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664个字,阅读需要6分钟

2001年,一本名为《纠正》的小说进入了美国公众的视线。美国知名脱口秀明星奥普拉在《纠正》出版之前就对它十分感兴趣,并且决定把它加入自己的读书俱乐部书单。

能够加入奥普拉的读书俱乐部书单,基本就可以保证这本书立刻成为畅销书。然而《纠正》的作者弗兰岑在接受了邀请之后又产生了疑虑。他认为奥普拉在女性读者当中的名气会让许多男性读者拒绝阅读这本书,而且温和地抨击了奥普拉对“文学杰作”的定义。两人因此不欢而散,但这一场风波却推高了《纠正》的销量,让更多人认识到了这位作者的才能。

性格严肃,不用社交媒体——这位处在风口浪尖的作家在随笔集《如何独处》里记述了和奥普拉发生的不快之后,又出版了一本名为《自由》的小说。这本书向世界证明了他作品的价值,也让他的照片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光阴似箭,

而这个作家真难搞”

乔纳森·弗兰岑1959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郊区长大,1981年取得本科学位之后,他在柏林自由大学留学一年,回国之后立刻着手于他第一部小说的创作。为了维持生计,他找了一份哈佛大学的研究助理工作,监测全球的地震动向。

1988年,弗兰岑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第二十七座城市》(The Twenty-seventh City),以圣路易斯为原型描绘了一座反乌托邦城市。四年后,在他的第二部小说《强震》(Strong Motion)中,弗兰岑用上了自己在地震学领域的工作经历,讲述了一个哈佛大学的地震学家寻找一场怪异的波士顿地震和化学废料排放之间的关系。

《第二十七座城市》原版封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强震》原版封面

在父母去世、婚姻走到尽头之后,弗兰岑整理了自己的随笔并在2002年汇编成《如何独处》出版。这部随笔集以回忆父亲的阿尔茨海默症为开端,讨论了现代社会的隐私、超级都市的发展、他本人身上的文学争议等一系列问题。

在其中的《圣路易斯见》一文中,他提到在奥普拉决定将他的书加进读书俱乐部书单之后,自己在家乡圣路易斯被拍摄纪录片时感到非常不适,电视台矫揉造作的编排扭曲了他对自己家乡的感情。

作为奥普拉读书俱乐部的作者,我很失败,当团队和我正要结束最后一些散步镜头的拍摄,进入在韦伯斯特树林街的第三个小时,我让这次失败变得彻底。三个字像埋伏着的异形幼体般从我的胸口爆破而出。我说:“这好假!” 出乎意料地,克里斯从他的目镜上抬起脸,精神抖擞地笑了笑,点点头。“你说得对!”他的声音洪亮,带着欢乐和某种近似愤怒的意味。“你说得对,就是假!” 脸色铁青的葛瑞格只是看了看表。光阴似箭,而这个作家真难搞。

尽管看起来愤世嫉俗又格格不入,弗兰岑的身上还是具备作为作家的细腻、敏感和诚实的爱。他曾在采访中这样描述对家乡的感情:

我不知为何有一个很快乐的高中经历,这在我的作家朋友当中几乎是独一无二的,而这真的会让你对一个地方的记忆永远鲜明。如果你找到了一种在高中不会每天都在痛苦当中的生活方式,你就会永远爱这座城市。我就是这样。

《纠正》出版后,弗兰岑收到了许多诸如此类的采访邀请——谈谈你的家乡、谈谈你在读什么书、谈谈你创作的心路历程……而他在痛苦中拒绝迎合,并已经做好了被媒体批判“自大狂”“目中无人”的准备。事实上,在《纠正》被捧红之后,弗兰岑的名字迅速在文化新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他表现出的对科技进步和大众传媒的抵抗受到了许多攻击,有许多人认为他是愤世嫉俗的“老白男”代表,创作的文字晦涩难懂,只是给精英和社会特权阶层读的。但也有人爱极了他在娱乐化的浪潮中依然坚持严肃的文学创作,丝毫不妥协。

在毁誉参半的浪潮当中,他依然远离电视和网络,每天写作八小时,在孤独中继续创作。

2010年,弗兰岑回归文坛,带来了小说《自由》(Freedom)。和《纠正》一样,《自由》上市后获得了如潮好评,《纽约时报》专职书评人、普利策评论奖得主角谷美智子又一次被折服,称弗兰岑的第四部小说完全就是“对我们这个时代不可磨灭的刻画”;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称自己在休息日读了这本书并大加赞赏;人们开始将他的写作风格和狄更斯、托尔斯泰等现实主义名家做对比……

“阅读教会我的第一堂课,

就是如何独处。”

“如何独处”的问题被弗兰岑形容为“在喧闹嘈杂、五光十色的大众文化中,如何维持个体性与复杂性”。

千禧年间的美国已经完全被大众流行文化覆盖,人们用极快的节奏消费着好莱坞和电视台送到他们眼前的一切东西,曾经在19和20世纪早期非常重要的小说,已经不再能对社会造成和从前一样大的影响,更不用说弗兰岑本人带有厚重现实主义色彩的写作方式。

点击书封可购买(满100-50活动中)

阅读和写作都源于孤独,那也是为了不独处,也是为了不去听什么没有出口——存在没有意义——之类的话。意义就在于连续,在严重冲突的永久持续之中。

在《如何独处》这部随笔集中,弗兰岑讲述了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父亲最后的人生(《父亲的脑》),批评了私生活对公共空间的粗暴进犯(《帝国卧室》),批判了美国现代都市的低效、冷漠和臃肿(《迷失在邮件中》《天下第一市》),分析了涉及性爱的畅销书(《床上的书》)……这些话题现在仍然没有过时,每一篇认真的探讨在互联网时代价值依旧。

弗兰岑在书中提到,个体面对群体总是有一种难以解开的谜题:我想要独处,但不要太孤单;我想和别人一样,又与众不同。这种谜题在互联网渗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之后变得更加明显,如何独处,也是一个如何平衡自我与他人的问题。只有学会独处,才能与他人和世界建立现实的联结。它像死亡、像成长,本质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而正因如此,思考和探讨这些问题才有独到的魅力。

即使在一个阅读、表达和思维都受到过量信息挑战的时代,弗兰岑的宣言仍然掷地有声:

“阅读教会我的第一堂课,就是如何独处。”

“善用汝之自由”

所有真实的、可靠的、诚实的东西都正在消失。无论是从知识还是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都只像台球一样随意反弹跳跃,对恰巧出现的那个最新刺激作出反应。

点击书封可购买(满100-50活动中)

不少读者认为,弗兰岑的《自由》太过琐碎和艰深,没有能够搅动情绪的抑扬顿挫。但是他也在随笔中提到:“艰深”代表人生之艰难的故事,正是小说所要讲述的。

《自由》当中,沃尔特、帕蒂、理查德、乔伊四个人构成了夫妻、好友、情人、父子和母子的关系,事无巨细的心理分析和人物间不断碰撞生出的火花当中映出整个国家危机的影子,而一切的故事都来自这四个人物。没有能作为噱头的新语言和新形式,只有坚毅、敏锐而又冷峻的记述。

弗兰岑在《自由》中对美国语境下的自由概念及其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反省,从爱情、性、能源、环境、金钱等角度,揭开理想中产阶级的和平表象,表现了种种因为追求自由而产生的人际冲突。他曾在一句补白中写道:“容易被无边无际的自由梦俘获的人,同样容易被——倘若这个梦未能实现——厌世和愤怒的情绪所控制。”

在《自由》的探索当中,我们不会看到对自由的歌颂和空中楼阁的分析,也没有对自由这一概念一腔热血的解构和唾弃,只有现实——最有力量的现实——在默默叙述着一切。

你如果没有钱,你就会愈发愤怒地紧抓住你的自由不放……你可以是个穷人,但有一样东西任何人都无法从你手上夺走,那就是你拥有想怎么糟践你的生活就怎么糟践的自由。

在约翰·穆勒等奠基人提出的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自由”重在破除以往神权、王权等特权观念对人作为个体的束缚,帮助人们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但在“自由”变得理所当然的现代化社会中,人们也会像沃尔特和帕蒂一样,惊觉自己踏进了竞争和欲望的泥淖,永远生活在悲剧中,永远不会达到满足和幸福;紧抓着“自由”的信仰像是重新给自己戴上了镣铐,而对模糊的“自由”过度的信奉,也会让人们走向自由的反面。

当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在经历着“自由”的概念波动衍生出的撕裂和动荡。我们每天看到“自由”,听到“自由”,说出“自由”又向往“自由”,但是很少能够像弗兰岑一样思考“自由”。或许弗兰岑想要表达的正如胡适先生在《容忍与自由》中所悟到的:“容忍(tolerance)比自由更重要。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Use well thy freedom,善用汝之自由。弗兰岑敲响的这声警钟,在人人都因为“自由”头脑发热地投入辩论的原子化社会中,仍有传播思考的机会的力量。

寻找“所有神话的答案”

在创作了两本非常成功的家庭小说之后,弗兰岑将自己的小说视角转向了女性和科技。2015年,《纯洁》(Purity)出版,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Purity的23岁女孩。她住在奥克兰的一个废弃屋里,过得十分拮据,还背负着大学的学生贷款。她幻想如果自己能找到从未谋面的父亲,或许父亲就能帮她还掉贷款,而她的母亲拒绝帮助她。所以当一个年轻的德国激进主义分子建议她参加一个叫做“阳光项目”的实习时,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加入。这个“阳光项目”是一个类似于维基解密的机构,运营者安德里亚则是一个和阿桑奇、斯诺登一样富有魅力的人,她可以利用这个团队的软件来搜索她个人需要的信息。

《纯洁》原版封面

弗兰岑在《纯洁》中表现了自己对互联网形成新的极权主义的担忧——推特会分散叙述,Facebook会鼓励虚假崇拜,亚马逊并不利于写作者发展。大多数人已经不再想象他们的生活掌握在不受控制的力量当中,宁愿活在从报纸、电视和互联网中看到的盛大庆典里。

今年十月,弗兰岑即将出版一部新的家庭小说《岔路口》(Crossroads),讲述了1971年的美国,一个家庭每人都在面临选择的岔路口的故事。

《岔路口》原版封面

这是他即将开始书写的三部曲《所有神话的答案》的第一部。据弗兰岑所说,这一三部曲将讲述从二十世纪到今天的三代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政治、思想和心灵演变。

光阴似箭,这位“难搞”的作家依然写着“难搞”的文字。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总有一些人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文学理想,坚持在浮躁的环境中保持安静的独处姿态。弗兰岑的全新写作旅程已经展开,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版权归新经典公司所有,本期编辑:seike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