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像上天赐予我们的宝藏,需要父母懂得挖掘,有的宝藏在大山里,有的可能在海底,家长不能看人家去哪里挖出来宝藏,因为每个宝藏埋藏的地点是不同的,挖不出来就觉得这座宝藏根本没有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末,没有了补习班的束缚,小区里玩耍的孩子明显比以前多了。

吃过午饭,儿子也加入放飞自我的大军。

玩了一会儿,来了个小姑娘,拿着一本类似你问我答的书。

儿子有点玩累了,看到有人拿着书,好奇地走过去,不知道和小女孩说了什么,两人就开始了一个人照着书读问题,另一个人回答的游戏。

不得不说,儿子的社交能力我一直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儿子开学已经小学三年级,小女孩二年级,知识储备量可能我家娃略占优势。

前几道题还好,基本上大家打个平手。

小女孩在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的问题上有些卡壳了,半天没有回答上来。

这时小女孩的姥姥走过去,对着儿子说:“你把问题再慢一点重新说一遍,这题她会”。

儿子又把问题复述了一遍,小女孩还是没有回答出来。

这时姥姥有些着急了,对着儿子大声说:“你问题问得不清楚,你再好好读一遍”。

儿子又把问题复述了一遍,这时能看出来儿子已经有些不舒服了,我见状也走了过去。

姥姥看到我后语气明显缓和了一些,说道:“我家外孙女在学校年级组每次都考第一,这题她肯定会”。

然后用手比了一个“五六”的手势,小女孩这才把问题答上来。

我心想,这姥姥太要强了吧。

为了避免尴尬和儿子心理的不适,我找了个孩子要回去睡午觉的借口,带着儿子回家了。

儿子回家的路上赌气地说,“她就是回答不上来,我都看到是她的姥姥告诉她答案的”。

我一边走一边安慰儿子,“你把问题已经表述得很清楚了,姥姥可能因为她的外孙女自信心受挫,谁都想自己家的孩子优秀,你说对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是一群孩子里最聪明的那一个,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庸,也不想承认自己的孩子是个平凡的人。

有些东西不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就能实现的,比如孩子的教育、升学。

根据教育局最新统计,2020年小学阶段招生1808.09万人,初中招生1632.10万人,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大环境下,绝大多数孩子都能上初中。

高中阶段招生1504.00万人,这其中包括高中和中专等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招生967.45万人。

这些考入大学的学生中,985/211高校仅占2.8%,大约27万人。

而考入C9大学占比更少,仅占0.2%,不到2W人。

(注:C9高校指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像是985/211,甚至是C9这样的高校,他们每年招生仅占出生人口的3%,为什么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这人中龙凤呢?

有人做过一项调查,观察父母的教育程度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情况如下:

纵轴是父亲教育情况,横轴是母亲教育情况,分母是被调查者总数,分子是在这种家庭教育背景下考上大学的人数。

红色方块内,父母的平均教育水平不高于义务教育,孩子考上大学比例仅占10%。

而绿色方块内,父母平均教育水平高于大专,子女考上大学的比例高达80%。

从这张表格可以看出,父母的教育程度对对孩子有着直接的影响。

制作这张表格的人还统计过:

父母都是985毕业的,子女考上211的概率在一半左右。

父母都是C9毕业的,子女考上985的概率在一半左右。

父母都是清华、北大毕业的,子女能考上C9的概率也在一半左右。

所以说,家长在难为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参考一下自身的条件,毕竟麻雀飞上枝头变凤凰,在童话故事里,也只是个概率极小的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长的期望值与孩子的实际情况往往不成正比。

孩子天天在学校逃课、打架、睡觉的,家长们一般期待能上个大专,最后可能中途就辍学了;

平时能正常完成作业的,家长们一般期望能上个一本,最后可能上个大专;

能明显看出来努力学习的,家长们一般期望上个211,最后可能上个普通本科;

从小成绩就名列前茅的,家长们都期望孩子能考上清华北大,最后可能上个不错的985/211。

有时候想一想,并不是我们的孩子不够优秀,而是家长们的期望值太高。

孩子是否平庸不能单纯地看成绩,更需要看人生观、自我定位等家庭教育因素,还有今后对家庭和社会带来的价值。

那么,我们应该接受孩子的平庸吗?

相信不会有家长对孩子说,“你就当个平庸的人吧,碌碌无为地过完一生”。

家长通常会给孩子从小灌输,“别人能做到的你一定要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你也要努力去做到”。

父母不是担心孩子不行,是怕孩子给自己定义不行。

孩子一旦接受自己平庸的设定,遇到困难的第一反应会是:我就是个平庸的人,这事我做不到。

原本只是一个小困难,在他的脑海里被放大了万倍,自信没有了,注定什么都做不了。

但是,给孩子建立自信的概念,到了一些家长眼里就变味了。

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妄图用这种方式建立孩子的自信,用补习班弥补孩子的“缺陷”。

由培养孩子自信,逐渐变成了攀比,你家报一个钢琴,我就要多报一个舞蹈。

就好比在电影院看电影,第一排得不知道什么原因站起来看,后边的人为了获得更好的视野,也都纷纷站了起来,这种效应叫做“垫脚效应”,也就是最近流行的“内卷”。

等大家都站起来后才发现,大家因为攀比都报了同样的兴趣班,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孩子才艺的确有进步,但是与其他孩子横向比较,依然没有任何优势。

期待孩子不平庸的父母们,与其说是难以接受孩子的平庸,不如说是难以接受自己的教育失败。

关于能否接受孩子平庸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样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我们一起讨论。

高级育婴师、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想要了解更多母婴育儿知识可以在文章右上角点击关注,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就请点赞、收藏和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