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的道理。那个跳水人的出现就是瞬间事件,而他跳跃的形态和方向与车站后面的广告美女跳跃,如出一辙而方向又恰恰相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布列松的这幅作品拍摄的是街道上一个有趣的瞬间,可以知道那个瞬间所发生的故事:男孩双手拿着两瓶酒,仿佛是是完成了父母交给他的任务,而发自内心的自豪和开心。

▲这张照片中,布列松等待着一辆自行车进入他已经构思好的场景中,然后按下快门,“咔嚓”清脆而柔和,线条与几何图形的完美结合。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在正确的时间里,遇到正确的人,是一种幸福。”摄影亦是如此,有时风景的美,不在于风景本身,而在于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光线。等待对的时机,等待时间、空间都对了的时候再出手按下快门拍下决定性的瞬间。

“决定性瞬间”的代表作

•《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匠》

▲这张摄于1953年的照片,是马克·吕布的成名之作。那一年,他30岁,在摄影事业上才刚刚起步。在巴黎的艾菲尔铁塔,他抓拍下了一个正在给铁塔涂漆的工人。这张照片成为了马克·吕布在《生活》发表的第一幅作品,也促使他在那之后进入蜚声国际的玛格南图片社。

•《维也纳哈维卡咖啡馆里的客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无法知晓镜头里的人是谁,但是弗兰兹·休布曼(Franz Hubmann)使用徕卡相机完美地抓拍住了这个瞬间,一位老者如此绅士地端起咖啡杯,用指尖捏着把手,仔细地品味。无需闪光灯,没有多余的动作,甚至连快门的声音都难以觉察,这是徕卡能做到的一切。

•《胜利之吻》

▲时值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纽约民众纷纷走上街头庆祝胜利。一位水兵在时代广场的欢庆活动中亲吻了身旁的一位女护士,这一瞬间被《生活》 杂志的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用徕卡抓拍下来,成为传世的经典历史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面这组作品是出自Elliott Erwitt,他被誉为“摄影界卓别林”,1968年担任玛格南主席,被评为40、50年代最杰出的杂志摄影师。他主要使用徕卡M3相机配备M 50mm/2镜头进行拍摄,有时也会使用35mm和90mm镜头。

Erwit的摄影风格让人一眼就能辨认出来,那就是善于抓拍“决定性的瞬间,捕捉生活中每一个有趣或者感人的细节。他的创作题材常以幽默、讽刺为主。

▲这组作品由意大利摄影师Gianni Berengo Gardin拍摄。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一个转瞬即逝的经典瞬间,他认为决定性瞬间其实就是摄影师根据自己的观点判断得来。毕竟,这一刻是完全属于摄影师本人的真实天地,如何解读与展现,在于他的一念之间。

徕卡M旁轴相机,让你的“决定性瞬间”富有成就感

徕卡M系列中的M取自于德文Meßsucher,意为“一种测距仪和取景器一体化装置”。这种取景方式最大的好处是能观察到实际画面成像以外的活动。

因此摄影师在取景的同时,也能实时关注到周围的环境,对画面动态进行预判,等待“决定性瞬间”的到来。

那为什么说徕卡M旁轴相机让你的“决定性瞬间”富有成就感呢?因为你用徕卡M旁轴相机街拍时可以玩“估焦盲拍”和“超焦距拍摄”呀。

估焦盲拍:

就是需要你预先聚焦到一定的距离,并设置小光圈值进行拍摄 ,这样在所设区域内所拍摄的事物都将成为“焦点”。

当你将镜头聚焦拨杆移动到镜头中间位置时,距离通常为1.2米(在现代大多数徕卡镜头上);如果将镜头聚焦拨杆移动到右侧45度,则约为3米;如果将镜头聚焦拨杆移动到左侧45度,通常为0.7米。

简单点来说(记住调焦拨杆的位置)

位于镜头中间:中间距离 (1.2米)

向右拨动45度:“远”距离

向左拨动45度:“近”距离

(当然,这是对于小白来说的简单口诀)

“超焦距”拍摄:

利用景深表完成“超焦距”拍摄,它是指“当超过指定距离时,不需要对焦也会是清楚的”,这在抓拍时十分方便。

这就意味着你在街头拍摄的时候,不需要考虑虚化,只需要专心地等待决定性瞬间,考虑内容和构图就好,光圈也只有在光线发生明显变化的时候才需要调节。

玩好这两个小技巧,拍出“决定性瞬间”,那多有成就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