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颖/文

连元街是无锡城中心比较有名的一条街巷。1956年,公私合营后的王兴记馄饨店就位于连元街中山路路口闹市,而使连元街长期保有人气的是巷中的一所著名小学----连元街小学,这所小学的前身是无锡历史上最早的新式学校竢实学堂。1897年锡邑士绅杨模选址连元街设竢实学堂,这与连元街的历史密切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旧时连元街小学大门,图左可见范宅一角

连元街位于无锡老县城城中心偏西北,东西走向,长199米,宽3-4米,北面是大成巷,连元街东巷口在胡桥北堍,此处原有一眼名为“惺惺”泉的井;巷西头是长大弄口,往南由驻骢桥与复兴路相接,直对官街巷,官街巷西隔墙就是无锡县治。上世纪五十年代,连元街门牌号编排为1到46号。

连元街民居(来源于过伟敏)

连元街街名来源于传说,据称此街曾有顾姓状元、吴姓会元和王姓解元,俗称连中三元.故又名联元街,但此传说未得到地方历史文献的支持。不过确有一位顾姓名人曾居此地,他就是明末东林领袖顾宪成的曾孙顾贞观。顾贞观是清代著名词人,康熙五年(1666)参加顺天府乡试中得第二名,顺天府乡试的第二名举人被称为“南元”,所以顾贞观不是状元、解元,而是南元。顾贞观祖居泾里(今张泾),后迁居城内连元街。顾贞观中举后,被擢内阁中书,故其在连元街的住所被称为“内史第”。顾贞观主持疏浚过巷口的“惺惺泉”。《光绪锡金县志》记载连元街内曾立有“内史第坊”。大约在嘉庆年间,由于各种原因,顾贞观的后人逐步迁离连元街,在槐树巷、仓桥下等处另辟新居,至晚近,连元街已无顾贞观后人居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连元街民居之二(来源于过伟敏)

相比于小河上、大河上、大小娄巷等地,连元街后来就基本没有世家大族聚居,居民姓氏比较多元,相对规模大一点的世居家族主要有蔡家、杨家、王家和范家等。蔡家住连元街偏东位置,西隔壁为杨家,上世纪中叶杨家男主人在沪经营油料生意,家族经济状况良好,但族源一直不明,与无锡本地的鸿山杨氏、锡山杨氏、江陂杨氏等都对不上谱,故近年家族成员单独修了一个小规模的族谱,谱中也记录了连元街的部分旧貌。杨家西面是个庵,街坊俗称“和尚堂”,这个庵有点历史,正名“上寿庵”,据县志记载,此庵由僧霖若建于清代康熙年间。1949年前后,当家和尚为道然,道然俗名陈桂根,常熟人,由东亭九里庵移驻此地。太平天国时期无锡县治毁于战乱,战后,县治建筑未曾修复,正好上寿庵西部留有大片空房,遂利用这些空房作为临时办公场所,连元街一度也就成为县署所在地,位于临时县署西隔壁的范家,也就被称为署西支范氏,这支范氏是范仲淹的旁系后人,属于“郎中房”系统。后来原县治建筑修复,县府搬回办公,上寿庵西部的这片房屋又空了出来,于是杨模办学看中了这块地方,竢实学堂就在连元街扎下了根。

上世纪五十年代,由竢实学堂沿革而来的连元街小学扩建操场,将范宅拆迁,把住户分散安置在连元街的其他住房内。大部分范家族人继续居住在连元街,直至上世纪末此地整体改造。

从《范氏家谱》看,连元街的这支署西支范氏先人,大致多担任县府幕僚一类的工作,所以一般只有虚衔,而没有实职。1948年天韵社复社时任社长的范鸣琴(1878-1957),就属这支范氏。其父范迪泰就是这样一个身份,故家境优渥,范鸣琴可以闲居在家,收租为生,并兼有国学生和候选州同的绅士身份。范鸣琴作为天韵社成员,以擅长鼓板而著称一时。现今他的孙辈还能回忆起他晚年击鼓敲板的情景。

晚年范鸣琴

弹指一挥间,而今的连元街已没了原住民,但百多年来,读书声依旧巷中回荡,然范老的黄昏鼓板声却早已永久地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