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年代的艰苦奋斗造就了如今的和平盛世,烈士们的奋勇厮杀和先进领导班子的斗智斗勇,都是那个年代的红色底色下的动人故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的各项建设逐渐起步,国内局势渐趋稳定。但在稳步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总有一些不老实的动作在悄悄进行着。

1970年九二全会之后,我党内部掀起了一阵以“批陈”为目标的整风运动,全党上下加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端正政治观念,站稳政治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1年,毛主席南下经停上海,乘务员赶着买“的确良”牌衬衣,毛主席听完沉默良久。那天之后,毛主席做了一个决定。而这个决定,让整个社会的风貌焕然一新。

风靡社会的“的确良”衬衣

说起“的确良”,可能很多年轻人并不明白这指代的是什么。但在60后和70后眼里,“的确良”是风靡整个社会的潮流好物。那时候,拥有一件的确良衬衣和花裙子,是十分值得骄傲的事情。

在建国初期,由于社会建设刚刚起步,国内的物资供应较为短缺。因此,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实行严格的计划管控,纵然有钱也很难买到充足的物资。

那时,满大街都是灰黑色的粗布衣裳。“的确良”的出现,以优美的配色给人们的视觉上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那时,它以高傲的姿态牢牢抓住了人们的审美。

“的确良”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西方国家,它从石油中提取化工合成材料,并经过一定的纺织手艺加工而成。这种品牌的衣服非常耐穿,且清洗完后能够很快晾干。它不褪色,也不用熨烫,颜色也是五花八门的。

在那个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的中国,的确良是七八十年代的时髦单品。一件的确良衣服,总是承载着一代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的确良最早由香港进入广东一带,再从广东逐渐进入内地。的确良一进入中国,就受到了人们的追捧。

上世纪60年代初,上海成功研制出“的确良”面料。只是,当时我国还不具备从石油到化纤的生产技术,涤纶纤维原料全部依赖进口。

为了平衡国际收支,我国只得将生产出来的成品都出口才能增加外汇收入。那些因为质量问题没有成功出口的东西,在国内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1968年6月,上海一家服装店的服装抢购,出现了一件较为惊人的事件。当时,这家店要上架一批的确良衬衫,人们闻讯蜂拥而至,竟不幸发生了踩踏事件。最后,这家店的玻璃被挤碎,还挤死了一位40多岁的女性。如此疯狂程度,让人不禁瞠目。

紧张的南下之路

1971年,毛主席开启南巡之旅。当时的局势十分紧张,一些运动大张旗鼓地开展,也暗示着国家整顿行动已经陆续开展。

那时,毛主席曾给很多人推荐了一本晚清政治小说,名为《何典》。毛主席还引用了其中一首诗:“说嘴郎中无好药,死病无药医,药医不死病,一双空手见阎王”。

或许在外人看来,这种行为只是一个寻常荐书之举,但那些睿智机敏的高层领导班子都明白,这是毛主席在隔空喊话,希望对方停止手中的动作,悬崖勒马,不要徒生事端。

为了保护毛主席的安全,并紧密关注国内动向,毛主席开启了紧张的南巡之旅。这场旅程,走走停停,毫无章法。这一路上,充满了刺激和惊险。

经停上海,乘务员跑去买的确良

在毛主席南下的列车上,有人知道这趟列车之行意味着什么,但有些人不知道,他们也不能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比如车上的乘务员,除了疑惑于随走随停的路程之外,并未感到任何异常。列车经过上海时短暂停车,乘务员们纷纷下车赶着去买的确良。等到他们回来时,列车都要发车了!

毛主席得知情况后跟这些年轻姑娘聊天,听着她们大夸特夸的确良的衣服之后,他陷入了沉思。

南巡结束后,毛主席跟周总理商量,要想办法整点化纤,让老百姓穿衣服不要那么辛苦。两人详细商议之后,就开始大刀阔斧动手干了。

没过多久,国家花费大手笔引进石油化工装备,建造化纤工业全产业链。同时,国家批准建设辽阳石油化纤总厂、上海金山石化总厂、四川维尼纶厂和天津石油化纤厂。

这些动作一落实,国内市场上的“的确良”布料越来越充足,人们在穿衣上有了更多的选择。进入八十年代,这类衣服的产量比六十年代时增长了三十多倍。在此期间,国家两次下调的确良的价格,最终让它进入寻常老百姓的生活中。

1983年,我国的布料供应十分充足,再也用不到布票了。

小结:

“的确良”是社会风貌改变的开始,也是布票计划的终结。的确良的火爆让党和国家意识到了人们群众的需求,最终以需求为导向,迅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供给。中国向来不是一个喜欢依赖别人的国家。没有生产线,我们花重金去采购,并派人去学习器械的使用;没有完善的技术,我们就不断派遣学者外出求学,最终用于祖国建设。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我们的党和国家愿意去付出,愿意去努力。

生活在如今的和平盛世里,我们能够吃饱穿暖,也能自在地享受生活。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