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国家不断开放二胎、三胎补助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这个概念再次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

人口老龄化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被提出,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大部分发达国家很早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美国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人口老龄化一方面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美国作为世界发达国家中唯一人口数量仍在以较快速度增长的国家,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更加严峻,对于世界各国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美国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人口老龄化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越加严重,在2012年的美国人口普查中65岁及以上人口就已经占总人口的13.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世界人口第三大国,美国国内如此多的老人不可能全部待在家里安享天年。老人们的活跃挤占了年轻人的社会活动空间。

拥有着更多人脉资源积累的他们往往处在高位,年轻人晋升路上所面对的第一道墙就是这些足以当自己父亲母亲更或是爷爷奶奶的老人。

也无怪乎一位美国的80后会发出“危险的老人统治正吞噬美国儿女”这样的感慨。

政治老龄化

拜登的当选再一次刷新美国总统就任时的年龄,这个纪录的上一任保持者也是美国前任总统特朗普。

虽说竞选美国总统有规定必须年满35岁,但这两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依旧让人觉得太“老”了。

除去总统之外,在美国政坛中的老人也是一抓一大把。

像是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79岁,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麦康奈尔77岁,美国历史上第三位女国务卿希拉里任职时61岁,在拜登竞选总统时依旧活跃于美国政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拜登在当选总统之前,国际上对他的印象莫过于奥巴马任职期间曾担任美国副总统。

2008年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时拜登已有66岁,在2012年奥巴马连任时拜登依旧在副总统的位子上。

这些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位置一直由一群“老人”担任,这种情形绝对算不上一件好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政坛由老人们占据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年轻人不再热衷于政治。

美国投票率连年下降,2008年的时候还有63.7%投票率,到2016年时就仅有55.4%。

老人的沉稳根植于人们心底,很大一部分美国年轻人相信老人们的智慧。

习惯了被老人牵着鼻子走的年轻人渐渐地不再思考,只等结果出来选择相信,自然也不再关心政坛发生了什么。

除此之外,年轻人参政要面对的是比自己拥有更多功绩和人脉的老人,天然处于弱势地位,看不到什么希望的年轻人自然也不会将热情投入到没什么回报的政坛中。

暮气沉沉的政坛

老人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往往有着年轻人所想象不到的经历和智慧,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更加沉稳,看待事情时也往往能够透过表象直达本质,姜还是老的辣说的就是这般。

然而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老人的智慧不一定是好的,同样年轻人的“冲动”也未必是坏的。

年轻人总是会有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他们不会过多地考虑后果,一腔热血上涌就会付出行动,而世界就是在这种“冲动”中不断向前延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人则代表着沉稳,也代表着守旧。

老人们面对问题时总是会选择最稳妥的方法,他们的经验同样也是他们的桎梏,当这种特性在面对国家大事时显得尤为明显。

美国国际影响力近几十年来不断下滑,除却世界各国崛起外,美国政坛老人“功不可没”。

美国近几十年在对外决策上几乎没什么“新花样”,对中国施压就找台湾或是干脆一成不变地打贸易战、金融战,对中东地区也是一样的“挑事打架”,唯一不同的可能也就是拜登当选后更“稳一手”从阿富汗撤军。

当然,从国际和平角度上,美国的这种“守旧”显然更受欢迎。

对内政策上,美国在应对此次疫情时与二战时经济复苏政策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有二战后美国经济泡沫这种“前科”在,拜登依旧选择了减税、财政货币双宽松这条策略。

长此以往下去,美国未来难保不会成为下一个苏联。

美国中青一代的迷茫

美国上层社会掌舵人几乎全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还是特朗普。

唐纳德·特朗普的父亲是美国著名房地产开发者弗雷德·特朗普,唐纳德·特朗普在1971年接管他父亲的公司,并逐步延伸至其他多个行业。

在福布斯2020年富豪排行榜上排名766位。

其实仔细研究福布斯排行榜也能发现这一点,美国上榜富豪中绝大多数年龄都超过65岁,如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沃尔玛话事人爱丽丝·沃尔顿等。

这群早已“功成名就”人不仅没有退休养老,相反,就如特朗普一般,他们的身影依旧活跃在美国民众眼前,就仿佛在告诉年轻人:看,我们还在呢,想坐到我这个位置上你还嫩得很呢。

这些“老家伙”们的活跃就像是在宣布着年轻人晋升空间的死刑。

美国年轻人的困境远不止如此。

美国是世界上政府干预最少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种基本经济体制导致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不断将产业外流。

产业的外流带来的是工作机会的缩减,美国失业率曾一度超过10%。

中青一代承受着赡养上一代和抚养下一代的压力,就业就会的减少也让普通人收入变得不稳定,逐年攀升的消费水平促使老百姓不断贷款,最终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美国应对这次经济危机采取了诸多措施,诸如税收返还、房贷援助等,但总结其实也只是缓解美国国内这种现状,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

毕竟美国政坛也是一群“老家伙”在主导。

如今看来,美国仅仅占据不到15%总人口的老人们更像是吸着近70%的中青一代的血在生存。

年轻人消失的热情

近来美国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科学界亦或是金融界,一直在发声的都是一些早在十几二十年前就为大家所熟知的“老朋友”。

很难不让人们对美国做出“青黄不接”这种评价,这种现象的背后所反映的是年轻一辈逐渐消逝的热情。

近三十年来美国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老百姓收入却一直呈现下降态势,社会分配关系严重失衡。

失衡的社会分配让年轻人拿不到与付出劳动对等的工资,因此美国很多年轻人换工作频率非常高,基本上6个月一换。

频繁地换工作加上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让美国年轻人疲于奔命。

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轻人很难产生工作热情,更别提追求自己的理想。

老人们的活跃不仅仅代表“青黄不接”,也代表年轻人必须要在“老人”的手下工作。

每一代人之间都会有代沟,美国也不会逃离这个定律。

美国年轻人在老人手下工作思想上的不同必然会带来碰撞,但迫于生活压力大多数年轻人都会选择妥协,热情也会在一次次妥协中被磨灭。

前车之鉴

美国的这种社会现状对中国来讲也是一次警告,中国基本经济制度虽然与美国截然不同,但是中国年轻人的社会压力和美国比起来丝毫不差。

近十年来中国年轻人对工作的调侃越来越多,从最开始的“公司是我家”到后来“打工人”,调侃的背后也是中国青年的无奈。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火线可以看作是美国房价高涨到一定程度,中国近年来房价同样一直在飞速上涨,一线、二线城市房价动辄几百上千万,普通年轻人一进社会就要面临天价房价。

如果说美国儿女被老人统治所吞噬,那么中国儿女就是被天价房价所吞噬。

两个国家的年轻人都背负着天大的压力,所以两个国家的年轻人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中国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对政治的敏感性也在逐年下降,工作更换也相当频繁,对绝大多数事物都保持一种“吃瓜”态度,核心观点是“不参与”、“不支持”、“不评论”,更倾向于“混吃等死”这样的状态,完全没有年轻人应有的朝气。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年轻人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现如今年轻人背负的压力已经快接近一个临界点,一个让年轻人崩溃的临界点。年轻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我们要做的是给下一代一个更好的环境,而不是给予他们更大的压力,这是我们应该反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