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的朋友圈被《后浪》刷屏,后来才知道,这是某站为2020年五四青年节出的短片,说是献给新一代的演讲。

于是,我慕名观看了这一个短片。

看完之后,我不得不承认,画面恣意挥洒,文案直击人心,音乐恰到好处,再加上何冰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演绎,确实很有感染力,看得人热烈澎湃。

但是,从网络上的反馈来看,当代很多年轻人似乎对此并不买账,《后浪》在刷屏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假:触目所及皆小资,年轻人无法共情

短短3分钟的画面,就出现了高空跳伞、高能赛车、电竞舞台、漂流、潜水、环球旅游、摄影、在高楼大厦下穿汉服等等这些“烧钱”的活动。

说实话,这并不是我们青年人的真实写照。

是,我们的祖国进步了,强大了,变得富裕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不起,我只是在南方的一个小县城长大的,我们村里没有人能“从小就探索自己的兴趣”。

我们有的,是玩泥巴,跳大神,老鹰捉小鸡,是学校的篮球场和乒乓球台,还有一台电视机,连游乐园、放风筝都是一种奢侈。

我从来没有体验过“去遥远的地方旅行”,没有舞蹈,没有滑板,也没有钢琴或者古筝,更没有潜水、漂流和跳伞。我长那么大,还没坐过飞机,甚至还没见过雪。

这个短片里的生活,太过奢华,离我太遥远,我一点都感受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小:激昂有余,视野太窄,一厢情愿卖鸡汤

《后浪》里的年轻人,是那生活水平全靠祖上积德的年轻人,比例大概就1%吧!

学一门语言,读一本书,去旅行,玩跳伞,这些事有什么值得炫耀和吹嘘的呢?

短片聚焦于最光鲜亮丽的那群年轻人,才貌双全,鲜衣怒马,有钱有闲,却忽略了广大青年中的教师、医生、农民,以及那些怀揣梦想的北漂深漂,他们有民工,有外卖员,有快递员,还有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们才是大多数,才是维系社会运转的主心骨,这些劳动者,才是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

今年,不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不少青年人在接受996的无理要求后还要失业、降薪,有的创业失败,人生跌倒谷底,在底层的生活里挣扎着。可是,这些青年劳动者,从来没被看见,他们被一群“高大上”的人代表了。

《后浪》只关注了一小部分人,却妄想去鼓励生活中茫茫的大多数。基于整个“青年”群体而言,用1%的上流人,代表了90%的大多数人,这个《后浪》,视野太狭窄了,所以很多人才会排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空:内容稀薄,看时心潮澎湃,看后毫无波澜

整整3分52秒,我始终找不到一句具体的描述,只用视觉冲击和声音来输出内容和情绪,看的时候心潮澎湃,看完之后内心毫无波澜。

内容稀薄空洞,用泛泛之词,说着梦想,说选择的自由,说智慧艺术,说城市,说科技,说文明……

这些词汇太空虚了。我不知道你要表达什么。就像某乎上有个人说的:

这个视频的价值除了那3分52秒的短暂兴奋感,毫无价值。

视频里的人有得选,现实生活里的人,其实没得选。

满大街的外卖小哥,是喜欢送外卖才干这一行的吗?流水线上的普工,是喜欢在那里面对一个个零件才进厂的吗?那些数不清的白领,是喜欢那份工作才996的吗?

视频里的日常生活,是很多现实里的遥不可及啊。

《后浪》的画面很精彩,演绎很生动,节奏很明快,制作团队的专业水准顶流,但唯独没有内容。

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很多困境,这是一时的鸡汤无法改变的。《后浪》“假小空”,是年轻人不买账的根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昨天,还有个热搜和《后浪》遥相呼应,“93年包租婆拥有400栋楼”,这2个热搜真是魔幻,我都不知道主流要宣扬什么样的价值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确实,点击率会很高,有热度,吸引眼球。但多少人看了这个,会以“房子至上”为人生目标?

那些年轻人,还谈什么理想啊,还做什么医生老师科学家啊,我只想做个包租婆躺着收租啊。

不管是《后浪》里面的朝气,还是坐拥400栋楼的富有,都是顶部1%年轻人的生活;剩下的那99%,是沉默的大多数。

这不过是一场营销的狂欢,我们都散了吧,别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