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育儿中有个高频词,格局。

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养育一个大格局的孩子。

听多了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疑问,到底什么才是格局呢?

有人说是胸襟,有人说是眼界,有人说是情怀。

对我来说,这些词都是“格局”造成的结果,而不是“格局”本身。

什么是“格局”?

有句谚语说,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就像这张大饼一样,完全取决于这口锅,这就是“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对“格局”的理解就是,对于事物的认知程度,以及根据自己所有的认知做出的事情。

那如何打开格局呢?我觉得是藏在“三个度”中。

1

长度

打开格局的第一个度,就是 长度

尝试用1年、10年、甚至一辈子来看眼前的难题,而不只是关注此刻、当下、未来1个月。

具有“长度”思维的父母,可以击破大部分的育儿焦虑。

3岁了还不能如厕 VS 健康成年人都会自己上厕所 5岁了还不会写字 VS 保持爱读书爱涂鸦的兴趣更有益

很多选择,放在更长时间纬度来看,其实都变得简单了。这当然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此躺平,等待时间解决一切。

格局打开了,心态就稳了 ,处理问题也就更加理智了。这就是格局的差距。

那回归到孩子的教育,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建立这样的思维模式。

比如,挫折教育时, 引入“暂时”的概念。

每次孩子因为做不好发脾气,在表达“我不行”时,记得先蹲下来,温柔但坚定地看着孩子的眼睛,非常肯定地对孩子说,“你只是暂时不行,但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然后带着孩子一起想解决方法。

一个关键词“暂时”,就是引入了“长度”的格局思维,让孩子明白, 现在的“不行”不是永远的不行,从而就有了一份转变视角的能力。

比如,财商教育时,提出 “钱的时间价值”。

家里买了一台扫地机器人,粗看很贵,好几千,但如果折算成每天的使用成本呢? 妈妈答应给小D 10元,是现在就买冰淇淋吃呢,还是攒起来回头买自己心愿清单里的娃娃?

这样的简单“换算”,就帮助孩子去看得更远,做出更聪明的选择,而不只是盯着眼前。

多尝试把时间轴拉大看问题,就能提升格局,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深度

打开格局的第二个度,就是 深度

加深对于事物的洞察,不满足于表面的问题/答案,而是可以真正挖掘核心问题。

我的亲身体验,认真学习育儿就可以提升格局的“深度”。

之前和大家分享过孩子的“冰山理论”,行为问题只是冰山的一角,冰山下面的才是真正的动机、情绪和需求。

而育儿的本质就是帮助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冰山下面,这种长期的练习本质就是,提高洞察。

这也是为什么我乐此不疲地学习育儿,其实也是在帮助我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

世上没有白走的路,并不是要学习“深度思考”才能深度思考,而是用心对待自己正在经历的每件事,才能有机会深度思考。

回到孩子的教育上,我们可以 学习通过多提问,帮助孩子学会深度思考。

比如,当孩子和我们说,“妈妈,我没有朋友”时,

不要立马上火着急,或者直接给出解题答案。可以做这么三部曲。

1、 澄清 -- 发生了什么?找到核心问题的前提,就是“还原”事情本身。

2、 启发 -- 你觉得他为什么不和你玩呀?尝试换位思考,可以加深对事物的洞察。

3、 思考 -- 那你觉得可以怎么做呢?定义了问题,自己也就有了答案。

熟悉我的老朋友能发现,我对于很多育儿问题的解题思路,都是类似这样的。

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锻炼了思考能力,也在教会孩子更高阶的思考能力。

另外,可以尝试引入 动态参照系 ,尝试让孩子理解,自己的“好坏”是有前提的,帮助孩子进一步加深对事物的认知。

孩子做得好的时候,当然可以夸。但夸的同时,也帮助孩子理解,还有很多和她差不多大的,或者比她大一点的孩子同样的事情做得更好。

举这些例子不是打压,而是拓宽孩子的参照系,让孩子认识到,这就是对照物的区别。

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也需要同样引入这样的参照系。告诉孩子,这次输了,是和这些小朋友一起比才输的。

提醒孩子,之前和另外一些小朋友比,是不是就赢了呢?仍然是参照系的变化,但更加关键的并不是停留在比谁更好,而是让孩子理解,输赢本来就是动态的。

参照系的引入的关键就是动态,和更大的参照系比,和更小的参照系比,这种转换视角的能力,才是关键。

这也就是格局打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高度

打开格局的第三个度,就是 高度

可以主动地站到更高的层面去看待问题,提升高度,归根到底,就是提升自己的三观。

就拿我们每个人的工作来说,有人信奉的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人觉得“想当经理,那么现在就要像经理一样思考问题”。

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决定的就是高度的不同。

我知道,总有人会说,这很虚。但如果放在打开自己格局这个话题来看,就会发现,这一点不假大空,而且从本质上来说,这是最大的“利己”。

而回到孩子身上,我始终相信一点, 教育就是每个家庭的三观传承。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对于这个世界就会有自己的认知,也会有很多疑问。

那么我们如何回答,就是他们认识事物的第一个高度所在。

比如,当孩子问,爸爸妈妈,你为什么要上班?

我不会只是告诉她,上班为了赚钱,上班很辛苦。

我会告诉她,上班是创造价值,妈妈用自己所学的能力贡献他人,帮助他人。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不仅赚到钱,还能收获意义,并且不断进步。

比如,当孩子问,为什么要学习自己不喜欢学的东西?

我不会只是告诉她,这是考试要考的,这就是你必须要学的。

我会告诉她,有些事情并不是你不喜欢,而是因为你不擅长,于是大脑想偷懒(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

所以人成长的一辈子,也是在练习“心脑对话”的过程。

我也会告诉她,人当然可以不学自己不喜欢的,但当有一天你说出这句话时,应该 已经拥有了很多“喜欢”,有了一部分“专精”,并且清楚认识到这句话背后的责任。

普通简单的生活,反而需要更多的生活主动权和掌控,这是奢侈品。在拥有它之前,我们其实都需要非常努力。

每次分享这些时,总会有人说,孩子听不懂的。

但我的逻辑始终是,这些如果本来就是我的三观,那么我就忠于我的三观,如实告诉孩子。孩子听不懂,她会提问。

但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尝试梳理自己的三观,我更加尝试在自己认知局限的前提下,站的再高一点点看问题。

这就是育儿的魅力,因为一个小生命,我在30+的年纪有了机会重建自己的三观。

我们站得高了,孩子自然也就看得远了,这一点不虚。

这些年过得不算顺,当然也收获了不少。有个很深的感悟,

当我们把眼光只是放在一个具体的、很小的、甚至琐碎的事情上,一旦得不到,我们就会焦虑、生气、沮丧。

但我们忘记了,“求而不得”本来就是生活的主旋律之一,于是“不如意”就出现了。

但如果当我们把自己定位去追求很大很远的东西,做“比自己更大的事情”,那么路上的小波折就能坦然接受和理智面对,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志向远高于此。

对我来说,这就是格局,生活工作育儿,都是如此。

“打开格局”,可以说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修炼了。我不敢说,这就是对于“格局”最好的诠释了。

但我打开格局的一个方式,就是不断地思考和敢于分享,也谢谢你们不断的阅读和坚定的分享。

觉得文章有启发

记得点赞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