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帝国内部,他们依靠着官僚集团来操纵整个国家,如此形成了官员代理的制度,起初王朝和帝国是希望通过这种制度,来维护整个国家的运作,这是一个具有自我复制和自我修复功能的集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并不像诸侯一样拥有着实际的权力,他们的权利、地位来源于皇帝,自身不掌握财政,也不掌握兵力,那么,就不会像春秋战国一样出现谋权篡位的事情,更不会像那个时代一样天下大乱,各方诸侯盘踞。

与此同时,对于这个集团内部个别人员的处罚,也不会影响到整体的运作,一个官员落下去,另一个官员马上就会补上了,所以,凭借着这样的运作能力,帝国希望能够良好维护整体秩序,稳固皇家江山。

但是让人失望的是,每个王朝的官僚集团,在最终都会自我膨胀后走向腐败,没有一个王朝例外。也就是说,对于所有朝代来讲,几乎都是成也官僚,败也官僚,由帝国所创造的官僚集团,却成了帝国的掘墓人。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本篇文章,我们做了正确的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为什么说官僚是帝国的掘墓人?

首先,官僚集团实际上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上,再加上官场的风险大,危机多,他们不得不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建立派别,由此导致帝国总是会出现官官相护,欺上瞒下,拖延实施等情况,由此拉低整个帝国办事的效率,也从根本上损害帝国的权利。

官僚集团是一个非生产性的社会阶层,他们并不能给帝国提供财富,只能消耗财富。也就是说,庞大的官僚体系只能够由国家财政进行支撑,可是在封建小农经济作用下的帝国财政是非常薄弱的。

因此,大多数时候帝国都养不起一个如此庞大的集团,排在官员前面的还有皇家的颜面,所以,为数不多的财政,更重要的要去支撑皇家体面,就更难以考虑到官员的薪资了,如此一来,为了保证自身能够谋取一定利益,越来越多的官员就开始利用地位去搜刮民脂民膏,华在皇帝无法剔除整个官僚系统的基础上,就只能对官员的这种行为进行默许。

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皇帝是离不开官员的,但在所有皇帝的思想中又会本能地认为帝国的事情会坏在官员手中,毕竟没有任何一个皇帝会从自身去寻找问题,如此历朝历代里就不会有皇帝真正的去相信自己的官员,而这也就说明,皇帝一定会清楚官员们以权谋私的现象。

为了监督,大部分皇帝都会选择揪出一两个贪官污吏来杀一儆百,然后,通过这种反复无常的方式让官员们感到天威难测,并希望通过这样的手段来遏制官员的以权谋私。可如此一来,皇帝自以为对官员的监督比较全面,自以为自己明察秋毫,所有的功劳就成了皇上圣命,所有的错误也都渐渐地变成了官员无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一来,贪官污吏为了避免皇帝的追查就会自成体系,受苦受难的就成了那些真正辛辛苦苦的皇帝卖力打工的替罪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站在皇帝的对立面,帝国就渐渐地变成了皇帝与官员们斗争的场所。

其次,因为帝国制度本身的矛盾,皇帝在与官僚周旋时往往会丧失分寸,从而导致更大的矛盾产生。帝国是一个既要集权又要授权,既要授权又要控权的所在,这从根本上来讲就是矛盾的,要将手中的权力分给官僚,让他们代替自己进行维持秩序,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去控制官僚的权力,不给他们相应的利益,这能不矛盾吗?

可是向官员们授权是必须的,不然皇帝一个人无法支撑庞大帝国的运作,可是为了保证皇室的安危,控权好像也是必须的,那么,帝国就不得不大量的增设官职和机构以希望各类官员之间可以相互牵制,比如明代州府之上的衙门就有三级之多,每一级别都是分门别类,错综复杂,比如最后一级是诸道,如督粮道、分守道、兵备道等等,在诸道之上又是三司,三司之上又有总督、巡抚等等官员。

实际上,从最开始的时候,总督和巡抚都是出于某些特殊目的而临时指派出的官员,类似于特派员或者是钦差大臣,可是在明朝大量增设官职的背景下,总督、巡抚这样的官职也逐渐的成为常设,最终竟成为了执掌一方的封疆大吏。

诸如此类的情况不胜枚举,可官员们原本就是用来监督或者管理百姓的,越来越多的官员增加让官僚系统变得庞大,如此,也让每一个官员可以管理的区域变得狭小,但官员的集体越庞大,对帝国财政的消耗也就越大,管理的百姓数量越少,为了达到谋取利益的目的,对于百姓的剥削就会越狠。

比如唐代元和年间,纳税人每七户就要供养两个官吏,说是十羊九牧也不为过。但这却并不能改变帝国的根本矛盾,官员的增多也不能使官员之间产生危机意识从而相互监督,反而官员越多,以权谋私的程度就越大,最终导致腐败集团的数量不断增长,如此让本就不堪重负的帝国再一次雪上加霜,也让广大民众不堪重负,而帝国也就在这样的剥削当中逐渐走向灭亡。

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地方官员一再增加,几乎已经到达了人民群众没有办法承担的地步,可中央官员的数量却非常稀少,国家的事无人问津,比如说,万历末年,从中央到地方办事官员十缺六七,原本定员5到6人的内阁只有1人当差,中央官员有时缺俸长达五六个月,如此情况,简直匪夷所思。

可见,皇帝所采取的增加官职的做法本身就治标不治本,增加的只不过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地方官员,对重要事务的处理,不但没有增加效率,反而拖了后腿,可对于人民群众负担却是与日俱增,如此,帝国能不灭亡吗?

再者,帝国不仅仅是在职的地方官员数量庞大,还有着非常多的候补官员需要安排,比如,每次科举的新科进士和举人,他们会定期定额产生,以此来保证官员选拔的有效,每当这些官员产出就会被安排职位,如此一来,帝国官员的人数与日俱增,但农业民族的生产力却是有限度的,他们支撑原本官僚体系就已经比较困难,再加上定期定额产出的新科进士和举人,他们的负担也如同官员的数量一样与日俱增。

在封建时代,做官被看作是读书人的唯一出路,甚至是唯一正当、有效、有前途的出路,这导致大量原本可以从事其他行业的人不得不放弃自身的优势,转而选择读书。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帝国对于科举制度的理解越来越狭隘,哲学被看做误国误民的清谈,艺术在被说成玩物丧志的祸根。

与此同时,帝国为了抬高官员的权威以彰显自身的权威,还在不停地贬低其他行业,如此对于平民百姓来讲,读书成了人生的最高目标,官僚集团的体系逐渐变得庞大,渐渐的超出了百姓的承受范围。

官僚机构越是臃肿,官员之间的推诿扯皮,内讧党政也就越来越严重,毕竟对于他们自己来讲,僧多粥少,少张嘴吃饭总是比较容易吃得饱,他们必须要抢,而皇帝却偏偏认为这是他自己在垄断权力,控制官员,保持平衡,对于整个帝国来讲就成了饮鸩止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帝国对官员的控制并不能遏制官员追求代理人的私欲,而随着官僚体系的庞大,帝国也不能够遏制官员的腐败,帝国唯一能够挥舞的指挥棒只有官位。因而,为了在争权夺利的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官员们就会去花钱疏通关系,买通权贵,沟通信息,编织关系网,最终形成派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官员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为了保证自身的权利,他们以权谋私的手段也在与日俱增,因为皇帝不得不依靠官员来进行制度维护,所以,当一个赚得盆满钵满的利益集团垮台之后,就会立刻有新的利益集团来填补空白,并且在帝国制度的作用下,新的利益集团很快就会以加倍的疯狂,来猎取他们曾经没有得到的一切。

但是悲哀的是,除非帝国大厦倾颓,除非在外力的作用下将帝国变成过去,否则帝国只能够依靠这样的形式来维护自身,皇帝也只能够依靠官员来保证集权。

对于每一个帝国的官员都是在由少变多,由清正廉洁变得贪污腐败,以至于最终帝国不得不倚仗的官僚集团就这样变成了自身的掘墓人,成也官僚,败也官僚成了帝国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