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1957年洛钦斯做了一个实验:他用两个杜撰的故事做实验材料,故事的内容描写的是一个叫詹姆的学生的生活片断。在第一个故事中,作者把詹姆描写成一个热情并且外向的人;第二个故事则把他写成一个冷淡而内向的人。然后,洛钦斯把这两个故事分别给ABCD四组水平相当的中学生阅读:

其中AB两组中学生读到的故事一模一样,区别只是顺序不同:A组先读了描写詹姆热情外向性格的故事,然后再读描写他冷淡内向的故事;而B组读到的故事顺序则相反,描写詹姆性格冷淡内向的故事放在前面,描写他性格外向的故事放在后面。

剩下的C组只读到描写詹姆外向的故事,D组则只读到描写詹姆内向的故事。

之后,洛钦斯让这些中学生对詹姆的性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A组中有78%的人认为詹姆是个比较热情而外向的人,B组有82%的人认为詹姆是个冷淡而内向的人,而C组有95%的人认为詹姆外向,D组有97%的人认为詹姆内向。

洛钦斯的研究证明了第一印象对认知的影响,并将其称为“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2近因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同样是由洛钦斯提出的,但指向却和“首因效应”相反。

洛钦斯把“首因效应”的试验流程做了修改,他先让AB两组学生阅读詹姆的其中一则故事,然后中途插入了一些其他不相干的作业,例如做一些数字演算、听历史故事,之后再让他们读第二则故事。最后,让AB两组学生描述詹姆的性格。

这时候,实验结果就和“首因效应”反过来了,两组学生都对最后一个故事印象深刻,并影响了他们对詹姆性格的描述。

所谓“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是指在多种刺激呈断续性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最近一次出现的刺激。表现在人人际交往中,即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

3“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区别

“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的区别之处在于“多种刺激呈断续性出现”。

洛钦斯认为: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知时,人们总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并对其印象较深,这个时候起作用的是“首因效应”;而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断续被人感知时,起作用的则是“近因效应”。

同时,也有心理学家指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区别的前提条件在于: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的作用;而在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起较大的作用。这也是最符合常识的一种解释——我们和陌生人相处时,最看重的是首次见面的感觉,而和朋友分别后,最怀念的往往是分别之前的情景。

也就是说,前者能影响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是否会成为朋友,而后者能影响两个许久未见的朋友是否还能继续维持朋友关系。

4心理效应的应用

“首因效应“具有先入性、不稳定性、误导性,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往往失之偏颇,被某些表面现象蒙蔽。其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貌取人;一是以言取人。

但是在社交中,如何利用“首因效应”呢?我们可以注意以下两点:

1.得体的服饰、优雅的举止会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2.发生意外一定要镇定,镇定而机智的解决方案会让人忽略形象的损失。

“近因效应”常发生在熟人、亲密关系、亲朋好友中,难以避免。它通常会让人产生偏见,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想法,从而影响人们做出不理智的判断和行为。

因此,我们要重视近因效应的影响力。如果我们陷入近因效应的光环中,不妨注意以下三点:

1.朋友间的反目,情侣、夫妻之间的误会

会因为突然发生的事情,而对对方之前的印象和态度改观,甚至关系破裂。容易做出令自己后悔的行为。这时候多想想对方的优点,引导自己反思“对方犯的错误是否真的不可原谅“”将来会不会后悔“。同时给对方一次解释和挽救的机会。

2.怒斥之后莫忘安慰

在批评教育、处理偶发事件时候,难免情绪化。但若结束语妥帖,注意安抚,就容易使被批评者摒弃前嫌。这就是近因效应的魅力。

3.尾声不“尾“

如果前面的大量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而结尾工作却黯然失色,其成效也会大打折扣。所以要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