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2日至7日,2021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在北京开幕。此次服贸会上,“碳中和”、数字经济成为了关键词。

本届服贸会上,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低碳技术、储能技术、碳市场服务等前沿技术服务成为亮点。

从去年双碳目标提出,到如今碳交易市场正式开市,碳排放与数字化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当“双碳”旋律奏响之时,反应最快的是互联网巨头们。

今年1月份,腾讯正式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希望通过科技助力达成零碳排;3月12日,蚂蚁集团承诺将在2030年实现碳中和;百度方面,6月22日正式发布碳中和全景图,根据百度方面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百度已经节电超过4000万度。

碳中和赛道中,大厂已然就位。

当我们在谈“碳中和”时,我们究竟在谈什么?

要判断一个行业够不够火,最直观的方式就是看资本的态度。

根据亿欧智库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碳中和一级市场投资规模为197亿元人民币,到2021年上半年,整个碳中和一级市场投资规模达到405亿元。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近一年内注册的碳中和公司就有400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级市场火热的背后,碳中和不仅成为时代的背景音,在接下来的数年中,碳中和也似乎正在逐渐成为为数不多的高速增长的领域。这似乎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互联网巨头如此青睐这一领域,对于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增长来源的巨头们来说,这显然是“兵家必争”之地。

一方面,碳中和交易的本质,是对碳排放权的量化。

碳交易市场的成立以及相关交易体系的完善,使得碳排放量化成为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能够直接为企业带来利润。

特斯拉已经印证了这一点。根据特斯拉2020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报显示,公司首次实现了盈利,除了MODEL3全球大卖之外,盈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碳排放交易带来了大幅利润增长。

数据显示,2020年特斯拉通过出售碳排放几分获得了15.8亿美元的营收,远超公司7.21亿美元的净利润。

另一方面,碳排放权的本质是发展权

事实上,如果以以十年为跨度来看, 碳排放权的重要性不亚于流量对于互联网商业的重要性。

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下个十年的方向在于数字化技术、AI技术对产业的落地。这意味数据中心、计算中心将成为互联网巨头们的硬件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则是未来互联网行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以Facebook为例,数据显示2019年其82.5%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数据中心。

这也意味着互联网企业碳中和将逐渐由外部因素驱动,过渡到企业增长的内生驱动的阶段。

总体来看,碳中和的发展可能会经历两个主要阶段:

一是政策驱动的碳中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根据广发证券发布的一份碳中和投资研究报告显示,“碳中和”目标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据测算,2021-2060年,我国绿色投资年均缺口约为3.84万亿元,其中,2021-2030年平均缺口约2.7万亿元,2031-2060年平均缺口约4.1万亿元。

换言之,“双碳”政策引导资本进场,是碳中和路线中的第一步。对于互联网巨头企业而言,这可能意味着不仅要从自身的减碳需求出发,也需要从未来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带动相关产业资本投资。

事实上,巨头投资风向总能引发行业资本活跃,比如近期字节跳动收购一家VR企业,就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这样的关注往往会带动一级市场的投资热情,从而更深入地促进行业发展。

二是产业升级驱动的融合落地阶段。

碳中和的表面上是能源行业转型的一个时间表,事实上,也是产业智能化升级的时间表。

碳中和不是一个能源目标,而是涉及多个行业的产业升级目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在产业的维度中把碳排放颗粒度更细的量化。

比如说,一提到碳排放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能源行业,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其次就是工业生产、交通出行等产生的碳排放,但这些概念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量化的不够细。

颗粒度更细化的是在产品的生产中,通过不同的生产方式碳排放究竟是减少了还是增加?比如化石能源的衍生产品,在使用的过程中是不是增加了碳排放等等。

举个例子,央视曾经报道过智能化的电解铝工厂,通过AI远程精确控制,可以使得每吨铝的生产接受100度电,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用。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消费产业、工业产业的排放量化的问题,解决这问题,需要产业的智能化升级,以及消费领域大数据的进一步发展。

由此观之,BAT、字节等互联网企业们的碳中和“转型”绝不是单纯的一个响应政策的“口号”式的战略,而是与未来产业发展深度关联的长远布局。自此,互联网平台企业们的社会价值也会进一步体现。

为什么说,碳中和是一次百年难遇的机遇?

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在海外诞生了“伦理投资”的萌芽,一些资本开始拒绝向赌博、色情、烟酒和军火等行业投资,同世纪60年代到到70年代萌生了“社会责任投资”,而到了80、90年代,“可持续发展”投资理念逐渐兴起。2006年,在联合国的促进下,ESG原则被纳入投资原则。

所谓ESG其实就是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E 代表 environmental=环境;S 代表 social=社会;G 代表 governance=公司治理。

从当下的国内的环境基调来看,互联网企业的价值判定,也可能会进入一个全新的“ESG阶段”。

一方面,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与社会价值成为衡量企业质量的重要标准。

共同富裕的时代旋律下,继腾讯之后阿里又宣布投入千亿资金,这可能意味着,互联网巨头们共同把社会价值作为为商业增长之外,同等重要的公司战略。

另一方面,对于国内企业来说,从决策体系上缺乏参与环境、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意识,也缺乏明确的ESG战略。事实上,即便是互联网巨头,似乎也没有为外界所熟知的、明确的ESG战略。

根据MSCI 的官方统计来看,在七个 ESG 评分等级分布中,国内A股上市的企业大多数排在末位。这似乎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对于ESG的发展的重视程度还相当不足,大多数企业管理层中,可能也没有ESG战略的负责人。

意味这

现实地来看,当“碳中和”进一步深植未来巨头企业的发展之中,国内的互联网企业们可能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深度参与环境、社会、治理等诸多领域的ESG阶段。这对互联网企业来说,也许是一个新的未知领域。

坦白讲,无论是阿里、腾讯还是百度、字节以及美团,互联网巨头企业已经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之中,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水电煤。无论巨头们愿不愿意,他们都在事实上成为了未来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数字基础设施。

这样的基础设施价值,在碳中和的社会发展目标中也会展现出来,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这即使挑战也是机遇。

一方面,“双碳”的社会发展目标之下,碳中和与企业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如落地碳中和,如何确立自身未来发展的ESG路线,将成为重要的公司战略。

另一方面,作为命运共同体,人类社会面对的生存环境的压力下,碳中和可能会成为未来经济运行规则的底层架构之一,在新的架构上,存在更多增长的可能性。

从历史来看,经济运行的底层规则的改变在过去总共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机器替代人力,产生了大规模的市场交易,在欧洲出现了一些跨百年的品牌;第二次则大规模工业生产,产生了统一市场,诞生了福特、大众、通用等全球化企业;第三次则是信息对生产资料的重构,产生了更高效的金融生产方式,资本加速各个产业的发展。

历史不总是重复,而是压着相同的韵脚。下一次,可能就是清洁能源对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

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基于碳中和发展起来不仅仅是全新的生产方式,机遇碳排放权的交易、定价体系建立起来的新秩序,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经济运行的底层架构之一。由此观之,对于企业而言,碳中和不是镜中月水中花。至于如何把握其中的增长,则是互联网企业们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时代的变革总是比人们想象的要精彩,如今,碳中和的目标已经定下,互联网企业如何演好这部“历史剧”,值得人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