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的评价体系大部分基于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得诺奖就像买彩票,你可以选择一次买一张,或一次买很多张。显然,后者中奖几率更高。”在今日(9月7日)于成都举行的第十九届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开幕式暨天府论坛上,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做主题演讲,他以科技投入和基础研究的相关性为切入口,揭示科技投入与获得诺奖的关系,认为一个国家基础研究的活跃度决定了诺奖多寡,而基础科学研究就像买彩票,“结果不可预料”,因此,长时间大量投资,以及培养大量年轻人才是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迈克尔.莱维特发表演讲

2013年,迈克尔·莱维特因“为复杂的化学系统发展了多尺度模型”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在他看来,基础科学研究是促进未来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当下很多科学研究,都是基于40多年前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比如,如何制备新冠肺炎疫情抗体。“诺奖就是在鼓励全世界的科学家做基础科研的研究创新,尊重开辟先河的人,而非在此基础上做得更好的后来者。”

那么,如何才能“中彩票”?

“答案是投资基础科学研究,高质量的科学需要高额且持续、长期的投入。”他展示了一张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资和诺奖个数对比图,表示投资越大,获得诺奖的个数就越多。“要‘中彩票’,需要一个庞大的团队,同时覆盖不同领域。”他以英国剑桥一个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在过去60年间诞生了20余个诺奖得主,整个实验室约有2000名科研人员,也就是说,大约100人中才能诞生一个诺奖得主。该实验室的特别之处在于,有强大的科研支撑,还有一套职责分明的人员架构体系,领导负责行政运作,让年轻人、学生全情投入科研。“对年轻人来说,保持独立性非常重要。而我,也曾沿着这样的方向一路走来,最终获得201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摄影记者 吕国应

编辑 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