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十六 还原真实的宋康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康王画像(资料图片)

《史记》记载宋康王有“射天”的行为,经史学家考证,这条记载有凭空捏造的嫌疑(资料图片)

在蝴蝶文化源自商丘的内容中,我们已经提到过宋康王。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所著《搜神记》一书中的《韩凭夫妇》故事,把宋康王描述成了一位霸占人妻的昏庸国君。应该说,这里的宋康王形象是典型的,是被记载入诸多历史文献的。但刘秀森老师还要说,宋康王的这种典型形象是有着非常多、非常突出的疑点的。历史上真实的宋康王,应该是一位致力于宋国发展,并带领宋国走上鼎盛的国君。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位宋康王的非典型形象。

采访对象:刘秀森

曾任商丘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商丘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中国新故事学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民俗学会理事、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联合会名誉主席。2011年,中国民间文艺家联合会授予他中国民间艺术作品“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称号。

宋康王的君位不是夺来的

在历史记载中,宋康王一直是昏君的代表人物。《史记》中这样描述宋康王的昏庸:“辟公三年卒,子剔成立。剔成四十一年,剔成弟偃攻袭剔成,剔成败奔齐,偃自立为宋君。”“於是诸侯皆曰‘桀宋’。”“王偃立四十七年,齐湣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

也就是说,宋康王的国君位置是从哥哥那里夺来的,其本人是一位与夏桀并称的昏君、暴君。但这段关于宋康王从哥哥那里抢夺来国君位子的记载,是与历史不符的。

商代王位传承有“兄终弟及”的传统,宋国应该是继承了商殷这一继位传统的。史载,宋康王的前任国君是其兄剔成,剔成的前任国君是宋桓侯(亦称宋辟公)辟兵。事实上,篡位自立的不是偃,而是剔成。

《竹书纪年》记载,“宋剔成肝(即司城子罕,名喜,字子罕、肝)废其君壁(辟兵)而自立”。说明是剔成废辟兵自立。《韩非子· 二柄》中也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子罕取得了宋桓侯的刑罚大权,并最终劫持了辟公。清代学者苏时学考证,戴氏篡宋之说,还杂见于《韩诗》《淮南》《说苑》诸书。

这些记载之外,对宋康王本人年龄的考证也能证明篡位之说的错误。据国学大师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考辩》,梁惠王十四年,宋恒侯尚在。这一年是宋恒侯二十四年,说明宋恒侯在位起码有24年之久。《史记》中说宋恒侯三年而卒是有误的。剔成在位三年,不寿早死,所以他弟弟偃嗣位时尚年少,“其庶兄大尹主政”。

《宋策》和《韩非·说林下》中都记载,宋康王即位时是大尹和太后主政。魏国国相白圭曾对大尹说,你的国君是少年君主,很重视名声,你请楚国来贺他的孝,这样你的君主以后便不会剥夺你的执政之位。这说明宋君偃初立时年少。《孟子》中也记载了孟子与宋国大臣戴不胜的一段对话。对话中,孟子不明指宋偃为说,提到当时偃尚幼,还没有亲政。国学大师杨宽说,“然其时王偃在位已十年,或始立仅逾十龄,或尚不足,则至此才弱冠,犹少主也”。

对于一个即位时尚年幼,即位后又没有亲政的孩子来说,篡位之说显然不能成立。综合各种线索,可以说《史记》中所记为误。

宋康王不能与夏桀并列

当时,宋国已被被诸侯称为“膏腴之国”,成为“五千乘之大宋”。苏秦在齐国时也说,10个赵国也抵不上一个宋国的富饶。宋国能在被强国包围的环境下发展到这一步,成为一个七雄之外的强国,绝不可能是靠一个昏庸透顶的国君来实现的。

《史记》记载宋康王有“射天”的行为。而史学家考证,当时宋国是个极其注重巫术的国家,这样逆天的行为,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这条记载有凭空捏造的嫌疑。

司马迁在《史记》中还记载商纣王“为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命曰‘射天’”。如果纣王真的有此举,而商朝又灭在纣王手中,那作为殷商之后的宋康王不会不知道,也不应该再去蹈商纣王的覆辙。国学大师钱穆说:“《国策》记其射天苔地,《世家》书其淫于酒色,并界谓之桀宋,与孟子、万章之言迥别。盖出于一时忌嫉之口,非信史也。”钱穆先生说出来的,应该是历史的真相。

“淫於酒妇人。群臣谏者辄射之。于是诸侯皆曰 ‘桀宋’。”这是《史记》中所记载的宋康王又一大罪状。而在《孟子》一书中,宋康王却是施行仁政的。万章问孟子:“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看这段记载还要明白一件事情,孟子与宋康王同时,且来帮助宋国成就大业。如果宋康王真的如《史记》中记载的那样不堪,力主王政(仁政)的“亚圣”孟子岂会青睐宋康王,青睐宋国?所以说,司马迁采用的关于宋康王“桀宋”之说,并不可信。而《韩凭夫妇》中的宋康王形象,仅为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研究宋国历史可以发现,宋康王是宋国有史以来最为大胆开拓的国君,而且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在军事上进行了改革,“多检壮丁,亲自训练,得劲兵十万余”(《东周列国志》)。并由此击败了多次侵宋的齐国和楚国,取得了《史记》中“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有其地” 的辉煌业绩, 而且灭了齐国所属的薛国,使弱小的宋国变成了“五千乘之劲宋”。《宋策》 也记载:“康王灭滕伐薛,取淮北之地。”宋国历史上多次被楚国欺负得抬不起头来,并经常受齐国的气,宋康王取得这样的战绩,是宋国有史以来所没有的。

康王确实有错 《史记》仍是巨著

客观地说,宋国的灭亡,宋康王是负有直接责任的,在关键问题上他犯了错。

据《战国策》中的信息,宋康王曾将王位让给了太子。齐湣王攻宋,前两次虽纠集了数国大军,仍是无功而返。不幸的是宋国在这时出现了内讧。不知何故,宋康王父子失和,宋康王又收回王位,将太子驱逐出国。齐湣王便抓住这一机会,第三次攻宋,最终成功。

另外,宋康王在用人上也出现失误。《墨子》《荀子》和《吕氏春秋》等书中都提到宋康王用了唐鞅和田不礼两个不该用的人。《吕氏春秋》记载,“桀用羊辛,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唐鞅竟然建议宋康王不分好坏多杀人,以此来使群臣保持畏惧之心。《史记》说,“田不礼之为人也,忍(狠心) 杀而骄”。尽管宋康王之后杀了两人,但损失已不可挽回。

在宋康王不断犯错的时候,宋国的南邻楚国正向北扩张;西边的魏国迁都大梁,有心向宋国发难;北边的齐国已制定了南下攻宋的战略。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中,宋国最终走到了尽头。

宋康王犯了错,依然不是一位昏君。《六国表》中书:“宋亡于齐,其后楚得其淮北徐地。当时盛毁之者,拟之桀纣,盖出诸列国之君卿。而宋之小民,则口道仁义不能忘。凡今先秦书记宋偃之不道者,皆本列国史记。而宋以国亡无史,其仁义之设施,已不足自传于后世。”这实际上已经说出了宋康王被污蔑的原因。尽管宋国人认为宋康王仁义,但亡国之君早已没有话语权。灭掉宋国的各国为师出有名,为了体现吊民伐罪,故意编纂宋康王的所谓罪状,给他泼脏水,并由此篡改了历史。这一点在很多亡国之君的身上,都有体现。

说到这里,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史记》中的记载还可信吗?其实,关于《史记》中的误记,史学界已有很多人指出。但这不能都怪罪在司马迁身上。在司马迁之前,经过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长时间征战,幸存的各国历史资料已经不多,且断烂残缺。他写战国史事,主要的依据只能是各国幸存的牒记。史家考评,那些记录不准确之处甚多。我们不能强求司马迁一人把天下事都写得准确无误。所以,《史记》瑕不掩瑜,仍是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的伟大著作。

来源:京九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