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徽是淮军的发祥地,淮军存在的40年间正是中国经历“三千未有之大变局”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淮军将领的生平故事流传至今。

为传播属于安徽独特的历史文化,从2019年8月1日起,安徽广播电视台城市之声制作推出历史故事系列音频《淮军大起底》,今天请听 第285集《管带怯战》

点击音频收听史巍老师娓娓道来

虽然丰岛海战中北洋海军官兵英勇奋战,表现出了不怕牺牲的精神,但是,对于那次战斗留在后来人印象里最深的可能并不是这些,反而倒是“济远”管带方伯谦拼命逃跑,又冒领战功的情节。其实,这肯定是有意丑化,至少是放大了那场战斗的“负面”部分,如果有现在比较时髦的说法就是,没有“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方伯谦不管“高升号”“操江号”运兵船安危,只顾自己逃回威海基地,这事不假。但是,他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只想逃跑,有事实证明:在刚刚看到日本军舰迎面开来的时候,他下达了“进入岗位,准备迎敌”的命令。在进入有效射程之内以后,他进入了一个管带应该坚守的岗位——司令塔——里。这个司令塔的设计现在看来有明显缺陷,为了能有一个比较好的视野,它建在很高的位置上,可以避开前主炮高大的保护罩。但是,在这么一个明显的位置上,在实战中就容易成了敌舰的炮击目标。加上司令塔本身装甲又不是特别厚实,又有观察窗等等近乎开放的一面,军舰上高级指挥官的生命其实被置于很危险的境地。但是,以方伯谦在战斗开始阶段的表现看,他并没有因为这些不利因素而害怕,他的确是和指挥军舰的大副并肩站在自己应该坚守的岗位上的。

如果方伯谦始终像战斗开始那样,他的形象肯定就不是今天我们所知道的那样了。但是,激战中,一颗炮弹洞穿司令塔的壁板,在内部爆炸了。一个弹片射入大副沈寿昌脑部,这位当年派到美国的留学幼童当场牺牲,同时牺牲的还有负责舰上号旗管理的军官和其他人员,方伯谦也被爆炸产生的气浪掀翻在地。

当官兵们扶起被震倒在地上的管带时,看到他衣冠不整,脸上、衣服上沾着大副的鲜血和脑浆,而刚才还镇定自若的管带,此时面色苍白,与先前几乎判若两人。接下来,他的举动就令人大失所望了:他竟然抛下正在激战的官兵,从司令塔躲进了船舱下层的舵机舱,那是全舰装甲最厚的地方。当时没有现代的雷达、视频设备,在船舱下层,海面上,甚至军舰甲板上的情况完全看不到,显然,方伯谦这时想的已经不是指挥战斗,而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安全了,这已经不是一个指挥官应有的作为,甚至连个合格的军人都已经不是了。

被吓坏了的方伯谦已经无心恋战,只想着赶紧逃回自己的基地,也顾不得和自己同一个编队的“广乙号”正在和两艘日本军舰纠缠,下达命令开足马力,向西方疾驶。后来,“广乙号”官兵回忆当时情景时气愤地说:“济远……并不回轮助战,即加煤烧足汽炉逃遁回华。”

可能是“济远号”不顾同伴拼命驶离战场的举动激起了日本第一游击队司令官坪井航三的鄙夷,越发想重创这只逃跑的军舰,他向“浪速号”和“秋津洲号”发出指令,马上收拢编队,全力攻击“济远号”!

日本第一游击队的三艘军舰都是在“济远号”交付使用几年后生产的军舰,航速都比“济远号”要快。他们都装备了先进的速射炮,加上“广乙号”这个时候已经在浅水处搁浅,即将形成三舰对一舰的局势。“济远号”更是凶多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