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为知乎用户夏逸凡。

1945年的苏军红军所拥有的强大实力是如此地引人注目。除了IS-2重型坦克,威力巨大的火炮等用途各异的武器装备之外,最重要的是那些训练有素且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步兵们 —— 强击群满怀自信地使用火焰喷射器、手榴弹以及炸药开辟出通往胜利的坦途。

然而,在战争的最后阶段,残垣断壁之中的德军仍旧竭尽全力寻获了能够暂时阻拦赤色洪流的有效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兽穴中的战斗

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里,越来越多的战斗于往日繁华的城市街巷中爆发。对于进攻方而言,据守在城镇中的守军绝非轻易便可撷取的甜美糖果,然而防守方同样也会因巷战而感到头痛不已。

当时的第三帝国早已被逼入绝境,就连最基本的作战物资也开始出现了短缺。

摄于1945年3月,柏林,肩扛“铁拳”的国民突击队成员。

由于缺乏武器,类似于三名国民突击队成员(笔者注:国民突击队(Volkssturm)是二战德国在战争临近结束的最后几个月里组建的民兵组织,用于迎战攻入德国本土的盟军军队)共用一把意大利步枪与一个弹匣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至于那些奇迹般地被留存至本土防御战中的火炮,要么缺乏弹药,要么因伊尔-2的打击而迅速被摧毁。

“铁拳”反坦克火箭筒的储备仍旧十分充裕。然而,随着苏军的高歌猛进,大量的“铁拳”成为了苏军的战利品,并被苏军投入到实战的使用中。

【译者注:苏军将“铁拳(Panzerfaust)”与“战车噩梦(Panzerschreck)”统称为“铁拳(фаустпатрона/Faustpatrone)”,“铁拳”与“战车噩梦”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次性的消耗品,后者可重复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于1945年,布雷斯劳地区,严阵以待的苏军炮兵。1945年2月,苏军已完全将布雷斯劳这个位于奥德河上的大都市包围,左下角的文字含义是“投降,布雷斯劳”。

即便是最坚固的石制建筑,也会在203mm“斯大林之锤”重型火炮的直击下化为一堆碎石瓦砾。即便是潜藏在最深处的地下室,280mm BR-5榴弹炮与160mm M1943迫击炮也足矣将其砸穿。ISU自行火炮轻易便能摧毁横亘在街道上的巨大路障。一些脑洞大开的苏联士兵设法把“喀秋莎”自行火炮开进建筑物,从一侧的窗口直接向街道的另一侧窗口开火,类似的绝活并不会到此为止,有的士兵甚至用300mm BM-31-12 “安德烈(андрюши)”火箭炮直接将街对面房子的整面墙给轰垮。

火焰喷射器与KS燃烧液(бутылки КС)灌装的燃烧瓶在巷战中被证明是有效的。从正面进攻的话,便携式火焰喷射器或FOG(ФОГ)单发大型火焰喷射器都可以将建筑物引燃。工兵也可以选择不讲武德的偷袭,借助夜幕的掩护或是地下通道渗透到德军后方,使用KS燃烧瓶与手榴弹来掀起一场“火焰风暴”,以此来提醒德军现实的生活与蜜糖般的甜美毫不沾边。

手持不同武器的苏联突击工兵。

有时候,苏军士兵会将被缴获的“铁拳”作为“礼物”,“友善地回馈”给德军。将战斗部拆解,用一瓶KS燃烧液替换掉炸药,扣下扳机,一声巨响之后,被魔改过的“铁拳”弹头飞入街区深处,据守其中的德军将要面对不是短暂且瞬时的爆炸,而是会逐渐蔓延开来的火势。

西方盟军肯定会给这种纵火(从各种意义而言都是如此)战术取一些花里胡哨的名字,例如“三明治”或者“土耳其烤肉”之类的。在苏军下发的作战指示中,这种战术并没有被称为“沙瓦玛”,毕竟这只是战争经验总结里的诸多要点之一。

二、负负得正

即便时间已推进至1945年,当时的德军仍旧是一个富有经验且不可小觑的危险对手。战争后期,大量的德军老兵在本土的防御战中被俘或是阵亡,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将行之有效的经验传授给其他人,这使得德军难以搜集一线部队的作战经验加以总结并进行推广。然而,我们今天将要讨论的驻守在西里西亚的首府布雷斯劳(Бреслау/Breslau,现波兰的弗罗茨瓦夫(Вроцлава/Wroclaw))的德军守军是一个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布雷斯劳街景,坍塌的墙垣与相对完整的建筑相视而立。被希特勒任命为西里西亚总指挥的卡尔·汉克(Karl Hanke)在布雷斯劳投降之前便乘坐飞机逃离了这座城市。据统计,在布雷斯劳的20万居民中,至少有2万人在战斗中丧生,约有8,500名德国士兵和7,000名苏联士兵在战斗中阵亡。

布雷斯劳的德军守军采取了全新的城防策略,其基本的战术思路是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负负得正”。举个例子,反正进攻方肯定要把建筑物给烧毁,那么作为防守方,就要在进攻方出手之前抢先一步直接把建筑物给烧了。

由此,当布雷斯劳城中各处开始修筑起防御工事时,处于前线的那些外围建筑物早已被德军提前烧毁了。

透过仍旧缭绕着烟雾的空洞窗柩,无人的空屋冷漠地注视着轻易便占领了整个街区的苏军。

【译者注:原文дома‑призраки直译为“闹鬼的屋子”,即“鬼屋”。】

德军对中段的房屋进行了更为狡猾的处理,在保证地下室完好无损的前提下,他们烧毁了房屋的一部分,并预留了通往后院以及后方的通道,德军的工兵可以使用这些通道进入房屋,布设炸弹进行爆破 —— 墙壁被炸塌,砖石与混凝土碎片将地下室掩藏。接下来只需要对这些颓垣碎瓦进行清理,就能创造出虚实不定却又极其致命的射击口。

潜藏在废墟射击口中的“铁拳”

最内侧的建筑内所摆放着的家具与易燃的材料都清理干净,在上层的楼层中设立观察哨与机枪阵地。

在笔者看来,这些脏活大抵只有那些对平民的生活漠不关心的冷酷无情之人才能想得出来。

在防御战打响之前,建筑内的一切都被引燃,橱柜、桌子、作为装饰的画作、仍旧带着书签的书籍、家庭照片、架子上的陶制牧羊人……所有的一切全都付之一炬。

一些处于最外围的、已被烧毁的空屋的地下室中被德军布设了爆炸装置——由于缺乏炸药,用于充当爆炸物的通常是几个乙炔罐。从外观来看的话,这样恶毒的陷阱通常被成堆的煤炭或碎石等垃圾物品隐藏起来。

燃烧着的布雷斯劳。据战后统计,原先布雷斯劳所拥有的30,000栋建筑中,有21,600栋因战争被破坏。

在苏军强击群开始进攻时,“斯大林之锤”与“安德烈”的猛烈炮火落在无人的外围空屋上,强击群士兵们冒着因潜藏在瓦砾下的爆炸物的突然起爆而被废墟掩埋的危险突入建筑群之中。

乙炔气瓶是油气弹的前身,仅靠乙炔气瓶便足矣在短短几秒钟的时间内炸垮高达六层楼的建筑。

当然,并非所有的空屋都被设下这样的陷阱:一些最为外围的空屋仍需士兵留守于其中,没有几个正常人愿意坐在火药桶上。因此苏军的策略是使用火箭炮或是重型火炮来轰击空屋,在炮弹的冲击力下,被烧毁的墙壁很容易就会倒塌,这样就能尽可能多地让建筑的内部暴露出来。

行进在布雷斯劳城街道中的苏军士兵。

从后侧突入空屋同样会凶多吉少。德军会利用坍塌建筑的地下室构筑出临时碉堡,与苏军在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后院交火。

如此狭小的交战区域限制了火力的发挥,位于外侧的那些被烧毁的房屋又挡住了视野,在正式接战前,苏军很难掌握驻守在空屋中的德军实力。

然而,留守在临时碉堡中以逸待劳的德军,却能够对闯入建筑内的苏军强击群的行动了如指掌。

德军的预备队体系也让这种防御体系更加完善。一旦收到讯号,处于待命状态的训练有素的单位会立即使用卡车移动至受到攻击的区域并迅速投入到防御作战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伪装良好的德军狙击手。

与此同时,德军也开始着力于使用更有效的伪装手段,如伪装布,头盔上的伪装网等等来提高阵地的隐蔽性。

总而言之,上述这些德军所采取的措施都确保了布雷斯劳防线的稳固。直到1945年5月6日,也就是柏林投降后的第四天,仍坚守于布雷斯劳德军才正式向苏军投降。

三、总结
对布雷斯劳德军守军司令官尼霍夫(Niehoff)将军的审讯记录,展示了新式巷战防御原则。

【译者注:Исаев的原文并没有详解这份审讯记录的含义,但这份示意图对于理解上文提到的德军巷战策略十分重要,因此我简单解释一下:Дот в погребе即“地下室中的临时碉堡”,Двор所示的区域是“后院”,Наблюдательный пункт则是“观察哨”。

最外侧的红色斜线区域是被焚毁,仅剩下框架的外围空屋废墟。中段的蓝色交叉线区域中潜藏着德军士兵,上层房屋被焚毁,下层地下室被破坏,德军使用断瓦残垣构筑了临时碉堡。最内侧的蓝色斜线区域的房屋是完好的,其上层的楼层中布置了观察哨。】

所幸的是,这些新式的巷战战术还未来得及被德军推广,毕竟德军的确有能力让被焚毁的空屋与地下碉堡构成的重重防线遍布整个柏林,将其变为一座血肉磨坊。

在文章的最后,笔者认为有必要稍微提醒一下各位读者,柏林市区的争夺战于1945年4月20日左右打响,在保卫第三帝国的首都时,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德军采用的实际上都只是缺席了烈焰与焦土的旧式巷战策略。

1945年5月6日,布雷斯劳(Breslau)的德军正式向苏军投降,诸如钢盔,防毒面具罐及弹药箱等德军装备被随意地丢弃在布雷斯劳的大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