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太后——隆裕太后“临朝称制”,发布《清帝逊位诏书》,清朝宣告灭亡;公元1913年2月22日,46岁的隆裕太后崩逝于长春宫。隆裕太后崩逝后,民国大佬们或亲往、或派使、或遥祭,总之,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隆裕太后崩逝的深切哀悼和极高评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这位“亡国太后”究竟被民国大佬们抬到了何种高度呢?

中山先生称其“实为女中尧舜”;黄兴将军称其“远追尧舜揖让之盛心,遂使全国早日统一”;黎元洪副总统的评价最为世人所熟知,称其“德至功高,女中尧舜”;阎锡山称其“盛德隆恩,道高千古”。总之,这位将直接终结清王朝统治的皇太后,翻身成为了民国政府的再造父母。

隆裕太后,为何能得民国大佬如此评价?

其实,只需要弄清楚两个关键点,就能弄明白这个问题!

1、当时的民国谁说了算?

2、当时的民国发生了什么?

首先,当时的民国政府乃系北洋集团和南方革命势力的组合体!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成为民国大总统以后,虽然有着《临时约法》和“国会”的制约,但此时的袁世凯牢牢控制着北洋集团,手中有枪腰杆硬,基本将大总统当成了独裁皇帝的状态。

也就是说,当时的民国,袁世凯说了算!

1913年2月,中华民国国会大选,刚刚组建完成的国民党大获全胜,这让袁世凯的“大总统权力”受到了严重制约。

袁世凯想要重新夺回话语权,该怎么办?

只能争取、拉拢更多的拥护势力!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紫禁城中传来消息,隆裕太后崩逝了!袁世凯一听,争取“宗社党”、“保皇派”和前清遗老遗少的机会来了!

只是,袁世凯能这样想,其他军阀头子和南方革命势力领袖们也会这样想,于是,隆裕太后的崩逝便逐渐演变成了民国大佬们争相表演的舞台,只为争取前清遗留下的庞大势力。

只不过,因为袁世凯有着“民国大总统”的身份加持,他更有机会、更能合情合理的表现自己对隆裕太后的礼敬和尊重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隆裕太后刚刚崩逝,袁世凯便立马开始了安排:

首先,委派荫昌、段芝贵等大员前往宫中协助料理治丧事宜;然后,召开特别会议,依照《优待清室条件》的相关条款,决定由民国政府负责治丧费用;最后,袁世凯以大总统的名义宣布了国家层面的至高礼敬方式:

1、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员穿孝二十七日。

2、宣布2月26日休会一天,以示哀悼;宣布2月28日为公开祭奠日。

3、以袁世凯为首的民国各军政要员均臂戴黑纱,亲临举哀致祭。

公祭日当天,清朝遗老遗少和民国政府官员同时出现在隆裕太后的灵堂,场面虽然盛大,但总透着那么一股诡异感觉。曾经不同戴天的两拨人,曾经无法融合的两个时代,同时为了隆裕太后欢聚一堂了!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民国大佬们还挺讲究,真心礼敬隆裕太后?

1913年2月3日,隆裕太后迎来了自己46岁的生日,除了袁世凯派遣专使前往祝寿外,“殿上不过寥寥数人”,隆裕太后才会抚今追昔,悲痛不已,以至一病不起。如果民国大佬们真心礼敬隆裕太后,为何生前不为、死后拼命表现?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进入弥留状态,当时又是何种景象呢?

《清稗类钞》有载:

隆裕崩时,仅宣统帝、世续、二三宫女在侧而已。

这是“女中尧舜”该有的待遇?这是民国礼敬隆裕太后该有的结果?

别开玩笑了!从古至今,哭死人的眼泪都是给活人看的,无一例外!

当然,除了袁世凯需要拉拢前清势力以壮大自己在国会的力量外,隆裕太后之所以被如此礼敬还有着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隆裕太后对“实现共和”确实有着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当时的大清王朝虽然羸弱,看似拿南方革命势力毫无办法,但实际上,如果隆裕太后坚决不同意“逊位让国”,清王朝还是有着诸多选择的!

可以把王朝命运交给良弼、溥伟等“宗社党”成员,组织总于清王朝的武装力量和南方革命势力对抗。要知道,当时的袁世凯只是不愿向南方开枪,但也并没有反过头来打清廷。如此僵持下去,虽然最终可能也逃不过灭亡的命运,但最起码能够坚持几年乃至十几年。

就算“宗社党”抗不过南方军队的进攻,清王朝也可以退回关外,并联合蒙古部盟,割据为王。如果清王朝再动动歪脑筋,联合列强共同对付南方军队,结果如何真就不好说了!

只不过,如果清王朝真这样选择了,国家版图、天下苍生都会受到严重伤害。可隆裕太后顶住了宗室王公、保皇遗老们的巨大压力,认为“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毅然决定逊位让国,实现共和。

正如当时的《亚细亚日报》对隆裕太后的身后评价:

隆裕太后去岁,不为亲贵浮言所动,力主共和,实为有造民国!

毫不夸张的说,隆裕太后凭借一人之力挽救了无数苍生、保住了国家版图完整,还顺便替清朝皇室争取了极为优厚的优待条件,她值得国人给予礼敬和尊重。

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不容忽略,那就是北洋集团乃至南方革命势力和清王朝之间的特殊关系和绝对无法立马转变的奴性意识。

末代皇帝溥仪曾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了自己退位后和胡适通电话并见面的场景,其中有这样一句描述:

当他一和我见面时,竟毫不迟涩地称我为“皇上”。

胡适,仅出生于光绪年间,并未受到清王朝的实际影响,而且还有多年留学经历,乃系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这样的人物仍然“毫不迟涩”地称呼宣统为“皇上”,那些本就从清王朝一步步走来的北洋集团会如何看待隆裕太后的崩逝,可想而知!

更何况,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大佬们,本就于担任过前朝官员,这份特殊的感情根本无法随着清朝的灭亡、国体的改变而立马消失,而隆裕太后的崩逝给了这些人一个集中宣泄这份感情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是,不管如何,隆裕太后崩逝后受到的民国礼敬和尊重,或有真心,但较之袁世凯等人的真实用心,也几乎能够忽略不计了!

参考文献:《清史稿》、《宣统朝政纪》、《清稗类钞》、《清宫二年记》、《袁世凯与北洋军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