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接连跨越4000亿元、5000亿元两个台阶,实现了城市量级的跃升;全市接连实现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跨越9万元大关,财政收入跨越千亿元大关两个突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两个指标分别达到46796元和20921元,较2010年均提前成功实现了翻番,城乡居民收入已远高于小康社会标准……9月13日,省政府新闻办、南昌市联合主办“提升南昌发展首位度,充分彰显省会担当”江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新闻发布会之南昌专场新闻发布会,展示了“十三五”期间南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成果。记者注意到了三个关键词:“发展”“幸福”“宜居”。

发展是南昌的主题

南昌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提出的“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的目标要求,将推进与人民需要相适应的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让全面小康的底色更厚。

坚定不移贯彻“振兴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制造业”系列决策部署,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当前,我市“4+4+X”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电子信息、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新型材料四大产业产值超千亿,机电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超五百亿。

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十三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3.8%提高到41.9%,全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从63.72亿元增加到112亿元(预计数),高新技术企业从345家增加到205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563家增加到1694家。硅衬底高光效GaN(氮化镓)基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实现了“零”的突破,打破了发达国家多年的技术垄断。

坚定不移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我市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在全省率先成立行政审批局,“六多合一”集成审批模式改革唱响品牌。“重资本轻资产”招商模式、大数据市场主体监管新模式等创新举措形成首批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降成本 优环境”工作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累计为企业减负超过1300亿元,市场主体从35.76万家增加到47.74万家,注册资本从1.2万亿元增加到1.94万亿元。

 宜居是南昌的本底

南昌始终将建设与人民期待相匹配的高颜值城市作为第一目标,致力于为百姓提供一个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生态更加宜居的生活空间,让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

在南昌,宜居是综合交通体系日臻完善。南昌持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外打开大通道,对内畅通内循环。当前,“大”字型高铁网初步形成,“一环八射”高速公路网已形成,并与珠三角、长三角实现双高速贯通;地铁1、2号线全线运行,3号线开通初期运营,4号线加快建设,地铁运营总里程达到88.8公里,年底可达120公里,轨道运营线网进入“放射+网格”时代;“十纵十横”干线路网日趋完善,城市一环闭环通行、二环和三环加速推进。

在南昌,宜居是低头见绿,抬头见蓝。南昌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城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河湖水系大联通加快实现;城区绿道达到400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04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六年保持中部省会城市第一,PM2.5年均浓度五年内下降19%,“南昌蓝”成为城市靓丽名片。同时,持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先后开展了“美丽南昌·幸福家园”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棚改旧改、背街小巷整治、“垃圾分类”和“厕所革命”等专项行动成效显著,城市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在南昌,宜居是城市越来越“智慧”。“城市大脑”正式运行,“南昌交通不限行”“文明创建不下线”“舒心停车·先离场后付费”等应用场景落地生效……南昌持续用大数据为城市管理赋能,真正实现了科技改变城市,智慧点亮生活。

幸福是南昌的追求

南昌始终将打造与人民幸福相融合的高品质生活作为第一追求,让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镌刻在每一个南昌人心上,让全面小康的亮色更透。

告别绝对贫困,向着幸福出发。全市80个贫困村实现高质量退出,城镇贫困群众实现整体性脱贫解困,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实现了脱贫路上“一个都不少”;千方百计稳定就业,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达到100%,多年来实现了动态清零,多项就业民生指标任务占比及完成数超过全省总数的15%。

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我市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服务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480元、280元提高至735元、530元;教育、医疗、养老服务全面升级,新建扩建中小学校150所,新增学位26万个,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3万张增加到4.4万张,养老床位数从1.2万张增加到3.7万张;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100%,基本形成城区“15分钟健身圈”,建成192个“1+5+X”社区邻里中心,为群众生活提供便利。

对人民群众而言,公共文化服务是身边贴心暖心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也是全面小康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南昌高度重视群众“精神食粮”的补给,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县区全覆盖的基础上,将文化触角延伸至农村,实现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村(社区)综合性文化中心全覆盖。此外,鼓励传统民俗文化发扬光大,“瓷板画”“上坂关公灯”“西山万寿宫庙会”等5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名录。与此同时,南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注重内容融合、方式创新,挖掘整合各类红色资源,让“红色文化”跟上“时代步伐”。如今,南昌军事主题公园、建军雕塑广场等红色场馆都成为了市民喜爱的“网红打卡地”,红色文化正在悄然滋养着城市文明。

(南昌日报记者 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