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造假”成为这两年网上热议的话题。某高校教授竟被曝出在核心论刊上面发表的学术论文存在抄袭造假,引来了无数人的关注。最终这所高校只能向这位教授提出了开除的处分。

新中国成立之时的教授都是令人敬佩的高级知识分子,受到国家的优待,人民的敬爱。但从国家下令高校扩招后,似乎学历的高低不再能评判一个人知识程度的深浅,在这个网络发达的年代,随处可见“抄袭”,“造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多有名气的教授竟也参与其中,他们不愿踏踏实实做学问,反而投机取巧,东拼西凑出一篇篇文章,以此去评职称,头衔。这样造假的教授已经违反了道德和法律法规,人们不禁感叹,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难道连教授们都不肯埋头认真研究学术了吗?

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在举办个人画展时,被他的一位粉丝称为“国画大师”。黄永玉闻言大笑说:“我才不是什么大师,如今教授满街走,大师多如狗。”黄永玉老先生的这两句话,准确点出了如今中国学术界存在的学术造假问题。

现代“教授”的形成

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的名言:"胡话一开始也就是胡话,但当这些胡话是和上帝有关的时候,这些胡话也就成了上帝。"爱因斯坦的这番言论实际上在攻击当时国家领导信奉教徒,致使政权完全把控在教徒手中,即使教徒胡言乱语,但领导认为他们是在传达“上帝”的指示,也会听话照做。

而如今的社会,当胸无点墨的“教授”被包装成有学问的人,他们所说的话,也会受到人们的追捧。教授的话就好像权威一样,没有人敢挑战权威。

黄永玉老先生认为现代社会,谁都能当教授。教授的门槛太低,教授职称的评选也注入了许多水分,教授们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许多人为了评选职称,到处找关系,找门路。这就不得不提到中国的古话,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许多关系讲究“情义”,但正是这种情义使得人们往往不明事理地帮助自己的朋友达到目的。在这张人情网织成的人脉关系中,人们互相帮助,或者以利相让,各取所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授的评定需要在核心论刊上面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但实际上,现在网上有许多店铺专门找专业写手替人写论文盈利,只要愿意花重金,那么这篇论文就能被署上自己的姓名。

只要这篇论文内容够硬,再花点钱打点一下出版社编辑,就能刊登了。拿钱好办事,只要钱到位,编辑们还是很愿意帮助这些评选的人。

虽说这是人之常情,中国社会中处处可见拿钱办事的场面,但教授的评选毕竟关系到中国学术界的尊严,如果这些参加评选的老师为了追求名利如此戏弄,可真是令人寒心。

真正的大师黄永玉

黄永玉出生于湖南常德一个农民家庭,家境十分贫寒,加之出生时动乱不断,黄永玉只上了几年学就被迫辍学了。

16岁那年,黄永玉接触到了木刻。把一块普通的木头磨成自己想要的形状,并且用刀在木头上面刻画出线条,一件精美的木雕就完成了。黄永玉十分享受这样的创作过程,他转身投入到了美术创作中去,凭借自己对生活独到的观察和细心揣摩,成为一代名师。

黄永玉北漂时,在一座寺庙里发现了许多木刻,栩栩如生,黄永玉无法带走这些木刻,只得在寺庙住了一个星期,每天观察。这些古老的木刻为黄永玉的创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最终,黄永玉成为了一名木刻大师,并且在国画,书法方面也都取得了成就。

黄永玉的后半生都在为艺术事业拼搏,七十岁高龄的黄永玉竟选择出国进修,钻研国外的艺术文化。黄永玉来到了意大利,每日不断地去各个美术博物馆观摩名人作品,并且在外国图书馆找寻美术资料。

回国后,黄永玉发现,中国人对于“大师”的认知已经出现了偏差。人们不懂艺术,却相信一些包装成艺术家的骗子。这些骗子利用民众的信任和爱戴,参加各种比赛,拿到奖项,实际上,他们甚至连画笔都不会拿。

黄永玉面对这样的情形十分愤怒,自己勤学苦练多年,才被人称作大师,而这些人凭着虚假的包装和作品,竟也能成为“大师”,难怪黄永玉会在自己的会展上说大师多如狗。

严惩学术造假

中国有句俗语叫“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告诉人们负面影响之大,传播力度之快。如果不能及时揪出造假的学者,还学术界一个安宁,那么越来越多的学者都会去“弄虚作假”以此换得荣誉。这些弄虚作假的人,对名利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名利的诱惑前无法保持清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领导对于文化是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也应当摒弃其中的杂质。学术造假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违反了道德和法律法规,铲除这些毒瘤,还学术界一片净土,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国家也应当严查有关部门,学术造假的背后,必定是部门人员行了“方便”,暗开后门,学术领域的造假,往往与官员腐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结语

学术造假一方面败坏社会的风气,破坏了社会的公平,还会让更多的学者不思进取,花时间研究如何“造假”,而非学术理论。学术造假在道德层面来讲是一种极其不诚信的行为,盗取他人的劳动成果,充当自己的成果换取名誉。这是一种对社会和国家不尊重的行为,是对科学的严重不负责的行为。

如果学术造假的现象不能得到有效地控制,将是对认真钻研的科研人员的不负责。这种不劳而获的行为会促使越来越多的人模仿,群众也会渐渐失去对科学精神的信心。这些知法犯法的毒瘤,终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