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大约1700字,读完约4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大国战略竞争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将经济要素“武器化”已经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现象,从而使得自由国际秩序遭遇严重破坏。如何平衡经济开放和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外交战略的核心问题,而且也成为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本文系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巍于2021年7月22日在国家安全研究学术共同体2021年会暨“国家安全治理与西部边疆安全塑造”研讨会上的发言。文章来源于“经济外交学人”微信公众号。

很高兴能够参与国家安全学学术共同体的学术活动。我长期从事经济外交的相关研究,所谓经济外交,就是通过政府外交方式来实现促进经济发展和保卫经济安全这两个最基本的国家战略目标。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要促进经济发展,就必须实现经济开放,中国经济崛起的主要经验就是,通过融入世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而中国最主要的比较优势就是充足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但是,经济开放带来了相互依赖,而不对称的经济相互依赖必然带来权力关系和强制行为,尤其是在大国战略竞争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将经济要素“武器化”已经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现象,从而使得自由国际秩序遭遇严重破坏。美国对华为的打压,包括切断华为供应链和狙击华为的国际市场,就是自由国际经济秩序被人为破坏的标志性事件。在这种环境下,全球市场机制遭遇地缘政治力量的剧烈干扰,从而使得经济安全问题已经非常严峻地凸显出来。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经济上的安全,就不可能有国家的安全。过去四十年,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市场,在可预见的未来,十四亿人口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利用,中国要发展成为一个高等收入国家,只能更加开放,除此之外别无选择。但另一方面,中美战略竞争日趋激烈,特朗普对华发动剧烈关税战和技术战,拜登加紧构建针对中国的科技和产业联盟,又对中国的贸易安全、金融安全、投资安全、技术安全、产业安全、能源安全和资源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过去四十年,中国经济发展所仰仗的一个良性的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在新形势下,如何在扩大经济开放的进程中,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不被外来政治力量干扰或破坏;如何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同时,又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简言之,即如何平衡经济开放和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外交战略的核心问题,而且也成为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梳理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外交的一些战略性行为,有的是为了扩大经济开放,比如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签署RCEP协议并严肃释放出加入CPTPP谈判的信号、加入特别提款权(SDR)等等;有的是为了保障经济安全,比如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以减少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依赖、不断升级东亚外汇储备库的合作机制以构建区域金融安全网、推进澜湄合作机制以打造中国经济的战略腹地、与俄罗斯、中亚和缅甸合作建设跨国油气管道以实现能源运输通道多元化等等。

中国正在以自身丰富的经济外交实践,在经济开放与独立自主、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之间,寻找最优的政策选择。而这一选择的过程,一方面当然取决于政治家的既有经验和政策直觉,但另一方面也迫切需要国家安全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所提供的理论支持。

文章来源于“经济外交学人”微信公众号

图文编辑:王宇辰

责任编辑:王毅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