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国家外受国际列强的侵略,内受中国民国政府的压迫,数不清的人民为祖国革命事业贡献力量甚至生命,以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姿态赶走黑暗,赢来祖国的光明重生。

在祖国艰难前进的时候,有许多心怀正义的国际友人向我们伸出援手,而马海德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从贫民窟中走出来的医生

马海德,原名沙菲克·乔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1910年9月出生在美国的一个贫困家庭,在每日都烦恼温饱问题时,一家大小还不幸染上麻风病,这对当时的他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幸好他们一家遇到了一位好医生,不仅治好了他们的麻风病,更没有向他们收取任何治疗费用。

这位医生的善良举动深深地影响了马海德,年幼的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将来一定要成为一名好医生,以救死扶伤为己任

在梦想和目标的引领下,马海德经过刻苦学科和钻研,终于在1927年成功考上了在美国的北卡罗纳大学就读医学预科,毕业后为继续深造转到黎巴嫩的贝鲁特美国大学继续攻读医学,最后在结束瑞士日内瓦大学临床诊疗的学习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从贫民窟的少年成长为瑞士日内瓦大学医学博士,始终是救死扶伤的伟大理想支撑着马海德一直前行,而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也受年幼时的患病经历和当时社会流行疾病的影响,定在了麻风病和性病的防治上。

青年有志,初到中国,投身革命

马海德在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为考察盛行的热带病情况,他相约两位同学一并来到热带病盛行的东方国家,第一站就定在了中国上海。

而原计划,这次的考察只会停留一年,然后便会返回美国。但就在上海开展热带病考察工作的期间,马海德发现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民国政府的压迫,深刻感受到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

此时,马海德结识了一批思想进步的国际共产主义者,还认识了宋庆龄。在宋庆龄的引荐下,马海德在苏区结识了许多先进的共产党员,在日常交往和交流中,马海德渐渐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深入和透彻的了解,在浓厚的爱国热情和先进思想感染下,他逐渐爱上了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人民的悲惨生活带给他极大的的影响,中国人民的苦难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他从心底里愿意为改变中国人民贫苦生活而努力。

在考察结束后,马海德毅然决定留在中国陕北地区,除了在医疗卫生上提供帮助,还在报纸上发表揭露当局政府的腐败、宣传先进思想的文章,投身抗日革命活动中,尽力帮助苦难中的人民。

1936年,马海德和美国友人一起来到延安,陕北地区的条件远比不上上海,为与当地人民更好地沟通接触,方便开展诊疗工作,马海德凭借极强的适应力迅速学会了普通话和陕北方言。在贫瘠的医疗条件下,马海德更化身"全能医生",内科外科都能胜任。

他与革命战士们同吃同住,在克服重重困难后,凭借不懈的努力,最终建成了延安第一所医院,在革命的后方阵地为前线战士们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医疗保障,在马海德与众人的细心谋划下,一张辐射面广的医疗网络逐渐在延安铺开。

据统计,在1944年至1947年间,马海德诊治的病人高达四万余人次。同时,他积极在中央外事活动中向世界宣传真实的中国,为中国争取到更多的医疗物资。1937年2月,马海德正式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也将自己的美国名字改为了中国名字——马海德。

延安第一美女苏菲

在延安的峥嵘革命岁月里,马海德除了收获了志同道合共产主义战士们的友谊,还遇到了与他相守一生的妻子——周苏菲。

周苏菲,原名周素珍,1920年出生在普陀区,才艺双全、温婉美丽,是一个地道的中国女孩。少女时期因不满家中的包办婚姻而出走到上海,在友人的介绍下加入了话剧社。

192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菲跟随话剧社社员从上海撤离,期间经过地下组织介绍后加入抗敌后援会,秘密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后辗转到达延安。就是这段经历,让苏菲与马海德在延安相识相知,二人在共同的信仰理念和精神追求下,深深地互相吸引着,很快他们便坠入爱河。

1940年3月3日,苏菲与马海德在延安一家饭馆里举行婚礼。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也频频举杯敬酒祝贺。

新中国成立后,苏菲开始了自己的电影和话剧表演工作,因为各自忙碌的工作,这对"红色伴侣"并不经常在同一地方,但这并没有丝毫影响他们的感情,反而他们通过书信交流默默地守护着对方、关心着对方、支持着对方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海德在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马海德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批准后,成为第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外国血统的中国公民,继续为新中国基层的卫生医疗事业而奋斗和奉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海德认识到性病对人民健康的极大危害,认为这是旧中国遗留下来与社会主义新中国不相称的社会病,自此,他决心消除这一社会病。

在开展治疗和研究中,马海德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治疗性病的有效疗法,历经十几年的艰苦奋斗,1964年中国基本消灭性病,马海德的贡献对取得这一惊人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基本消灭中国的性病后,马海德将主要精力转投至消灭麻风病上。麻风病已在中国流行上千年,人民一边对它恐惧,一边又对麻风病患者表示歧视。

马海德的"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科学论断逐渐将人们对麻风病根深蒂固的偏见扭转。历经十几年的不懈努力,中国麻风病防治工作得到显著效果。1988年,马海德凭借在治疗麻风病中的巨大贡献,获得"甘地国际麻风奖"。

马海德长留在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

马海德一生在中国生活了55年,在后海北沿居住了近40年,俨然一副"老北京"的模样,在中国颁布对外国友人的倾情援助给予补助的政策后,马海德却笑着表示:"我又不是外国人,我是中国人"。马海德实实在在地把自己当成了一名中国人,并为自己作为一名中国公民而感到骄傲。

1976年,马海德不幸被确诊为列腺癌,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不忘工作,是妻子苏菲一直守护着他的身边陪伴他、协助他完成最后的工作。1988年马海德在北京病逝后,苏菲依照他的遗嘱将他的骨灰洒进流进延安的延河,让他永远长留在这个他奉献了毕生青春的土地上。

马海德病逝后,苏菲与儿子一起延续着马海德的医疗事业,接手运作麻风病协会和马海德基金会,并投身到社会福利工作中去,不断扩大延续着丈夫对中国的大爱。

马海德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他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是值得众人铭记和称颂的英雄,最美奋斗者"的称号是实至名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伟大人物,中国人民将长久地记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