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很多老司机都不会正确去除“车内起雾”,轻则增加油耗,重则影响安全驾驶,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后悔都来不及!

很多人只是把车当成交通工具,没有那么多闲工夫研究汽车各种按键的功能。

但是,学会正确去除“车内起雾”非常重要,这是每个司机的必修课。

很遗憾,很多老司机都不会正确使用“内外循环”功能,甚至拿着错误的理论知识开车,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接下来我将从原理出发,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车内会起雾,如何快速有效除雾?

我们在初中物理课上都学会过“蒸发”和“液化”,车内起雾基本上就属于这两个物理变化,要想防止车内起雾,我们就得利用好“蒸发”和“液化”的原理。

1、“车内玻璃起雾”在冬天较为常见,主要是车内外温度出现了温差,如果是夏天突然下起大雨,车内温度高于车外,玻璃也会产生雾气。

2、前风挡玻璃、四门玻璃以及后风挡玻璃与车外空气接触,温度会相对较低。

3、车内温度高,人在车内呼出的气体和身上的汗液都会向车内蒸发,蒸发的水汽遇到了温度较低的玻璃产生了液化现象,就是我们眼睛所看见的玻璃起雾了。

4、下大雨时空气湿度大,在开关门过程中或者衣服上和鞋底沾了雨水,这些行为都会加重车内空气湿度,导致玻璃更容易产生雾气。

明白车内起雾的物理现象以后,我们就要学会用物理方式消除雾气!

车内玻璃起雾通常是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了雾气,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现象。

一是遮挡驾驶员视线,二是增加盲区范围,导致驾驶员无法正常行驶,一旦处理不及时就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错误的做法:有些驾驶员在玻璃出现雾气时,直接选择用纸巾擦掉,这样只能应急使用。

车内外温差不消除就无法有效解决玻璃起雾,被擦掉的雾气还会继续出现,用手擦来擦去,也会影响安全驾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外循环”除雾法。

原理:既然车外温度低,车内温度高,那我们就直接打开“外循环”让温差降到最低。

当车外的空气进入车内,车内外空气流通起来以后,车内温度会慢慢降低,玻璃上的雾气就会逐渐冷凝消失。

优点:省油、不影响动力。

缺点:除雾速度较慢,水雾可能会冷凝成水滴残留在玻璃上。

2、空调除雾法。

原理:既然车外温度低,车内温度高,我们可以采用打开“内循环”,打开空调降的方式让车内温度快速降低,缩小温度差。

车内空调开启后,车内逐渐降低与车外保持一致,车内的水蒸气就无法在玻璃上液化产生雾气,就达到了除雾的效果。

优点:除雾速度快,有利于安全驾驶。

缺点:启动空调会增加油耗,影响动力,空调关闭后雾气还会再次出现,但冬天不适合使用空调,不然车内太冷,影响乘坐体验。

3、暖风除雾法。

原理:既然产生雾气的原因是玻璃温度太低,我们可以打开“内循环”,打开暖气,通过暖风的方式加热玻璃。

一旦玻璃温度升高以后,玻璃上的雾气就会被蒸发掉,水雾自然就消失了。

优点:车内暖风主要是来自冷却液的温度,不会增加油耗,且除雾速度较快。

缺点:夏季无法使用,不然车内太热影响驾驶体验。

大家发现没有,不同的除雾方式,采用不同的“空气循环”,在开启空调和暖风时,我们都会打开“内循环”。

主要就是为了杜绝车外空气流通,加速车内温度变化,起到快速除雾的作用。

如果错误打开了“外循环”,导致车内外空气流通,不仅会影响除雾速度,还会造成油耗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这3种方式,只是告诉大家原理,希望大家可以学会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在实际驾驶中,其实并没有这么麻烦。

手动空调:打开前窗除雾模式,手动把风速调到最大,打开A/C(空调)开关,将温度调至最低,就可以快速除雾了,其实就是空调除雾法。

自动空调:按下“前风挡除雾”按键,风量会自动开启到最大,并且自动开启“外循环”,就实现了快速除雾。

这个就是把“外循环除雾法”和“空调除雾法”相结合了,除雾速度最快。

在下雨时,汽车后视镜和挡风玻璃会出现雾气或残留太多雨滴,同样会影响安全驾驶。

我们可以打开“后视镜加热”按键,后视镜和后挡风玻璃中有电阻丝,通过加热玻璃加速雾气蒸发,这样快速去除雾气和残留的雨滴了。

注意:后视镜加热和后挡风玻璃加热按键是共用的,并且“后视镜加热”的图标和“前挡风玻璃”的图标非常相似。

“后视镜加热”的图标是长方形的,里面有三条向上的波浪线,而“前风挡除雾”的图标是扇形的。

汽车没有配置“后视镜加热”功能,该怎么办?

如果没有此项功能也不必担心,生活中的肥皂水就可以完美解决,可以用肥皂水涂抹汽车后视镜和后挡风玻璃,让玻璃表面形成一层隔水薄膜。

玻璃上有了这层薄膜以后就有点类似荷叶上的水滴,下雨时水滴无法在玻璃表面上停留,就达到了去除雨滴的效果了。

优点:肥皂水容易获取且便宜。

缺点:太阳暴晒后,这层薄膜容易消失,需要不断地涂抹,比较麻烦。

什么是外循环,什么是内循环,到底该如何正确使用?

一句话概括:外循环是补充新鲜空气的,内循环是阻隔污浊气体的。

外循环原理:外循环是利用鼓风机将车外的空气抽吸到车内,使车内与车外空气保持流通。

注意:打开引擎盖,我们可以在雨刷器下方看见很多小孔,这些小孔就是外循环进气孔。

这个位置经常会有一些落叶,甚至会出现鸟屎,如果不及时处理,树叶腐烂过后或鸟屎产生的异味就会从进气口进入车内,车内就会出现异味。

很多人以为是空调的问题,其实有时候清理一下“外循环进气口孔”的杂物就可以解决异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循环正确的使用方法:汽车暴晒过后,车内温度高于车外温度,很多人直接打开空调,其实这种方式不仅会增加油耗,还会导致控制制冷效果很慢。

我们可以通过打开“外循环”的方式,让车外空气进入车内,吹走车内温度较高的空气。

当车内外空气保持一致时,我们再关闭“外循环”、打开空调。

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油耗,还可以起到快速制冷的作用。

切记:当我们在堵车时、加油时、车外空气较差时,我们应该关闭“外循环”,不然车外质量较差的空气进入车内会影响驾驶体验。

经常有一些汽车内的汽油味特别重,闻多了容易犯恶心,就是这些车主在加油或堵车时打开了“外循环”,导致车外的异味进入车内。

这些异味容易被内饰吸引,短时间难以挥发,导致异味长时间存在车内,影不影响健康不知道,至少很多人难以接受这种异味!

因此,我们要学会随机应变,学会利用有价值的车外空气,学会隔绝车外质量差的空气。

内循环原理:关闭车内外气流通道,车内处于相对密闭的空间,空调出风口的气流来自车内,形成了汽车内部的气流循环。

切记:如果车窗都是关闭状态,我们不可长时间打开“内循环”。

《公共交通工具卫生标准》规定:旅客列车车厢、轮船客舱、飞机客舱等场所的二氧化碳浓度不能超过1500ppm。

“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曾做过一项测试,研究发现:当车内乘坐4个人,30分钟左右车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就会达到3000ppm,远超《公共交通工具卫生标准》规定的浓度值。

在日常驾驶中,车内乘坐4人是比较常见的情况,在夏季时,很多人习惯上车打开空调,随后关闭所有玻璃。

车内形成了较为密闭的空间,一旦密闭时间超过30分钟以上,那么车内二氧化碳浓度就会超标。

如果说这种二氧化碳浓度超标会影响身体健康,显然有些夸张了。

但是浓度超标,会导致胸闷,大脑轻度缺氧,加速“疲劳驾驶”状态。

司机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就是疲劳驾驶。

当车内二氧化碳浓度超标,可能就不是4个小时了,或许是3个小时、2个小时就会出现疲劳驾驶状态,导致司机反应变慢,严重的就有可能发生交通事故。

因此,不可以长时间打开“内循环”,至少每隔30分钟打开一次外循环。

当然了,直接打开车窗或天窗也行,只要车内进了新鲜空气即可。

要想车内空气质量好,勤换空滤很重要!

打开“外循环”或“内循环”时,气流都会经过空调滤芯,空调滤芯的质量和状态决定了车内空气的质量。

空调滤芯没有多少钱,很多人在保养时直接用鼓风机吹掉灰尘继续使用,其实空调滤芯是有使用寿命的。

即使把空滤上的灰尘吹干净了,但是超过使用年限,过滤能力就会大幅下降,就失去了过滤空气中杂质的能力。

为了保证车内空气质量,要学会经常更换质量较好的空调滤芯。

如果汽车经常行驶的空气环境较好,那么应该在1.5万公里更换一次空调滤芯。

如果汽车所处环境较为恶劣,比如经常在泥土路和砂石路行驶,或经常在沙尘天气行驶,那么更换就应该1万公里以内就要更换一次空调滤芯。

写在最后

我们不是专业司机,不需要了解太多汽车原理,但是“车内起雾”是非常危险的现象。

希望不要嫌麻烦,学会正确除雾、学会正确使用“内外循环”,这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