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选自孟子研究院研究员、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徐爽《中华家风箴言录》一书。该书精选部分名人志士和帝王将相的家规家训,以具有代表性的语句为切入点,引经据典,阐发其对子孙的教化之义。每篇文章都与当今社会现实和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相碰撞和对接。使读者既能领略先人的人生智慧,也可内化于心应用于当下的生活与实践。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周]周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家风家训扮演着中华文化传承者的角色。家训于先秦时代就已出现,周文王四子周公旦首开中国 传统家训之先河。

周公旦,姬姓,名旦。他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武王姬发的弟弟,成王姬诵的叔父,鲁公伯禽的父亲。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在政治方面,他辅佐武王统一天下,建立周朝;在文化方面,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

周公在身体力行、勤勉从政的同时,谆谆教诲侄子成王、儿子伯禽必须养成勤政爱民、谦恭自律、礼待贤才的作风。周公写给儿子伯禽的《诫伯禽书》历来为人所称道。当时,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周公被封为鲁国诸侯,但成王尚且年幼,国家政权不稳定,周公要留在王都辅佐成王,于是让长子伯禽代他去鲁国。

临行前,周公告诫儿子,不要因为受封鲁国就傲慢待人、轻视人才,而应涵养美德,才能富有四海:

往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周公的儿子伯禽即将替代他去管理封地鲁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君主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接着,周公又强调了勤俭、敬畏、谦虚等品格,以及管理国家需要的顾全大局、忠诚无二的精神。最后还以桀、纣丧国的例子,告诫儿子做事要慎重。

三国时曹操作《短歌行》,其中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名句,寄托的是对周公谦虚、尊贤的敬仰之情。

周公重视“贤人”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主张选贤任能,这在《尚书·周书·立政》中多有体现。《立政》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用人与理政的关系:第一,分析夏、商两代在用人和理政方面的经验教训;第二,总结文王用人和理政的经验;第三,对成王提出希望和要求。

“谋面用丕训德,则乃宅人,兹乃三宅无义民。”其意为:“以貌取人,不依循德行,假若这样考察人,那么就不会得到贤能的人做你的官员了。”周公接着指出,“桀德,惟乃弗作往任,是惟暴德,罔后”。夏桀便是因为没有沿用往日任用官员的法则,只用暴德无德之人,才迅速结束了自己的统治。然而成汤则是因为以德任官,使百官各得其位,才保有了天下,“亦越成汤陟,丕釐上帝之耿命。乃用三有宅……其在四方,用丕式见德”。“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受民”,我们应该始终如一地发挥贤士的作用,从而把我们从上天那里接受来的臣民治理好。否则,“国则罔有。立政用憸人,不训于德,是罔显在厥世。继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劢相我国家”。假如任用贪利奸佞的官员,不依循于德行,那么君王终世都会没有光彩。从今以后,在设立官员的时候,千万不可任用贪利奸佞的小人,应当任用善良贤能的人,帮助我们治理国家。

由此可见,任用贤能,将贤德之人聚拢在君主的周围,远离贪佞好利之辈,才能帝业长久。周公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才发出“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礼贤下士的忠言。

“周公诫子”开创了中国家训历史的“两个先河”“一个范式”。“两个先河”:一是开创帝王家训的先河;二是开创仕宦家训的先河。周公在家训中提出重贤人、戒骄满、防怠惰、重谦谨等道德准则,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家庭伦理规范,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一个范式”:确立了中国传统家训的基本范式。周公家训中的勤政无逸、戒骄戒奢、明德慎罚、审慎刑杀、体恤百姓、宽缓徭役、礼贤下士、择官授职等内容,成为历代家训的基本范式,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教育思想,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栋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