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乐乐

9月7日,据南海战略态势感知平台报道,美国海军“卡尔文森”号核动力航母,已从日本港口起航,于9月6日穿越巴士海峡进入南海,这是今年美国航母第六次进入南海。不过与此前五次不同的是,此次进入南海的“卡尔文森”号航母,搭载了美国海军第一个形成战斗力的F-35C隐身战斗机中队,其试图在南海炫耀隐身战斗机的想法已经很明显。那么还是那个经典的问题,中国海军的下一代舰载机在哪儿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航母带着F-35C进入南海了

自从国内第一代歼-15舰载机,随“辽宁”号航母进入中国海军服役后,下一代舰载机一直是海军航母装备发展的关键。但出人意料的是,国内下一代固定翼舰载机的发展始终不温不火,虽然年中在武汉水泥航母上出现了类似歼-31(国内目前并没有歼-31的真正编号,只有FC-31,但鉴于国内普遍以歼-31称呼,本文沿用这种叫法。)改进的舰载机模型,引起了一阵热潮,甚至连美国媒体都迫不及待地赋予了新模型歼-35的编号,但最终却又不了了之。在所有人都在密切关注下一代国产舰载机的发展时,国内海军却巍然不动,其中隐含的意味值得深思。

▲歼-15是国内目前唯一的固定翼舰载机

目前,国内理论上能够上舰的型号无非是歼-20与歼-31,其中又以歼-31的支持者最多,而否定歼-20最大的理由往往是太大太重,那么,歼-20到底有多大有多重呢?

目前国内关于歼-20重量最可信的报道,是西北工业大学一位航空研究人员在发表的文章中指出,中航研究人员曾经在高校内的报告会中提及,歼-20的重量为15吨级,但由于文章中随后引用了F-22空重19.7吨的数据,最终得出歼-20重量已经领先F-22四到五吨,这种中国空军梦寐以求,但实际上基本没有可能实现的结论,使得文章中关于歼-20重量的论据也失去了可信度。但实际上,这篇文章距离真相只有最后一步,那就是F-22的重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F-22的重量是个问题

无论是F-22的使用者美国空军,还是生产者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均给出了19.7吨的空重数据。但实际上,这个“空重”其实是美国空军的一种战术术语,指的是F-22在计算战斗机驾驶员及附属装备、机炮弹药和最基础空战格斗导弹、甚至还要加上两吨超音速巡航使用燃油在内的重量。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19.7吨的数据之外,还给出了14.365吨和16.33吨两个重量数据。从工程制造的角度上来看,14.365吨太低,应该是F-22刚刚出场,尚未加装航电设备时的裸机重量,广义上的真正空重应该是16.33吨。这也和两台F-119发动机推力,以及从美国上一代F-15战斗机13吨级的重量增长比例吻合。歼-20本身就比F-22晚诞生了十余年,在机体整体成型与材料制造技术进步的情况下,有一吨多的重量优势,也符合科技的客观发展规律。

▲一代名机F-15

在确定了歼-20的重量在15吨级之后,就会发现歼-20的重量并不构成上舰上的难题,毕竟一般陆基战斗机改成舰载战斗机的增重比例不过是7%-11%,即使歼-20取最大增重比例,其起飞重量及降落重量也仍然在弹射器和阻拦索的安全工作范围之内。同时,向来被称为尺寸大的歼-20,其长度只有20.5米左右,相比之下,中国海军目前的歼-15舰载机长度近22米,没有道理会出现歼-15能够上舰而歼-20不能上舰的情况。换句话说,歼-20符合上舰的硬件条件,只不过最终能否上舰还要取决于中国海军的战略决策。

▲歼-20可以上舰但不一定会上

毕竟,歼-20作为一款重型战斗机,尺寸虽然能够上舰,但毫无疑问地会压缩搭载数量。比歼-20短了三米多的歼-31在上舰后,在同一航母上的搭载数量要比歼-20要多出约1/4。在对地及对海作战中,这种数量所带来的灵活性及出动率优势异常明显,这与美国海军目前F-35C所走的多用途道路其实是一致的,事实上,法国海军及印度海军,目前走的都是中型多用途战斗机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空军的米格-29是典型的中型多用途舰载机

相比之下,歼-20的搭载数量虽然更少,但是由于其航程和载弹量有明显优势,在性能决定生死,航程决定成败的制空权争夺战中,歼-31的数量优势很难发挥出来,反而是歼-20这种单机性能更优秀的重型战斗机更符合需求,这和美苏在冷战末期,不约而同地发展F-14、苏-33重型舰载机的思路是一致的。此外,虽然歼-31所代表的中型多用途战斗机思路在如今应用更加广泛,比重型舰载机思路多发展了几十年,但并一定就更有优势,毕竟各国面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究竟如何选择,始终要从中国海军对未来作战形势的判定。而从理论上来说,中国海军的舰载机发展一共有四种方案可供选择。

▲苏-33是典型的制空舰载机

第一、同时改造歼-20和歼-31两款隐身战斗机上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发挥两种机型的优势,也可以更加从容应对不同的战争局面,理论上的战斗力最强,但同时也最不可能实现。理由非常简单,中国海军根本不可能担负起两款隐身舰载机分别设计、制造的费用。毕竟中国海军的弹射型航母数量在未来十年内都不会超过两艘,在载机数量不多的情况下,如此大动干戈并没有什么意义,只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一舰双机这种事情目前只有美国海军干

第二,歼-20与歼-31都不上舰,使用歼-15弹射型一直维持到下一代战斗机上舰。这个方案的好处就在于风险极低、成本极低。在目前第一艘弹射型航母预计在2024年到2025服役的情况下,无论哪一款隐身战斗机上舰技术成熟度都不高,歼-15弹射型上舰进行技术验证以降低风险,是必然会出现的局面。当然,这个方案的问题就在于收益也很低,在美国F-35B和F-35C逐渐向海洋蔓延的情况下,搭载歼-15的中国航母,很难在海洋上有效应对美国隐身战斗机,因此实际应用的可能性也不大。

▲F-35的海上威胁实在太大了

第三,就是目前呼声最高的歼-31上舰。从表面上看,歼-31的上舰进度最高,毕竟已经登上了武汉的水泥航母,歼-20连边还没沾上呢。同时,一旦歼-31完成上舰,还可以改造成陆用型号并对外出口,收益非常高。但问题也同样存在,那就是研发费用高昂。歼-31目前仅完成了最早期试验,后期挥金如土的航电设备整合尚未开始,而本身性能又不成熟,带来的技术压力相对较大,属于风险与收益都很高的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歼-31的上舰道路并不好走

第四,也就是歼-20上舰。由于目前歼-20已经大规模生产,其整体技术比较完善。同时,歼-20已经生产的11架技术验证机,完全可以改造成上舰的技术验证机使用,整体技术风险和花费都较低。同时,在飞控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所谓鸭翼战斗机不能上舰的说法也早已破灭。但歼-20的问题也同样明显,其对空性能过于单一的特点,与目前的歼-15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复的。届时,两款重型舰载机并存的局面,在执行对海、对地攻击任务时,会出现运转不灵活的情况,总的来说,属于风险较低但收益也不太高的方案。

▲歼-20对于航母还是有点大

以上四种方案各有特色,各有优点和缺陷。最终如何抉择,决定权始终掌握在中国海军手里。幸运的是,由于解放军目前有东风-26和东风-21D两款反舰弹道导弹作为定海神针,国内对于反航母的需求并不是特别迫切。海军实际上有更多的时间对自身发展前景和战略态势进行估算,最终选择对未来发展最为有利的舰载机方案,从而避免出现发展路线失误,最终后悔莫及的情况,这也是反舰弹道导弹赋予国内的最大底气。因此,虽然大家已经等得眉头冒火,但还是要说一句,再咬牙等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