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的军队往往以疯狂的作战方式为人熟知,像日本的神风特攻队等战术无一不是触目惊心。
这些国家的士兵在参战之前都受到了军国主义或者纳粹思想的洗脑,这让他们将投降视作一种巨大的耻辱。
对于轴心国的军官阶层而言,他们把战士的荣誉看得极重,是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军队中出现俘虏的,太平洋战场上的日本军官便是最明显的例子,欧洲战场上的德国军队也往往会在被包围的绝境中选择殊死抵抗。
但是在二战末期,德国西线战场上的高级将领莫德尔却做出了让自己的部队就地解散的命令,这在轴心国将领中无疑是十分罕见的。
那么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他的最终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一、莫德尔粉碎市场花园行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1944年的时候,轴心国在各个战场上已经全面落入被动。
尤其在欧洲战场上,随着苏联在东线战场上接连取得胜利,红军已经开始发起反攻,这让德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防守压力。
此时的西线战场也不遑多让,在诺曼底登陆之后,盟军迅速在西海岸集结,并在巴顿等人的带领下冲出诺曼底地区,进入法兰西平原与德军交战。
此时德军在西线方面投入的兵力以及重型武器都十分有限,没有办法抵挡盟军的装甲部队,只能一路后撤,这让整个盟军中弥漫着一种乐观的情绪,他们认为德军已经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了,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不过想要从法兰西平原进入德国本土,还要突破德军之前在西部边境地区构筑的齐格菲防线。
虽然凭借当时盟军的人数优势,他们是完全可以正面突破的,但是此时德军的西路统帅是以防守作战著称的莫德尔,其之前在东线战场上就让红军吃了不小的亏。
因此盟军统帅蒙哥马利在极度自信的情况下提出了“市场花园行动”。
他提议盟军先夺取跨越莱茵河、瓦尔河等河流上的一系列重要桥梁,然后再以此为依托从荷兰直接杀入德国腹地。而夺取桥梁的任务被安排到了盟军空降部队的头上。
但是天不遂人愿,在盟军实施空降的时候没有摸清德军的动向,导致部分空降兵直接在德军头上进行降落。
德军的防空火力让他们损失惨重,最重要的是德军还从坠落的飞机中找到了行动的详细部署,这让莫德尔得知了盟军的进攻重点。
虽然盟军的空降部队曾经一度夺取了目标桥梁,但是前往这些桥梁的通路却被德军重兵把守起来。
这让后续地面部队很难和空降部队会师,前线的空降兵们因此陷入苦战,在坚持作战两个月后市场花园行动终告失败。
这不但打击了盟军的进攻节奏,同时提升了德军的战斗士气,更让莫德尔获得了不俗的威望。
二、莫德尔在阿登的失败
虽然德军在莫德尔的指挥下粉碎了盟军的市场花园行动,但是在整体战力上盟军依然处于绝对优势,因此莫德尔认为德军之后应该继续以齐格菲防线为依托进行固守。
但是此时希特勒却对于战局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看法,当时德军在东西两线都处于绝对劣势。
可希特勒仍认为德军需要在一侧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反攻,来显示德军的实力,迫使盟军方面放缓进攻节奏,这有利于德国寻找和谈的机会。
希特勒认为德军需要集中优势兵力,从阿登地区的森林中杀出,直接突破盟军的防线,攻占防线身后的安特卫普。
这样可以将盟军军队一分为二,制造出第二个敦刻尔克,之后德军就可以将全部兵力投入到东线战场了。
莫德尔在听到这个计划的时候便提出了异议,他认为以德军现有的兵力是不足以进行这种大规模战略反攻的,即使阿登战役能够在初期取得胜利,糟糕的后勤保障也无法维持战局。
但是此时疯狂的希特勒已经听不进任何建议了,莫德尔和龙德施泰德只得执行阿登战役作战计划。
在阿登战役之初,德军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战绩,盟军没有想到德军能够在他们眼皮底下做如此大的战略转移,更不敢想象他们可以从森林地区杀出。
因此德军在和盟军的初步交战中取得了巨大优势,部分突破了盟军防线,形成了一定的突出部。
但是随着阿登地区的天气逐渐晴朗,盟军的火炮和空中优势得以施展,德军在猛烈的炮火打击下变得寸步难行,根本没有办法继续向安特卫普方向前进。
德军的后勤补给出现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大量德军战车因为缺少燃油只能停在路边,这让他们成为了盟军的活靶子,德军的优势逐渐被盟军夺回。
更重要的是,在阿登战役爆发之后丘吉尔便开始向斯大林求助,苏联也在东线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希特勒不得不将西线的部分部队东调,这让阿登战役再也无法维持,德军只能选择后撤回到齐格菲防线。
阿登战役的失利让西线德军元气大伤,他们损失了大量战士以及仅存的机械化装备
虽然德国又派来了不少新战士,但是他们大多是未经训练的孩子,根本没有足够的战斗力,这让莫德尔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在德军回撤之后不久,集结起来的盟军便向齐格菲防线发起了总攻。
这座被德军形容为“天堑”的防线,因为缺少钢铁掩体,根本没有办法承受盟军的炮火轰炸,其上很快就出现了不少缺口。
而莫德尔手中的军队已经捉襟见肘,无法在200公里的防线上安插足够的人手。
盟军很快就突破了这条防线,开始向德国腹地挺近。
在空军部队的配合下,盟军又连续攻下了多座重要的桥梁,达到了之前市场花园行动的预期战果,德国的工业区暴露在盟军的炮火之下,西线防御作战已经濒临崩溃。
在这个时候老帅龙德施泰德被撤去西线总司令的职责,但是接任的却不是莫德尔,而是空军帅凯塞林,这说明此时的希特勒已经不再信任莫德尔了。
而莫德尔对于希特勒也已经失去了信心,他不愿再执行希特勒的命令。
当时他统领的B集团军群已经被盟军分割成了一个个孤立的军团,大量德军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纷纷选择向盟军投降。
希特勒则还在要求莫德尔带领军队突围至柏林,帮助他防守最后一道防线,并特地说明可以抢夺百姓的物资,必要时甚至可以向他们开火。
莫德尔明白希特勒此时已经失去了理智,便不再执行这一命令。
他明白自己的B集团军群已经没有取胜的机会,也明白投降对于麾下的将士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德军战士在出征之前都曾经发誓为国家效忠,只要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还没有放弃抵抗,他们的投降都会被视作叛国的行为,这会让他们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莫德尔签发了一份特殊的命令,他下令就地解散B集团军群,军团中的所有人可以自行选择之后的道路。
他们可以继续抵抗盟军,也可以选择投降,而这个决定的一切责任都由莫德尔本人承担。
在文件的最后,他是这样说的:
诸位,一切都结束了,再也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了,现在随便你们去干什么。
莫德尔的这一做法让德军士兵们不再有心理包袱,他们开始大规模向盟军投降。
而作为德军高级将领的莫德尔认为自己投降会玷污德军的名声,因此他在几位亲信的陪同下进入了附近的森林中,在一声枪响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的政治洗脑让许多本来热爱和平的人们成为了战争机器,他们对被侵略国的国民犯下了沉重的罪行。
不过这些士兵在战场上也失去了自我意识,其中许多人都无谓地为战犯献出了生命,其结局也是十分可悲的。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德军西线元帅莫德尔能够在自尽之前做出解散军团的命令,将自由选择的权力交还给士兵们,无疑是一种难得的创举。
正是因为他的这一命令,B集团军群中的大量德军才能放弃抵抗,避免了双方不必要的损失。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阿登战役失利之后,失去希特勒信任的莫德尔似乎找回了部分人性,他不再将服从命令视为天职,对于属下的行为也变得宽容。
假如人们都能早一点看出野心家们的罪恶嘴脸,也许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不会给世界造成如此严重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