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拗句

古人把律诗中不合平仄的句子称为拗句。

1.初唐和盛唐某些诗人的律诗和绝句中出现一些拗句。

例如孟浩然五律《临洞庭湖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湖水”二字拗)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孟浩然《孟东野诗集》

又如崔颢七律《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乘”、“鹤”二字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严格地说,第二句中的“黄”字、第四句中的“空”字、第五句中的“汉”字和第六句中的“鹦”字都算拗,但“汉”与“鹦”是拗救。

2.全诗用拗句,或大部分用拗句,叫做拗体。杜甫、苏轼等诗人都写过拗体律诗。

例如杜甫七律《崔氏东山草堂》: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草堂”二字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磬”字拗,“更见渔樵”四字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失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又如苏轼七律《寿星院寒碧轩》: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遥”字拗、“尺”字拗)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失对)

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蝉抱叶”三字拗、“翠羽穿林”四字拗)

平平仄仄平平仄(失粘),仄仄平平仄仄平。

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对”字拗,“鹤骨何缘”四字拗)

平平仄仄平平仄(失粘),仄仄平平仄仄平。

苏东坡评东堂词

二、拗救

律诗中虽然出现了拗句,但诗人有补救的办法,这就是“拗救”。

所谓“拗救”,就是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就在后面适当的地方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

拗救有两种,第一种是本句自救;第二种是对句相救。

1.本句自救

本句自救,就是孤平拗救。在律诗和绝句中,仄平脚的句型,五言第一字、七言三字必须用平声,否则叫做“犯孤平”。

但是,如果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个平声字作为补偿,也就没有毛病了,这叫做孤平拗救。

例如刘昚虚五律《寄江滔求孟六遗文》:

南望襄阳路,思君情转亲。

偏知汉水广,应与孟家邻。

在日贪为善,昨来闻更贫。

相如有遗草,一为问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送别诗意图

又如元稹七律《遣悲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2.对句相救

对句相救分为两种,一是大拗必救,二是小拗可救可不救。

(1)大拗必救,指的是出句平仄脚句型,五言第四字拗、七言第六字拗,必须在对句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

例如杜甫五律《奉济驿重送严公》: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去,寂寞养残生。

诗中“重”字,义从平声,字读上声。

又如李商隐五绝《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无限好

(2)小拗可救可不救,指的是出句平仄脚句型,五言第三字拗,七言第五字拗,可以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

这种小拗可以不救,但是,诗人往往在这种地方用救。

例如李白五律《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又如韩愈五律《祖席》:

淮南悲木落,而我亦伤秋。

况与故人别,那堪羁旅愁。

荣华今异路,风雨昔同忧。

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

3.在许多情况下,本句自救(孤平拗救)是和对句相救同时并用的。

(1)大拗和孤平拗救并用,例如孟浩然《与诸子等砚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大拗,孤平救)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又如陆游七律《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以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2)小拗和孤平拗救并用,例如温庭筠五律《送人东游》: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洒慰离颜。

又如贺知章七绝《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诗意图

(3)小拗、大拗、孤平拗救同时并用,例如杜甫五律《蕃剑》:

致此自僻远,又非珠玉装。

如何有奇怪,每夜吐光芒。

虎气必腾踔,龙身宁久藏。

风尘苦未息,持汝奉明王。

唐人善用拗救的格律,拗救的情况相当常见。宋代以后,除苏轼、陆游几个大家之外,就很罕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