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次采访李安导演,他完全没有变样,仍然面容慈祥嘴角永远在上扬着,说话也依旧慢条斯理,却还是那么健谈。只不过这一次李安带来的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口味变得让人感到有点陌生,此次玩起了“技术流”。作为自己的3D处女秀,李安对《少年派》倾注了太多心血,花了4年时间、用了4只老虎才拍摄完成,而这部在全球席卷了近6亿美元票房的电影,也获得了本届奥斯卡的11项提名。
[电影网]奥斯卡报道组日前在美国洛杉矶,对李安进行了独家专访,李安深度解读《少年派》的内涵和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更支招内地电影人如何“冲奥”。24日我们还将为您奉上李安系列专访(下),看李安如何解读奥斯卡获奖几率,及独家回应[电影网]的尖锐问题。
关于故事——开放式结局引起争论 我两个都不信
要说《少年派》的玄妙之处,我觉得尤其是在结尾部分的处理方式,两个版本的故事自然出乎意料,也引起了观众的更多思考,带来了更为深层次的精神探讨。往往你再回过头重新看这个电影的时候,很可能你会越来越迷惑而非更加清晰,因为两个故事都有足够的证据令其成立。
有意思的是,这种全球范围内的大讨论,答案五花八门,欧美和亚洲观众的反应更是大相径庭。李安也坦言这就是他拍摄的初衷,根本没有确定的答案。李安也笑称,其实自己是两个故事都不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安接受[电影网]独家专访

[电影网]:《少年派》 的寓意深刻,片中是否也加入了自己的人生观?
李安:我也是受到了这本书的启发,让我想去表达一些我过去对人生——不管哲理、精神层面、还有对艺术、信仰是什么的探讨。这个不能说我有一个看法,我就要你接受这个看法。我希望这样一个题材在我的手里,我能够和作者一样,是去鼓励大家来思考这些事情,鼓励大家辩论。我希望(影片最后)是开放式的、冲突式的,有一些事情解释得通,有一些则解释不通,关于这点是很东方的。
[电影网]:《少年派》激起了很多人的讨论,怎么看待网友的解读?
李安:我一直讲抛砖引玉,我们要做的不是给答案而是给讨论。我觉得在内地激起的一些探讨,我看了很感动,我刺激了这么多的想象力。当然有些是我埋下的伏笔,有些我也没有那个意思,可是既然(被解读)出来了,都是好事,电影这样特有意思。
我在拍的时候就有这个想法,所以我从我可以想到的各种角度,(让故事)都可以自圆其说,任何人看这个东西都能找到足够的证据去支持他的想法。当然这种思索,不光是脑筋的思索,还有你用心的体会,也反映出了你个人的人生观和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安接受[电影网]独家专访

[电影网]:最后你给出两个版本的结局,你本人相信哪一个?
李安:做电影和读书是两回事,电影不见得是我看书时的直观感觉。我看书的直观感觉是,两个故事我都不太相信,也不少人有这种倾向,甚至还有第三、五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到少年派一上岛,我就不相信了。我和作者也讨论过,他说他的本意也是这样,看你自己能相信多少,像我太太她就完全相信的。而第二个故事讲到一半我就不信了,他好像是为了把两个询问他的人都打发掉,所以故意讲了一个让你难受的故事。
当然你看电影的时候演员的表现很诚恳,这个时候他的分寸很难拿捏,书可以两个都不信,但是电影你总要讲完,所以到底是要演员演得很投入呢,还是样子不耐烦很生气呢?老年派和少年派两个人我都拍了很多版本,那个小演员被我折磨死了,那一条我一个镜头到底,要拍5分钟不停,总共拍了17条,拍了2/3天,付出非常大。
我最后还是选择了他比较投入的那版,所以观众直观上应该会相信派所说的。尤其是中国观众,他一看到第二个故事,就认为第一个是编的。在亚洲大家最喜欢的故事是结尾第三幕,最花脑筋,欧美就不太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安接受[电影网]独家专访

关于尝试新技术——2D拍不出《少年派》 只好硬着头皮首次做3D
拍片子从来不缺乏艺术性,永远都可以优雅着娓娓道来的李安,这次又给电影人上了一课,告诉大家3D大片也可以拍得如此文艺。尽管李安曾经拍摄过《绿巨人》这样的“技术派”电影,但可惜当年口碑相当一般。事隔多年,李安首次尝试3D拍摄,带给人们的是心灵上的震撼和技术上、画面上的一致好评。李安也坦言,是硬着头皮再学3D,却意外让他找到了一个新的电影世界。
[电影网]:为什么会选择用3D来拍摄《少年派》?
李安:特效是非碰不可的,没有特效我拍不出来《少年派》,就只能硬着头皮做,但也很有成就感,这也是我很大的动力之一。(运用)3D是因为,当时我怎么想这个片子都拍不出来,有点无解的感觉,我就想如果有另外一个面向(可能就成了),这是抽象的想法,讲起来有点傻气——2D无解拿3D解一下,可是因为这个关系,我开始学习3D技术,开始探讨它,我发现里面有一个新的世界。
虽然3D运用还不太方便,观众也还不是特别信任它,3D语言也还没有完全建立,不管是拍摄和放映都不是很完美,可是3D确实有新世界。我拍了2D一辈子,现在有一个新的媒体出来,让我去探究电影观影的本质是什么,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电影网]:现在的3D基本全是商业大片,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李安:3D很贵、很不方便,所以只有大片才能使用,但比较贵的片子就比较俗气,一般观众对它的感觉都是商业大片,不会给他艺术上的思考和肯定。我正好两边(商业和艺术)都还接的上头,所以我觉得舍我其谁,我自己也有很大的好奇心(去拍这部电影)。
视效方面我有点基础,我之前拍过《绿巨人》,那时候采用的技术算是顶尖的,但是视觉这个东西你让我做的话,我感觉是个手工活,你可以把它当艺术做的,可是要特别下功夫,挺折腾人的,你折腾久了可以发现里面有生命力。像把老虎做活了,但你要花很多经历去观察老虎的细节,想老虎如果演戏会怎么样,这些都是手工,我也花了2年多的功夫(来做这些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安接受[电影网]独家专访

关于老虎——用了4只拍摄 其中一只已不幸病逝
《少年派》中的男主角苏拉·沙玛的表现真实自然,令人印象深刻,而片中另一个主角的表演也毫不逊色,它就是那只大老虎。李安透露,《少年派》用了四年时间拍摄完成,实际上共使用了四只老虎。
[电影网]:拍摄时怎么和老虎交流,听说用了不止一只老虎?
李安:我共用了4只老虎交换着演,但基本上除了训练老虎的人,其他人都分辨不出来是四只。主要因为每只老虎的性格不一样,所以它们可以做的动作也不同,有些老虎比较凶,特别是母老虎,很容易被激怒,只要镜头一对着它它就很凶。还有一只叫大王(KING)的老虎长得最漂亮,7岁,正好额头上有个“王”的图案,我们电脑做的老虎就是照着它的样子做的,然后中间会穿插一些母老虎动的画面,大家在电影中看不出来。还有一只加拿大的老虎可以喂食的,这只个头最大但也最乖,你可以跟它照相,摸摸都可以的,它出来的时候我们就对着它拍摄,一点不怕,其他老虎出来就躲得远远的。
[电影网]:听说其中一只老虎已经去世了?
李安:差不多我们拍完一年以后,收到这个消息,大家都很难过,那只老虎真的很可爱。我觉得动物,尤其是你害怕的动物,你会特别注意它的一举一动,每一个表情,你都会比那些乖巧的动物更注意,因为你提高了警觉。
动物不像我们,没有那么世故,它有的本性会唤醒我们的本性、内心最真诚的东西,所以我们对动物的投入是很自然的,像老虎这样的动物,也不是说你能从他眼神中看到神,而是看到了自然的本性。人对老虎的这种关切和情感的投入是很微妙的,电影里面用好的话,是非常有渲染力的,也会有更多的启发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安接受[电影网]独家专访
关于“申奥”:中国市场大 电影人先建立本土文化
李安曾经两次染指奥斯卡,凭借《断臂山》勇夺最佳导演,凭借《卧虎藏龙》摘得最佳外语片,2013年的《少年派》更是被提名了11项奥斯卡奖项,还获得了超过5.7亿美元的票房。对于中国内地电影人屡次“申奥”屡次失败,李安坦言电影人要首先学会本土文化,而不是盲目学习美国大片的拍摄。
[电影网]:内地电影人屡次“申奥”屡次失败,您有没有好的建议?
李安:慢慢来吧,因为这个世界建立在英语和美国电影语言上,已经有100年了,短时间你很难去拥有它,所以我觉得中国电影要走出来,第一个要有自己的文化,光学人家的东西,在内地可以卖,出来以后就很难和美国片比了。
其实说穿了,光靠中国市场已经很够了,华语是一个很好的市场,说华语的人比说英语的多好几倍,所以从这个观念来讲,你可以不要管世界市场。当然如果你要走世界市场,美国这套东西你就要学通,但这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位的。
我觉得先把自己的流行文化和市场很健康地建立起来,不是大家出来只想抢钱。我觉得第一步要建立起电影文化,然后慢慢打入世界,你再看看它的影响力是怎么样的。但这个我觉得现在很难实现,先把自己该做的做了,这个比较重要。
不光是商业大片和出来抢钱的片子,有文化内涵的电影、小片子也要有才行,中国市场很大,世界各大公司都要去中国市场发展,合作关系多了,电影工业自然会开始强壮起来,久了之后就会有文化气象,那个时候再去考虑影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