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鲁迅先生,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毕竟我们从小学开始就逐渐接触到了这位中国近现代最有名的作家,到了中学,无论是初中或高中,鲁迅先生的作品更是频频出现在语文课本中,而且很多都是要背诵全文,这让中学时代的我们头疼不已。甚至有不少学生因此而十分讨厌他。不过,不得不说,鲁迅先生的文章还是写得非常好的,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入选语文教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说鲁迅先生的文章写得好,但是他的作品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什么问题呢?那就是错别字太多了,不知道朋友们还记不记得呢。而且鲁迅先生文章中的错别字都是一些非常简答的字,一眼就能看得出来,所以当一位大文豪的作品中出现错别字,这让人有点匪夷所思。

举个例子,在鲁迅描写少年闰土的时候,他把“戴项圈”写成了“带项圈”,这个相信有不少人都发现了,更有趣的是,他甚至把“物以稀为贵”直接写成了“物以希为贵”。在《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中,甚至是他的很多文章中,但凡有“纪念”二字出现,他都写成了“记念”。最让人崩溃的是他在《社戏》一文中,错别字既然出现了10多处,这不仅让编辑们痛苦不已,就是语文老师都不知道如何处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这些错别字一代又一代出现在课文中,难道就没人发现,没人纠正吗?其实不是的,人教社的编辑们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而且还有不少热心读者学生以及老师都曾给他们写信,反映了这个问题,因为大家都觉得,如此多的错别字,实在是对不起鲁迅的名头,更重要的是影响阅读,所以他们建议在出版教材的时候,把鲁迅现在文章中的错别字纠正过来。

但是为何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问题已经没有得到纠正呢?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教育学家们有自己的理解,他们认为鲁迅先生的文章不能改,因为一改就会改变文章本来的意味,更重要的是,如果一旦修改,有一些文章就可能会修改上百次,因为鲁迅先生的有些文章,不止是有错别字的问题,而且还有些语句不流畅的问题,如果修改,文章就被改坏了,索性就不修改,只是在下面做一个注解,这样就让学生明白了。

有一个例子是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鲁迅先生有一篇文章叫做《秋夜》,很多人对它的开头吐槽不已,这篇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在我家的后院,有两棵树,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很多人之所以吐槽这个开头,是因为觉得这话简直就是废话,没有任何意义,一个大作家是不应该写出这样低级的文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能不能把这句话改成意思一样的一句话:我们家有两棵枣树呢?实际上,这样改真不行。因为当年鲁迅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心情低沉苦闷的时候,他希望院子里有别的树,但是没有,于是他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了自己的期望和孤独。如果直接写成“我家院子里有两棵枣树”,文章的意味完全变了,根本无法表达出作者的那种孤寂的心情。

除了了这些句子不能改,鲁迅先生文章中的错别字也不好去修改,毕竟鲁迅先生的时代,正是白话文刚刚兴起的时代,很多文字都没有规范,所以出现我们看到的那些别字也很正常。而且我们的汉字使用是1957年才规范的,如果拿现在的目光去看待鲁迅时代文字,显然是过于苛刻了,如果鲁迅先生生活在今天,也不可能出现这些错别字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御史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