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争史称“马邑之谋”,是一场由大行令王恢多年精心策划的战役,也是西汉第一次对匈奴的主动出击。由于军事机密的泄漏,导致战场战争没有打起来,匈奴人全军安然撤退。战争结束后,王恢成了背锅侠。

一、马邑之谋的起因

元光元年,匈奴派使者向汉武帝提出和亲,说白一点就是向西汉勒索女人和财物。对此大行令王恢坚决反对和亲,提出要和匈奴人决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首的一派坚决发对,主张应该继续长期以来的和亲政策。韩安国反对对匈作战的理由有三条:

一是匈奴人是骑兵,机动性强,在广漠的草原上,汉军想找到匈奴军队都很难;

二是匈奴人崇尚武力,汉军以步兵为主,常年没有经历战争,明显不是匈奴人的对手,打不过人家;

三是即便打败匈奴人,广漠的草原对汉人来说就是鸡肋,没有用,也守不住。

所以韩安国认为跟匈奴人打仗代价太大,得不偿失。

王恢针对韩安国的意见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我可以让匈奴人自己钻到我们的口袋!原来,王恢早就在匈奴人内部安插了一枚棋子。这枚棋子叫聂壹,是一个在汉匈两地做边贸的商人。聂壹向匈奴人提了一个建议,由他杀死马邑县令,然后放匈奴人马入关劫略。匈奴人一听这个主意好,不用攻打就能轻松得到一个城邑,于是双方达成了协议。

王恢的计划是,在马邑附近对匈奴人张网以待,这就避免了韩安国所谓的三大弊端。汉武帝觉得这个计划很完美,反对派也一时无话可说了。

二、战争经过

按照预定的计划,匈奴单于亲率10万大军如约而来。快进入伏击圈时,匈奴人发现有点异样:空荡荡的草原上不见一个人影,正常此地应该有人放牧。于是单于下令四下探查,并攻破了附近的一个汉军哨所,抓回来一个俘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不幸这个俘虏知道马邑之谋的内情,他把实情全部供出。匈奴人大惊,立刻下令全军撤退。

汉军三路人马,眼看着匈奴人在口袋边转了一圈就撤了,想追也来不及了。不过匈奴人半途碰到了另一支汉军:王恢率领的三万人马。按计划王恢本来是用这支部队来截杀败逃的匈奴人,但眼下这支匈奴部队是完整的10万人。王恢觉得拿自己的三万人对付十万人,肯定要吃大亏,于是就没有拦截,放走了匈奴人。

三、战后结果

一场精心策划的战争,刀都没出鞘就结束了。但这场没打响的战争意义非常重大,它标志着汉族人从此由战略防守向战略进攻的转变,是对匈奴人的一个严厉警告,也由此拉开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汉匈战争的大幕。

战争结束后,汉武帝以王恢临阵逃脱为由,逮捕了王恢,最终王恢被处以死刑。

四、马邑之谋“失败”的原因

其实马邑之谋根本没打起来,无所谓失败成功。但相对于汉武帝对战争的期望值,显然这是一场失败的战争。

其中的关键点在于判徒的出卖。表面上看这是一件偶然事件,似乎完全可以避免,但是细想一下,以汉匈双方的实力来看,两个民族的矛盾,哪可能通过一场战争一劳永逸地解决?所以,对马邑之谋的期望值太高,本就是一个错误!

其实在讨论的时候,韩安国说的是汉匈之间的战略分析,是着眼于大局的分析,王恢说的战术层面,着眼于一场战争,双方立意的高低一眼就可以分辩。但汉武帝一心希望通过一场战争就实现汉匈逆转,实在是格局不高。

另外,汉武帝对王恢的处理方式,显然是委过于人,自己丢了面子,让别人背锅。王恢也是糊涂,根本不能摸透汉武帝的心理,三万人马打光了汉武帝也不会心疼,他要的就是一个对匈奴人的强硬态度。王恢不懂,所以这锅背得也不算太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