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余甘渡口树栖鸦,余甘女儿颜如花。

玉钗拖颈抛螺髻,脂香脸晕蒸红霞。

——清代苏山

我很喜欢这首诗,大概是觉得有唐诗的浪漫感,又有诗经的奔放,还有古代乐府诗的韵味。虽然这首诗并不是脍炙人口,却对泸州而言,记录了它曾经的一段风土人情。

泸州古八景之一的余甘晚渡。今天的泸州,虽然依然被长沱两江围绕,境内各种大小溪沟支流丰沛,然而曾经的码头和渡口基本消失殆尽。一个靠水吃水的时代,就这样在本世纪初基本悄无声息的落幕了。

尽管我们依然有泸州港口,但是那一枝独秀,无法去传统那种码头渡口群集时代的信息。

泸州古代的渡口,记录的不多,后来赵永康先生在《永乐大典》里找到一些关于江阳词条的残留信息,还有一部分。而地方方志根据民间世代流传也总结了很多渡口和码头。

大概统计如下(应该不够完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渡口(12处)
余甘渡:(从大北门至小市上码头), 杨公渡:(馆驿嘴至小市盐关上), 抚琴渡:(馆驿嘴至小市王爷庙), 顺江渡:(馆驿嘴至小市水淹土地), 罗汉渡:(馆驿嘴至罗汉场), 双关渡:(东门口至南岸), 二郎渡:(‘凝’关门至南岸二郎滩), 东岩渡:(澄溪口至南岸沙湾),蓝田渡:(澄溪口至蓝田坝), 金鸡渡:(三岩脑至金鸡渡), 平远渡:(三道桥至蓝田坝), 石棚渡:(石棚场至南岸上坝渡口)。

码头(23个):

东门码头:(正东门外), 轮船码头:(大河街头道巷子), 会津码头:(会津门外), 小沙湾码头:(铁石板下首), 沱江码头:(小河街头道巷子), 馆驿嘴码头:(大河街直下), 大北街码头:(大北门外) ,枇杷沟码头:(西门外) ,凝光门码头:(凝光门外), 铜码头:(南门铜店街), 澄溪口码头:(南门铅店街),三岩脑码头:(南外新村下首), 三道桥码头:(南外三道桥), 汽车码头:(小市川东巷下首) ,上码头:(小市码头街口), 中码头:(小市中码头街口), 盐关上码头:(小市余公桥), 王爷庙码头:(小市过江楼), 水淹土地码头:(小市水淹土地), 正街码头:(蓝田坝正街下首), 汽车码头:(蓝田坝滨江路下首), 金鸡渡码头:(蓝田坝金鸡渡), 沙湾码头:(南岸沙湾)。

今天咱们只说渡口,而且只说余甘渡口。为什么只说它呢?因为它是唯一出现在泸州古八景之一的渡口。

《元一统志》:余甘渡,王象之《舆地纪胜》云:“余甘,碧,实圆。晓峰一门,渡口依岸成林。鲁国先生唐庚题泸川县城楼所谓‘余甘渡头客艇’是也。《西蜀编》云:‘淳中,四川制置余列战船于此’。”范丁孙曰:“今是余甘渡战舰也。”

余甘渡口至少宋代就有了,上千年,它因为两岸遍种余甘而得名,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余甘是什么。如果你上网查询,可能还有些偏差。其实就是今天泸州人说的青果。只是品种有差异,青果今天看来是两头尖,余甘可是圆的。但是口感都不怎么好。不过都是很好的药材。对嗓子比较好。但是余甘渡口更应该知名的原因,是它曾经是古战场,泸州水军训练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三月,蒙古将领,‘按’竺迩率军入蜀,攻破了无险可恃的沱江沿岸的资州。四月,位于三江之会的镇西要塞嘉定(今乐山),再次遭到蒙古军的袭击,守将程立之凭险据守,使蒙军无功而返。是秋,蒙古军大举进攻重庆以西江上屏障——泸州。对此宋将余珍早有准备,命泸州知府曹致大在州东择险创筑神臂城。

神臂城环城十里,北、西、南三面危岩矗立,城墙蜿蜒,共有五道城门,东门城高6米多,城外依山垒石,有耳城两座,城下有护城池两道,又宽又大。耳城左右及猫嘴岩、神臂嘴设有炮台,西岩山腰还凿有通向江边的地道等。

位于沱江与长江汇流之出口处的余甘渡(今泸州沱江大桥上下一带),便成为余珍训练水军、陈列战船的理想基地,攻打泸州的蒙古军陷入东西夹击、水陆合围的困境之中。为解救这支蒙古军,刚袭父爵的蒙古军统帅汪德臣,不得不“领兵入蜀”,专门“援泸”。

当年杨慎来泸州收集江阳古八景,也被它安详如意,渔歌唱晚般的故意所折服吧。一首《余甘渡》诗,看出了杨慎对它的喜爱:

过雨人家正夕瞟,江沱燕尾两支分。

三回转折成‘巴’字,万叠蒙回类觳(hú)纹。

滚滚江槎(chá)分玉树,层层云雾接霞芬。

子西山谷留佳句,唱作渔歌远近闻。

其实早在北宋时期,这里有颇为有名和热闹,北宋诗人唐庚见它河上渔火星星点点,闪烁倒映水中,风景如画。赞美余甘渡诗云:

百斤黄鲈脍玉,万户赤酒流霞。

余甘渡头客艇,茘枝林下人家。

可以说是对余甘渡最好的写照。到了清代苏山那首诗,更多了一些生活的气息和风情,泸州美酒配美女再加上余甘渡口的晚景,你我醉意阑珊之间,是不是也有一种特别的触动呢?

可惜,如今它的风貌再也看不见,沱江和长江还在,两岸渔火熄灭,唯有现代高楼的灯火替代,这就是时代的变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