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西华县西北22公里的艾岗乡有一村名叫半截楼村,现有人口1000多人,10多个姓氏,他们虽非亲非故,但一直以德孝为先,相互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成为美谈。

原来,在600年前,这里因一座建了一半的楼,里面蕴含着一段德孝大义的美丽传说,故才有了“半截楼村”。

相传在明朝时期,在西华有一个名叫后庄的村庄,住有一户王姓人家,老两口勤劳俭朴,耕读传家,生育一子,攒下一份不错的田产家业。

转眼间,老两口的相貌堂堂、孝顺知礼的儿子栓柱长大成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时,便迎娶了颍河南岸康老汉漂亮贤惠、知书达理的独生女翠花。小两口结婚后,栓柱勤劳能干,翠花贤惠持家。又过了几年,小两口又添了一儿一女,一大家人其乐融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传半截楼村德孝广场为“半截楼”旧楼遗址

随着王家添丁增口,他们商量着要建起一座两层小楼。颍河南岸的康老汉听说女儿家要建楼,非常高兴,便套着马车,往这里运米送面,拉来木材梁檩,帮助监工。不久,王家小楼建好,一家人高高兴兴乔迁新居。翠花请公婆居住在一楼最好的房间。

但这时,王老汉想到为此忙里忙外的亲家,不由心里咯噔了一下。转眼,王老汉到了六十大寿。喜宴上,王老汉再次想到了亲家,不由叹息一声。

心细的儿媳翠花赶紧上前询问公公有啥不高兴的事。王老汉不禁对儿媳翠花说:“孩子啊!你把我和你婆婆伺候的尽心周到,我哪里有啥不高兴呢?可就是一想到我那厚道善良的亲家,心里就不舒服。他们就你一个女儿啊,谁来伺候他们呢?要是能把他们老两口接过来,我和你父亲闲时聊聊家常、钓钓鱼、下下棋,那样我就心安理得了。”

图为省市县专家来半截楼村考察

儿子、儿媳一听,心里也十分高兴,可想想刚建起小楼,虽一家人住着基本有余,但要再来两个老人,会不会发生磕磕绊绊的事情?假如再建楼房,手里也有些不宽裕,不如往后拖拖。

小两口正犹豫,王老汉一拍腿说:“你们俩别为建房的事发愁了,我手里存了一些养老钱,现在你们小两口这么孝顺,我还放这养老钱干啥用?咱们再建一座一模一样的楼,让亲家老两口搬来一起养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半截楼新时代文化合作社的社员在排练节目

说建就建。当王家楼房刚建了一半时,亲家康老汉来瞧闺女、看外甥来了。康老汉发现又在建楼,知道了建楼的原委后,坚决要求停建。而王老汉主意已决,坚持要建。为此,两亲家为这事争得面红耳赤。

康老汉说:“亲家公,你的心情我理解了,有你这份心,我们住什么房子心里都高兴。”

王老汉说:“自古都说养儿为防老,你养个孝顺闺女照样也能养老。俺老两口能住楼房,凭啥不让亲家住,再说这楼都建半截了,怎么能停下呢? ”

在一旁的栓柱、翠花看到双方老人争论不休,心里既高兴又着急,就悄悄商量了一下。

翠花对双方老人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这楼不往上盖就不盖了,俺们把这半截楼改成一层楼,接俺爹娘来,也足够住了。两家人再次商议,把建楼省下的钱和康老汉攒的钱,一并用作孙子孙女上学用。

省市县领导在半截楼村史馆听取德孝大义的故事

就这样,王老汉为亲家盖楼养老,康老汉以德教女善为善行的故事,随着这“半截楼”远播百里。周围的父老乡亲争相到这里观看这座蕴含着厚德积福的建筑。

从此“半截楼”倡扬德孝的美丽传说不胫而走,成了远近群众茶余饭后争相传颂的德孝经典。

传的人多了,原来的村名都不记得了,大家都叫这个村为“半截楼村”,并一直延续至今。

乡亲们说,别看这是一座“半截楼”,它承载着优秀的家风和忠诚善良的品格,在咱心中比那九层大楼还高、还重。

后来,王老汉的孙子在真诚善良的家风熏陶下长大成人,自然是知书明德,勤奋学习,后来考取功名,在江南一带任职。他把“半截楼”良好的德孝之风带了过去,善待黎民,为政清廉,洁身自爱,正直刚毅,其事迹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

如今,“半截楼”的古楼遗址早已不复存在,但是“半截楼”承载的德孝优良民风却永远传颂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