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战乱的局势,衍生出了一份新兴的高危职业——刺客。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专业。

在这行中,佼佼者不计其数,我们耳熟能详的荆轲,豫让,盖聂等都是其间翘楚。

后世司马迁也专门于《史记》中开辟出《刺客列传》记载了他们的事迹。

然而,辛亥革命时期波云诡谲的刺客故事亦是精彩非凡。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辛亥前后间的《刺客列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铁军暗杀慈禧

时值戊戌变法,康有为的革新主张遭到了慈禧和守旧派的大肆阻拦。

此后,谭嗣同广集民间江湖义士想要暗杀慈禧,奈何最终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

谭嗣同就义后,康有为逃难香港,派遣了刺客梁铁军入京行刺。

梁铁军一番准备之后,便潜入了京都。神通广大的他先后在京城之中广设联络机关,自主研制炸弹,准备伺机而动。

然而行刺之前,清政府忽然对外颁布了预备立宪的诏书,国内政治空气得到空前缓和。对清政府心存幻想的梁铁军当即向康有为提议放弃暗杀行动。

还未等这封信递到康有为的手上,慈禧的爪牙已然盯上了这个神出鬼没的刺客。

最终,梁铁军于京都伏法。

康有为痛惜梁铁军的牺牲,但又为清政府的改观感到鼓舞。

自此,康有为放弃了刺杀慈禧的计划,全力投入到立宪运动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横滨暗杀团

庚子之后,东北大地上仍旧存在着许多沙俄余孽。

远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为了抗议这些赖着不走的俄国老赖,组织并成立了一支叫“留日学生抗俄义勇队”的队伍

1903年,黄兴等人正式决定将其中部分武装力量改组为军国民教育会,并以“养成尚武精神,实行民族主义”为立会宗旨。

军国民教育会的成员接近200余人,他们的主要工作有三:起义,暗杀与鼓吹。

骨干成员杨笃生在横滨发起成立了暗杀团作为军国民会的从属机构。

后世学者称之为“横滨暗杀团”。

随后,蔡元培,陈独秀等革命大佬纷纷响应,加入组织,并将暗杀团的活动范围扩张到上海,北京等地。

国民会的日常业务为实验炸药炸弹与谋刺清廷政要,其入会要求也是相当严密,入会之前须祭拜皇帝,杀鸡饮血,这点与江湖上的道门是无异的。

不会开枪的蹩脚刺客

1902年,王之春时任广西巡抚。

为了镇压广西人民起义,王之春以广西矿产权为筹码,向法国人献媚,妄图假借法国人之手解决这次叛乱。

这个愚蠢的决定很快就遭到了国内有志之士的一致反对,王之春无奈于舆论,最终被迫辞职。

待罪京师数日后,王之春随后避居上海。

然而这个软柿子既已触了革命党的霉头,自然就已经上了革命党的暗杀名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刺客万福华,字绍武,安徽合肥人,生于1865年,因先人蹭参军太平天国,故自幼崇拜洪秀全。

万福华家境贫寒,幼年时期曾在药店之间做学徒为生,任侠敢为的他,颇好行仗义之事,曾单人手执短梃,喝退乡间无赖二百余人,名震一方。

1904年,万福华来到上海,遂在革命党人引荐之下加入暗杀团中。

尚武好侠的他热衷于暗杀主义,曾云:“欧美革新,无不自暗杀而始,今中国无其人也,有之,请自福华始。”

随后不久,作为猎物的王之春很快就被暗杀团以其友人吴保初的名义约至英租界四马路的金谷香菜馆赴宴。

为确保暗杀行动的万无一失,暗杀团拟定了双重保险方案:以陈自新为刺杀头目,章士钊新购置手枪,乔装为侍者潜伏于餐馆楼上伺机而动。而万福华等人拿着旧手枪埋伏于餐馆楼下接应望风。

不过几日,这条叫王之春的鱼肉便上钩了。

将马车停下之后,王之春便被侍者迎接到了二楼。

来到二楼之后,王之春不见吴保初其人,犹疑之余,心生警惕。

这时,身边忽有一人近身附耳,以日本语要求王之春笔谈。

此人正是画蛇添足的陈自新。

心急的陈自新妄图逼迫王之春写下犯罪证据,再夺其首级,王之春人虽不精,但也不愚钝,登时意识到情况不对,回身疾走下楼。

楼下望风的章士钊与万福华眼见着王之春逃跑在即,赶忙追上前去。

健步如飞的万福华拔出手枪,一个闪身就冲至王之春身前,擒住王之春的一条胳膊厉声呵斥道:“卖国贼!我代表四万万同胞对你执行枪决。”

尴尬的一幕出现了。

万福华屡次扣动扳机,却未能发出一弹。

原来这把老枪的撞针早已老坏,万福华本以为只是来望个风,事先也没试枪。真到了临头之际,手中枪的用法竟是全然不知。

一时间,街头上人群如涌,群众的喧闹声,王之春的呼救声,万福华的叫骂声交织在一起。

巡警闻声立马赶到,当街将万福华逮捕。

万福华伏案之时仍不望怒骂王之春的卖国罪行,引得群众之间一阵叫好。

至于,另外两个蹩脚刺客只得赶紧混迹人群之中,溜之大吉。

然而,事情到这里还未结束。

次日,章士钊打通关系,前去牢中探望万福华。

牢内巡捕随口询问章士钊的住处,谁知这个愣头青将余庆里的门牌号脱口而出。

于是乎,巡捕中人按图索骥,顺藤摸瓜的将黄兴、陈天华等人一并捕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幸,作为朝廷要犯的黄兴常年以“李寿芝”的化名行走江湖,逃过一劫。而作为湘军将领的郭人漳也算人脉广阔,终是寻得朝中老友保释而出。

当然,刺杀虽是阴差阳错的失败了,但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蔡元培随后在《警钟日报》上出版了万福华传,陈去病也以此次刺杀为题材,写了《金谷香》剧本,柳亚子一行则是赋诗讴歌了万福华的义行。

这次的闹剧最终也因此衍生成一次振聋发聩的壮举,激发了革命者杀身成仁的志气。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