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我们捧着手中七寸长的史书,报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求知心态,不断考究伫立在历史洪流中各个人物的荣辱一生,仍如雾里看花,难辨对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宣帝朱瞻基便是其中一位。历史称赞他仁政爱民、礼贤下士,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皇帝;民间却嘲讽他好赋风雅、亲近宦官,有所作为仍旧口碑极差。

我们不禁好奇,这位口碑极差的好皇帝,好在哪儿?差又在哪儿呢?

政治改革,整治腐败

自明太祖朱元璋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决心举兵北伐,扫平四方以来,明朝的经济就被军事支出消耗了大半。

太祖朱元璋

加之,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以求自保,明朝的经济状况更是雪上加霜,朝廷官员也因穷怕了,在一次又一次的小动作中开始贪污成风。

朱瞻基即位之初,接手的便是这样的局面。

从地方行政到中央都察院,明面上不见有多干净,暗地里确实是腥臭腐败。

只是好在当时的明朝并未形成党派之争,朱瞻基也正是风华正茂、不畏惧众多权谋之臣的年纪,他随即拟定任务,将整治的矛头指向了都察院、军事和地方行政。

其中,对中央重要监察、弹劾及建议机构——都察院的政治改革力度尤为盛大。

朱瞻基先是对都察院进行了彻底地清查,所有涉及贪污地官员一律严处,随即重新任命了品行清廉的顾佐作为都察院都御史,加大了对所有接替都察院工作的官员的考核力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瞻基剧照

再是深化都察院的制度和任务执行的改革,朱瞻基以雷厉风行的手段,迅速将都察院打磨成手中的一件利器。

此后,无论是的官员调动,财政改革还是外交政治选择上的成功,都将与都察院的关系密不可分。

礼贤下士,仁政爱民

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中劝谏刘禅:“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朱瞻基从小就在明成祖的教导下,向着成为一个好皇帝的方向发展,所以在任用臣子上,朱瞻基深谙此道。他不仅善于识人,而且诚心求臣

在鱼龙混杂的朝堂之中,以独到的眼光和果断的抉择,钦任朝中贤臣智士,终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智囊团——文有蹇义,武有杨荣,礼有杨士奇,民生社稷有夏原吉,朝中关系有杨溥。

这五位赫赫有名的贤臣智士也没有辜负朱瞻基的期望,分别从政治机构改革、民力民生状况、财税赋税减免等方面鼎力协助朱瞻基,开创了继“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之后的“仁宣之治”。

《明史》称其:“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正然有治平之象矣。”

明宣帝朱瞻基在位近10年,生后能得史书这样称赞已经足够令人赞叹,历史不会擅自抛弃一个人的功绩,但也不会轻易将一个人推上神坛。

朱瞻基已经尽力去做一个好皇帝了,为何民间的口碑还是差呢?

蛐蛐皇帝

正史对明宣帝朱瞻基的私生活没有太多记载,然而在野史以及民间文学作品中,朱瞻基却有着“响当当的名号”——“蛐蛐皇帝”。

譬如吕毖的《明史小录》中曾记载:“帝酷好促织(蛐蛐)之戏,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十数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明皇室一块儿斗蛐蛐

朱瞻基未登基做皇帝之前就酷爱斗蛐蛐,做皇帝之后更是想尽办法在民间收集厉害的蛐蛐。当然,每个人有一点小的爱好不足为奇,只是对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帝来说,若是对自己的爱好过于重视,难免会伤及百姓。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促织》中曾写道:“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朱瞻基遣重金大肆收集蛐蛐,少数心术不正的臣子为投其所好,必然会奴役百姓。加之,部分百姓没有判断能力,为讨皇帝欢心,整日不务正业。

就像曹邺《捕鱼谣》里所写的那样:“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

值得一提的是,自小修习儒家文化的朱瞻基曾警惕自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滥用民力,是隋朝覆灭的导火索。

所以朱瞻基也一再告诫自己:慎用民生之力。

当然,由朱瞻基的历史功绩来看,朱瞻基虽好收蛐蛐,但也不至于与夏桀撕锦帛以讨美人欢心、宋徽宗不管不顾,收天下之金石以藏等暴行相提并论。但终究与他所施行的政治背道而驰。

废后立宠妃

朱瞻基从小深受明成祖朱棣喜爱,连朱瞻基的发妻都是明成祖亲自给他挑选的。

明成祖与朱瞻基

永乐十五年,胡氏以贤闻名,被选为皇太孙妃。胡氏品行端正,贤德淑良,陪着朱瞻基从太子到皇帝,尽心协助,未曾有半分懈怠。

然而胡氏并不得朱瞻基宠爱,足下又未能给朱瞻基生养皇子。反倒是朱瞻基最宠爱的妃子孙贵妃,于宣德二年为朱瞻基诞下一子。

宣德三年春,朱瞻基命胡氏卸去皇后之位,又立孙氏为皇后。朝中哗然。

朱瞻基与胡氏在明成祖的“父母之言”下“结发为夫妻”,虽未能“恩爱两不疑”,但古语言:“糟糠之妻不可弃”。更何况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古代,正妻与小妾的地位天差地别。丈夫可以对小妾无限宠爱,却不可以无故休去发妻。

原配皇后胡氏

朱瞻基无故休去胡氏,既违背了“明成祖”的“父母之命”,是为不忠,又毁坏了与胡氏的夫妻之誓,是为不义。

当时的百姓也许不能明白,朱瞻基在政治结构上的改革有多伟大,但对茶余饭后的家长里短却是再熟悉不过了。

朱瞻基贵为天子,对发妻的态度却是如此儿戏,又怎么不让人诟病呢?

重新用宦官,为后世留祸根

前朝风雨没落,明太祖朱元璋脚踏四方土地,仍旧熟记“居安思危”四个字。为稳固皇权统治,保佑明朝千秋万代,朱元璋将目光锁定在相权和宦官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元璋一不做,二不休,先是废丞相以强化君主专制,随后又明令宦官不得识字以干政。中央集权由此空前加强。

然而凡事总是有利有弊。皇帝废除丞相之位收回了权力,也意味着增加了工作量;而宦官不得干政,也意味着没有人为皇帝分担工作。

就像后世的乾隆,一年365天,乾隆除了自己生辰那日,会给自己放个小假以外,每天都过着“996”的工作狂生活。

朱瞻基没有乾隆那么拼,但一个好皇帝的自我素养也不允许他懈怠朝政。

宣德元年,明宣宗朱瞻基力排众议,下令设置“内书堂”,教导宦官们读书。

尽管自朱瞻基改写历史以来,明朝也出现过例如王安,王承恩等贤宦,可使用宦官的风险还是太大了。在好皇帝的手下,宦官或许就是一件趁手的工具,培养好了,指哪打哪,列无虚发。

可这工具一旦脱了手,前朝历史,也必然会卷土重来。

何况朱元璋压制在前,朱瞻基解放在后。由此一番变换,宦官对权力的渴望更如饥似渴。

明朝后期的党派之争更是以宦官为首,勾心斗角,破坏内政秩序,最终导致明朝走向覆灭。

大明著名党派——东林党

如何评价朱瞻基

横看明王朝整个历史,朱瞻基的功绩在历史学家的口中也从来不相统一。

有人认为朱瞻基开启了明王朝盛世的局面,“仁宣之治”,流芳百世;也有人认为朱瞻基政治虽较为清明,但私生活实在不能苟同。

好在历史的功过从来不能相抵。我们不会固执掩藏朱瞻基令人诟病的缺点,但也否定不了朱瞻基开创明王朝盛世局面的历史功绩。

又何必一直纠结于评价朱瞻基的好坏呢?毕竟能当一个口碑差的好皇帝,朱瞻基也算是千古第一人了,不是吗?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