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温周

前言

“马云曾经说过,未来最稀缺的资源只有一个,那就是数据,谁拥有数据谁就能抓住未来。随着大数据的成熟应用,现在的互联网企业打着“个性化服务”的旗号,收集用户信息越来越容易。出色的服务没享受到,却先迎来了‘温柔一刀’,‘杀熟’的刀越拿越稳,如今已经演化到了2.0版本的‘千人千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正在成为数据“韭菜”

近期,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了一组数据,截止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1.6%。除了婴幼儿,差不多每个人每天都在接触网络。作为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几乎无时无刻在被各种算法进行分析。从你的购物偏好到你经常去的地点或者你爱看的视频类型,都变成了众多数据的一环。

互联网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让个人隐私成为了奢侈品。用APP就需要授予权限,在你根本不看的协议里同意了平台可以使用你的数据。利用数据,商家可以对你进行“个性化推荐”,你今天买了明天看到更好更便宜的你却没有办法。2018年,大数据杀熟正式走入国人的视野。如今,1.0版本的“熟客高价”已经演变为了2.0版本的“千人千价”,你正在成为数据“韭菜”。

大数据成为“下个万亿风口”

近年来,大数据发展浪潮席卷世界。2020年全球大数据软件市场规模约为4813.6亿元,全球数据中美国约占21%,我国占23%,大数据市场产值首次超过100亿美元,同比增长15.9%,到2025年预计将突破900亿美元。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数据资源大国,如今大数据的和云计算已然成为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核心。去年我国大数据相关产业指数均大幅提升,大数据企业也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的省份,北京占全国总量的3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在薅谁的羊毛?

在同一家店铺下单,常点的会员号比非会员贵,这样的套路屡见不鲜。大数据杀熟是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也是互联网巨头中人尽皆知的秘密。所谓的“大数据杀熟”是指互联网平台利用大数据收集和分析用户喜好,依靠数据优势和信息不对称,将同一商品以不同价格卖给用户的情况。打车、网购、酒店、外卖等等在线业务都是大数据杀熟的“重灾区”。

一般杀熟会有4种情况,一是老用户比新用户价格高;二是用贵手机的人的人群价格普遍比便宜手机用户的价格高。比如苹果系统的人一般会比安卓系统的视频会员贵5-35元左右;三是不买东西的话下次会更贵,一般表现在航空订单上;四是不同用户价格不同,男女也可能有差别。这样的价格“歧视”普遍存在甚至让人习以为常。

根据前瞻经济学人数据显示,有45.67%的用户肯定自己遭遇过大数据杀熟,98%的顾客表示自己可能遭遇过杀熟。此外,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近日也公布了一份数据,88.32%的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普遍或很普遍,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有44.14%的被调查者认为网购平台杀熟问题最严重,其次是39.5%的在线旅游和37.17%的网约车消费。

安心杀熟只因早已垄断

平台杀熟的逻辑来源于资本绝不会亏空,很多平台一开始都采用“烧钱补贴”的方式争取用户,一旦注册人数到达数量,也就到了平台的“收割期”,从老用户身上“薅”来的羊毛补贴到新用户身上,平台也就可以赚取利益,不用再拼命砸钱了。

获取了市场,也就坐稳了垄断地位。没有别的竞争对手可以对自己造成威胁,涨价也就变得有恃无恐,因为干掉别人,消费者除了自己没有选择,所以可以随意“杀熟”。在业内专家看来,不同消费者对价格是敏感度不同,相对于一视同仁和统一定价,差异化的定价可以使商家获得更高的利润。

从2016年开始,外卖行业美团和饿了吗、电商行业淘宝、网约车滴滴、旅行平台携程和飞猪等均被指控过“大数据杀熟”。这些企业无不是行业巨头,在竞争中杀出血路后占据垄断地位后,不经用户的同意滥用数据实行“歧视性定价”,用户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除非压根不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数据杀熟”的末日来了?

2020年,一篇《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的文章冲上热搜,详细的说明了自己被美团“杀熟”的过程,会员用户会多4元配送费,他向客服反映后却只能拿到10元补偿,根本不想解决问题。虽然美团进行了紧急公关,指出是因为定位缓存偏差,但这样的说法显然不能让人信服。资本市场上美团当天股价暴跌3%,直接蒸发了400亿市值。

开通会员本身是为了省钱,没想到却成了大数据“宰人”的刀。不过近日,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禁止平台利用大数据对消费者实施差别待遇。有了法律作为依靠,但能否完全肃清还是一个漫长未知的过程。

结语

“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工具,大数据杀熟实质上就是利用‘计算’去‘算计’消费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未来大数据杀熟可能会隐藏得更深。法律是对一个人的最低道德要求,立法来规范不是遏制发展,而是为了让野蛮生长的行业变的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