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1955年解放军的授衔,想必大家对十大元帅、十大将很熟悉,其实,授衔的最初方案中,初步拟定是13位元帅,14位大将,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都在元帅之列,而毛泽东被拟定授予“大元帅”军衔。

那么,后来为何会变为十大元帅、十大将呢?毛主席、邓小平为何推辞大元帅、元帅军衔呢?时隔33年之后,也就是1988年,邓小平为何又再次拒绝解放军一级上将军衔呢?

对于1955年的解放军授衔仪式,由于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我军在授衔方面没有多少经验,当时实行“一边倒”的方针,授衔方面也只得参考苏联军衔制度进行改革。这次授衔从元帅到将军,从将军到士兵,军衔等级分为六等十九级,其中,元帅级别又分为“元帅”和大元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最初的方案中,元帅军衔除了后来的十大元帅外,还包括刘少奇、周恩来和邓小平等三人;大将还包括李先念、邓子恢、谭震林、张鼎丞等四人,其中,毛泽东主席被授予大元帅军衔。

彭德怀、罗瑞卿向毛主席汇报授衔方案,毛主席听后严肃地说:大元帅我就不要了,我穿着元帅制服,多不舒服,到群众中讲话、活动都不方便。毛主席随后建议:在地方上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

话音未落,毛主席对刘少奇说“你在部队搞过,你也是元帅”,刘少奇当即表示“不评了”,毛泽东又问了周恩来和邓小平要不要评元帅,周恩来和邓小平也都摆了摆手表示“不要评了”。就这样元帅的问题解决了。

毛主席又转身问李先念等人“你们几位大将军衔还要吗?”这些老将们也纷纷表示“不要了”,随后,一个授衔原则悄然形成,在地方工作的干部,原则上不授现役军衔,就这样才有了十大元帅、十大将军的授衔方案。

1955年9月27日下午,毛泽东在怀仁堂亲自为朱德、彭德怀、林彪……罗荣桓等人颁授元帅军衔。早在这一天的上午,周恩来在紫光阁西边的国务院礼堂亲自为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许光达等人授予大将军衔。

此外还有55人被授予上将军衔,中将175名,少将802名,这期间还根据特殊情况补授了几名。从55年授衔到65年取消军衔,全军共有1614名被授予将官以上的军衔。

刚授衔后,大多数军官都本着奉献精神,并没有对“授衔制度”产生不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授衔产生的问题矛盾也日渐突出,特别是在基层,很多官兵的军衔与实际职务不相符,这就引发出很多问题。

1964年,贺龙元帅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他赶紧把情况汇报给了毛主席,并建议可以取消军衔,以此来解决如今存在的各种尖锐问题。对于贺龙的建议,毛主席思索了良久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毛主席回复:现在的军衔制度很不合理,我赞成走回头路,应该取消军衔制度,恢复成老红军的样子,只要一颗红星、一面红旗,其他的什么都不要了!

得到毛主席的赞同,贺龙也随即开始在全军试着进行推广,而这一推广,就获得了下面很多士兵的响应,他们认为如今的军衔制度不合理,在1965年,解放军正式取消了运行了十年的军衔制度。

笔者认为,站在历史的角度看1955年的军衔制度,极大地鼓舞了官兵士气,是我解放军正规化、现代化一个积极探索,但受时代的局限性以及各种原因,这次军衔制度被取消了。

随着军队面向现代化的改革,取消军衔后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例如,我军军装都变成了“一颗红星,两面红旗”,战士“认人认职不认衔”,在和平时期给指挥系统造成诸多不便,在战时体现的弊端更加明显,例如,在战场上,建制被打乱,而所穿的军装基本都一样,士兵们不知道该听谁的,特别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就吃了大亏。

在我军的对外交往中,对方在接待规则上缺乏相应的标准,按照国际军事礼仪,要实行对等交流,而我军许多军官却没有相对等的军衔,很多次弄出尴尬的局面,不利于我军进行国际交流。

中央领导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如果部队没有军衔,就会失去主次关系,完全按照所掌握的权力大小来评定军官等级的高低,不仅会造成指挥系统混乱,也不利于军队的现代化发展。

实际上,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不久,解放军总政治部就提出了“军队恢复军衔的方案”,1980年,邓小平也明确提出,军队要搞军衔制。1983年,在邓小平的提议下,中央军委成立了“全军恢复军衔制领导小组”进行筹备工作。

然而,恢复军衔条例的编制和起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与1955年实行的军衔制度有很大的差别,不能照原样照搬照套,必须起草新的军衔制,在1986年,军委经过讨论,不再提“恢复军衔制”而是“实行新的军衔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经过2年的酝酿和筹备,在1988年,解放军召开了第二次大授衔仪式。这次授衔,党和国家领导充分了吸取了上次授衔的经验,考虑到部队的实际情况,最终敲定部队军衔为十一级,最高军衔为一级上将。

说到了这里,很多人心里就有疑问了,我军最高军衔不是上将吗?怎么又冒出一个一级上将,怎么从没有人担任过一级上将,难道这个军衔是个虚的吗?

谈到这个一级上将,就不得不提当时正在筹划授衔的邓小平,在被恢复工作以后,邓小平在党和国家内的威望逐渐升高,党内和军队高层就很多人提出,希望授予邓小平元帅的军衔,一来,邓小平是军委主席,授予元帅也符合他的身份。二来,邓小平是如今国内核心领导,如果只给他授予一个上将,那这样不就和其他上将一个等级了吗?无法彰显他的地位。于是,有人就提议中央设置一个一级上将的军衔,授予军委主席和军委副主席。

正当同志们热议这件事时,邓小平却直接拒绝了这个军衔,他表示元帅是对国家和军队有着巨大贡献的人才能得到,如今自己做的是分内之事,根本没有充分的理由,足够的资历和声望承担得起“元帅”这个勋章。

再者说,如今还有四个老元帅,四个大将,如果改变军衔制度,那么,他们又该授予什么军衔呢?最终,评衔小组决定,几个老帅和大将的军衔就不动了。邓小平为了评衔一事还专门去找了这八将领。

让邓小平没想到的是,这八名将帅都表示,自己不要什么军衔了,应该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年轻的干部,我们这帮老将不能一直躺在功劳簿上。

八位老将军拒绝这次授衔后,也给评衔小组带来了新的课题,如果老将们不接受这些新的授衔,那么,在整个解放军内部,就没有几个人能有足够的资格被授予元帅和大将。没有人能胜任的话,这两级军衔的设立就有很大的问题。

评衔小组也拿不定主意,无奈之下就找到邓小平询问对策,然而,还没等小组成员找到邓小平,邓小平就已经派人过来传达了一个决定:和平时期,军衔授到上将为止。意思是不设置大将和元帅,在和平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军官,不会像革命时期、战争时期开国元勋那样有大的贡献。

邓小平的表态也解决了困扰在评衔小组心头上的一个难题,解决了这个麻烦,接下来评衔就简单得多了。评衔小组经过商议、讨论、酝酿后决定此次授衔的方案。

在1988年,中央军委公布了新的军衔制度,我军军衔共分为三等十一级,在将级别,除了上将、中将和少将以外,还特别设立一个一级上将,一级上将为部队最高军衔,只授予中央军委主席和副主席。

消息公开后,人们都翘首期盼着邓小平成为一级上将,但邓小平却做了一个决定,他表示自己虽然是军委主席,但还是不要军衔最好。为此,党内许多同志主动去做邓小平的思想工作,表示凭借他的资历战功,评个一级上将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对于大家的奉劝,邓小平淡淡地说道:“毛主席不要大元帅,我也不要军衔。”听到小平同志这么一番话,本来还想继续劝说邓小平接受军衔的同志,看着邓小平坚定的目光,大家也不好说什么,于是,在邓小平的坚持下,评衔小组就没有授他一级上将军衔,同时,军委副主席杨尚昆也没有接受一级上将军衔。

邓小平不接受还好理解,那为何杨尚昆也不接受一级上将军衔呢?在后来的一次军委会议上,杨尚昆就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邓主席不要军衔,我是武衙门里的文官,也不要军衔,如果军委主席和副主席都不要军衔,变成文官,我认为这对全军是有好处的,也对全军“改文职”工作是一个有利的推动。

从这点可见,军委两位最大的领导都心怀国家和部队,从未为自己考虑过,他们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如何改革军队,如何建设军队、如何稳定军队上,而不是搞这些虚无缥缈的虚职名誉。也因为他们的放弃,这也让许多对授衔仪式有意见的同志无话可说,毕竟军委两个大领导都不要军衔,他们还能反对什么呢?

我们再来详细了解一下1988年军衔制度与1955年军衔制度的区别。

1955年的军衔制度,我军参考的是苏军军衔制度,基本以苏军为样本,而1988年的实行的军衔制,不同于苏联军衔制,又与美英军衔制有较大的差别,具有我军鲜明的特色。新生的事物,推行的时候总是会遇到阻力的。

邓小平不接受一级上将军衔,也是为了军衔改革制度的顺利推进,早在筹备这个军衔制度时,他就预料到这个制度的改革肯定不会一帆风顺的,一定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比如,有的将领觉得自己资历和战功应该评个上将,却被授予了中将,他们心里就不舒服,有委屈,这时候他们就会整出不少事,非常不利于我军军衔制度的推行。而邓小平的主动推辞,就打消了一些人想要来要说法的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关键的是八位老将帅主动提出不要军衔,这也给邓小平推行军衔制度助推了不少力,邓小平也曾感慨说道:“如果没有八个老战友的帮忙,这个制度的推行就不会那么容易。

事实上,八名老将帅心里也十分清楚,当初第一次授衔时就暴露了许多问题,也给全军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如今第二次军衔制度的推行,就一定要彻底杜绝各种弊端和遗留的问题。

其中最大的遗留问题就是元帅和大将,可以说,这两个军衔的存在,对部队现代化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八名老将帅从大局考虑,他们也一致决定不要这些荣誉,尽可能为现在的解放军发展留下一些正能力的东西。

邓小平和杨尚昆的高风亮节,也使得这一次的授衔仪式少了许多麻烦事,毕竟军队一把手、二把手都以身作则了,其他的人哪里还有其他的闲话可说。这次授衔中,很少有人因为军衔的高低而发过牢骚话。

不过,这一次授衔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究竟哪些人可以授予、哪些人不能授予?这是一个很要命的难题,如果处理得不好,这场授衔改革最终还会像上次那样,遗留各种问题。

在1988年,很多地方干部是兼任军区政委,国内军政没有完全彻底分开。邓小平就下定决心,在这次授衔仪式上,把军政彻底分开,他规定地方干部不授予军衔,只有军队干部才有资格授衔。

政策公布后,地方干部们尽管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但没有一个人发过牢骚、有过怨言,大家还是接受了这个规定。

1988年的授衔制度落实后,到现在我国依旧遵循这套授衔制度,而当初设立的一级上将,在1994年人大会讨论后,最终取消了这个军衔,和平时期军队内最高军衔为上将。

自此之后,中央军委主席和副主席与其他委员一样,都是上将军衔。而在1988年评出的将军中,上将只评出了17位,而这17人也都参加过1955年的授衔仪式,其中13人是开国将军。

其中洪学智在1955年时就是上将军,如今再次成为上将,这在我军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而曾经的开国中将秦基伟和张震,他们都是当年的名将,评为上将军也是众望所归。其他被评为上将的还有曾经的九名开国少将,包括刘华清、尤太忠、向守志、徐信、刘振华等人。

徐信和刘振华是九人里面最特殊的,他们在1955年授衔时,只得到了大校军衔,后来才晋升成为少将军衔。而在九位开国少将中,刘华清和李德生资历最老、职位也最高,都是正国级官员,可以说是当时开国少将中的佼佼者。

说完这12名开国将军,剩下的5 人就没有他们的资历高了,他们参加了1955年的授衔仪式,不过,他们都只是获得了校官职务,尽管早年成就不高,但后来由于工作出色,贡献卓越,反而成为了上将。

这仅仅只过去了33年,他们就从校官成长为将官中最高级的存在。五人中来自于成都军区的政委万海峰,13岁就参加了革命,历经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在1955年,他就成为了我军高级将领,担任师长的职务,被授予大校军衔。

万海峰是靠着自己一步一个脚印,从师长到副军长,再到军区副司令员,后来成为军区政委,唐山大地震时,王海峰就主动参与救灾,六年后,他就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总政治部主任杨白冰授衔时只得到了上校职务,后来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1988年,晋升成为了上将军,他的晋升几乎是跨了一个等级。

总参谋长迟浩田16岁参加革命,经历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授衔时,他被授予中校军衔,不过迟浩田是一个很勤奋、聪明并富有军事天赋的军人,33年的时间,他从一个副团级干部干到了总参谋长职务,这其中的艰辛很难想象得到。

空军司令员王海18岁参加革命,一直在空军领域任职,他还是当年的著名战斗英雄,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王海就带着自己组建的“王海大队”与号称世界王牌的美军空军战斗,并击落了29架战斗机,1955年被授予了中校,而那时候他才不到三十岁,到了1988年,他已经成为了空军司令,也顺理成章成为了上将军。

最后一个就是总后勤部长赵南起,他起点最低,授衔时只是一个少校,但后来通过自己努力,一步步爬到了总后勤部长的职务,被授予了上将。

笔者认为,在1988年的这次授衔中,邓小平是最受关注的,因为早在1955年,邓小平就应该被授予元帅军衔,但由于邓小平的推让,而未被授衔,而这一次,身为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授予元帅军衔(一级上将军衔)是众望所归的。

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土地革命时期邓小平在红军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副主任等一系列职务,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和刘伯承一起开辟了晋冀豫边区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些资历足以让邓小平被授予元帅军衔。

然而,邓小平与毛泽东一样,坚决不要授衔,33年后,身为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又坚决不接受一级上将军衔,他们高风亮节有力地推动了军队改革发展。

纵观1988年解放军军衔制度,与1955年的军衔制度有一个很大不同,这次授衔之后,我军逐步形成了文职干部制度,一大批干部被从军官队伍中分离出来,这样既节约了军官编制,又延长了干部服役年限,稳定骨干队伍。

这次授衔是我军面向现代化改革推进的重要步骤,对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及长远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