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对开国“十大元帅”中各个元帅的名字耳熟能详,可要说对其中某一位有什么了解,想必大多数人都说不上来。今天笔者要向大家讲述的,就是十大元帅之一的刘伯承元帅的故事。他被誉为中国“军神”,毛主席称他“一条龙下凡”,可见刘伯承元帅一生在军事上以及革命中的成就。

曾有人问刘伯承元帅在战争方面为何有如此天赋,他回答道:“如果说我作战有经验的话,那都是子弹告诉我的。”刘伯承元帅戎马一生,大大小小的战斗中,他受过11次伤,其中有9次致命伤。受伤最严重的一次就是他的右眼的伤,子弹穿过头颅,导致他失去了右眼。也正是这些他英勇作战,不惜以自身安危换取胜利,才能够让他在革命胜利后成为元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一位战功卓越的开国元帅,在早期却拒绝了中国共产党对他发出的邀请,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呢?

慎重选择,“考察”党组织

1923年,早已成为“川中名将”的刘伯承在战斗中负重伤,他终于有时间可以休息一下,思考接下来的方向。此时中国共产党仅成立两年,可刘伯承却已经参加革命十多年。从清末到中华民国、再到军阀混战。刘伯承参加革命越久,他就越能够感受到中国革命仍“任重而道远”。

养伤期间他想了许多,虽然他未能找到革命方向,但有一点他想得非常清楚:继续在军阀中参加混战是无法救中国的。刘伯承躺在病床上,他曾经的战友、上司纷纷来劝他出山。没有刘伯承,四川军阀的情况不容乐观,他们坚信只要刘伯承能出山,一切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可刘伯承已经下定决心脱离军阀队伍,多次婉拒。

这大概是刘伯承人生中最迷茫的时期,他不知道未来该何去何从。就在这个时候,刘伯承的两个好朋友出现了,他们就是吴玉章和杨闇公。三人相识多年,因有共同的志向成为好友。刘伯承不知道的是,曾经一同救国的好友,这些年走上了和他截然不同的道路——加入中国共产党。

通过对刘伯承的了解,吴玉章和杨闇公都认为他是一个可发展对象,这样一个有才能的将领,如果能够加入中国共产党,对于党的革命之路无疑是一个巨大帮助。有了这样的想法,吴玉章和杨闇公隔三差五就来到刘伯承这边,借着探望刘伯承的机会,给他灌输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等先进思想。

期间刘伯承的思想发生巨大变化,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越来越多,对共产党也越来越向往。吴玉章和杨闇公都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了,便向刘伯承发出邀请,正式邀请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两人没想到的是,刘伯承拒绝了,他说:“如果一见到旗帜就拜倒,我觉得太不对了。因为我对于各派都没有十分的把握,正拟极力深研,将来始能定其方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不光吴玉章两人在考察刘伯承,刘伯承也在“考察”中国共产党。1924年刘伯承决定与吴玉章等人一同前往上海,实地考察党组织的革命道路。后来他们一行人又辗转到北京,在北京刘伯承才真正见识到他心中想要的革命的样子。

不久“五卅”运动爆发,因北洋政府暴力镇压工人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以上海为中心,全国各地都爆发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各行各业数十万人参加。刘伯承第一次感受到革命的波澜壮阔,此刻他认为共产党的道路是正确的,随后就主动找到陈独秀说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在吴玉章和杨闇公两人介绍下,刘伯承光荣入党。从吴玉章两人发展刘伯承到他入党,中间过了两三年时间。刘伯承在这件事上为何如此谨慎?这就要从他十多年的革命历程说起了。

弃笔从戎投身革命

刘伯承的父亲刘文炳是一名清朝读书人,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参加秀才考试,一辈子郁郁不得志,读书、考功名成为他一生的执念。刘伯承出生后,刘文炳就把这一执念寄托在儿子身上,因此刘伯承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按照正常的轨迹,刘伯承应该一直读书,然后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可刘伯承并非常人,饱读诗书让他从小就明白许多道理。刘伯承的老师是一个爱国文人,面对帝国主义侵略,他愤恨又无可奈何,只好在上课时跟自己的学生讲述国家被列强侵略的故事。这对刘伯承影响非常大,可以说他从小就接受反帝反封建教育,这为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埋下一个伏笔。

刘伯承15岁时,他的父亲病逝,生活的重担直接压在他的肩膀上。本该上学的刘伯承,为了家中生计,不得不成为一名底层劳动者。他知道,如果这样按部就班地生活,以后他再也无法翻身,中国所有的底层劳动者同样无法翻身。

这时候清朝已步入末期,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1910年,18岁的刘伯承不想就这样度过一生,就怂恿两名同学前往上海想要参加革命。他们从四川到上海,辗转数千里,结果却没有找到革命队伍,眼看带的钱就要花光,他们只好打道回府。

找不到革命队伍的刘伯承非常沮丧,这意味着他为了不让全家挨饿,只能继续在底层劳动。刘伯承怎么也没想到,曾经他找不到的革命队伍,会在一年后主动来到他家门口。

1911年清政府为挽救破败统治,竟将粤汉、川汉的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帝国主义。这一消息流传出来,四川各界都掀起一股保路热潮,大量四川人民加入到起义中。这样的氛围传到武昌,直接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全国范围内革命之火纷纷被点燃,刘伯承再也按捺不住,在家人的反对下,他毅然加入四川军政府反对清朝统治的学生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辛亥革命取得胜利,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宣告终结。中华民国成立后,刘伯承不甘心在革命队伍中当一个大头兵,适逢重庆蜀军政府将校学堂开课,刘伯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在学校中他学习刻苦,从未有过一丝懈怠。因为很少出去玩,他甚至被同学们称为军中“菩萨”。

从学校毕业刘伯承被分配到后来被称为“四川王”的熊克武手下做军官,此时的熊克武还是一名热血革命者,并未成为军阀。刘伯承作战勇猛,每次都冲在最前面,很快他在四川革命军队伍中崭露头角。但没过多久,在袁世凯的镇压下,刘伯承被迫逃往上海。

再次来到上海,刘伯承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初出茅庐的自己,现在的他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在上海的刘伯承未加思索就宣誓加入。年轻时候的刘伯承确实非常有冲劲,完全没有几年后的谨慎。加入革命党后刘伯承又回到四川,继续发起讨袁运动。

1916年刘伯承率部攻打丰都县城,他一如既往地冲在最前面。不料一颗子弹飞了过来击中他的头颅,子弹从右边太阳穴射入,从右眼贯穿而出。这颗子弹几乎要了他的命,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简单包扎的伤口很快感染。无奈之下,刘伯承只好秘密潜入城中找德国著名医生威廉·阿曼治疗。

谁也没想到一个投笔从戎的学生能有如此顽强的意志。他一直都强忍着疼痛保持清醒,医生告诉他需要打麻药然后把伤口周围的息肉完全清除。听到这里刘伯承迟疑了,在头部打麻药必然会对脑部神经造成影响,稍有不慎可能会留下后遗症。他决定不打麻药,德国医生被震惊了,他做这么多手术,从未有任何一个患者要求不打麻药的。

刘伯承就是这么一个人,手术刀在他眼睛附近一刀一刀地割着,他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不知过了多久,手术终于做完了,这时候刘伯承开口说了一句话:“74刀。”这下医生从惊讶转变成了崇拜,直呼他是“中国军神”。

思想转变

“军神”称号并没有让刘伯承在军中有更大作为,反而被冷落在一旁。袁世凯匆匆下台,双方握手言和,中国进入军阀统治的时代,底层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发生变化。几年军旅生涯让刘伯承落下一身伤,失意的他只能在乡下教书。尽管他对革命队伍产生了怀疑,但并没有想过放弃。

1917年熊克武找到刘伯承,让他继续回到军中带兵。熊克武的部下则极力反对让刘伯承回来,他们认为刘伯承已经成为一个残废,根本无法继续带兵打仗,暗地里称刘伯承为“刘瞎子”。刘伯承自己并不在意这些,他只想继续革命,彻底改变中国。

在后来的战争中,刘伯承的军事才能正式展现出来,他用兵如神、攻无不克,曾经嘲笑他“刘瞎子”的那些人渐渐把称号转变回来。

刘伯承屡战屡胜,熊克武非常器重他。此时的熊克武早已不是当初的革命者,反而成了拥兵自重的“四川王”。刘伯承打的仗不再是为中国革命,而是各路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压榨百姓的斗争。

这让他感到非常厌倦,1923年8月,刘伯承在战斗中负伤,住院休息。此后发生的事笔者在文章前半部分已经说过了:刘伯承找到正确革命道路,加入共产党。正是这些经历,才让刘伯承在加入共产党时有所顾虑,他害怕再次变成这样一个局面——曾经为革命奋斗的人再次成为军阀。

为革命付出,不求回报

在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中,刘伯承可以说是最早参加革命的人。他的一生就是为革命奉献的一生,革命过程中,刘伯承从未贪恋过权势。刘伯承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没过多久国民党那边任命他为国民革命军第15军军长。相较于国民党那边的位高权重,在中国共产党这边刘伯承几乎是一个无名之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7年7月刘伯承抛下国民党内军长职位,秘密赶赴南昌,和周恩来等人发动了南昌起义。此后刘伯承一直在红军内部,致力于红军的管理与发展,他一直坚持在指挥一线,直至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国内编写《大百科全书》,其中给刘伯承词条的解释是:

“刘伯承,四川开县人,革命军事家……”刘伯承看到后觉得非常不妥,拿起笔就把“革命军事家”改成“革命军人”。

他说自己不是军事家,他只是在毛主席军事思想指导下,才打的胜仗,如果没有毛主席以及众多将士一起奋斗,他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军人。

1950年6月,中央决定建设中国陆军大学。刘伯承得知这一消息非常激动,当时他在军中的职务是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和第二野战军司令员。为了能够全心全意为国家军队正规化建设出力,他主动向毛主席请缨去还在建设中的陆军大学当校长。

刘伯承曾经在苏联伏龙芝军校学习过,对于军校的建设、管理都有一定的经验。毛主席看到他如此诚恳,便同意他主持建设军校并担任校长。从第15军军长到“无名之辈”,从解放军中实权人物到大学校长,刘伯承一生中干过许多次这样的事,似乎他并不知道权力有多大诱惑一样。

“那一个年代革命者心中都有一个神圣的理想,这也许是现代人难以理解的。”

这是刘伯承的女儿刘弥群对父亲的评价。几十年如一日只为中国革命这一件事,不计较个人得失,只希望未来能够变得更好,或许这就是老一代革命者吧。刘伯承元帅戎马一生,落得“遍体弹痕余只眼”,但在中国人心中,他的形象就是最高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