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纪念抗日战争?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承平日久,民不知兵,已经有不少人忘记了民族伤痛。网络上不乏日吹的歪理邪说,甚至于连日本马桶都要大肆吹捧。老前辈当年拼死抗日,换来今天精日分子的无端抹黑祖国?这本身就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适逢抗日战争胜利76周年,笔者突然想起了129师出关第一仗:夜袭阳明堡。1937年10月19起,时年22岁的陈锡联率769团夜袭日军阳明堡机场,以30多人的牺牲,消灭100多名敌人,炸毁24架敌机。此战,769团3营战士与日军机场守备部队展开了殊死肉搏。

八路军武器装备太差,甚至要用脚去踢日本侵略者。大家可以通过夜袭阳明堡烈士遗照,就能看出来当时的战斗惨烈程度

看惯了抗日神剧的观众朋友们,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为啥不拼刺刀?持有这一想法的人,可能被《亮剑》中的李云龙独立团给误导了。歪把子、九二式、掷弹筒、迫击炮……各种日式装备令人眼花缭乱。

《亮剑》还算严谨的抗日战争剧,至于后来的抗战剧,基本上都可以归类于神剧范畴。

神剧中,八路军总是拿着轻机枪压制敌火力,人手一把配备军刺的三八大盖,看起来确实是过瘾,可仔细去品这是对历史的亵渎。

八年抗战中,八路军的装备很差,特别是抗日战争初期。以1937年10月的129师武器装备数据为例,突出表现就是武器装备低劣,具体情况如下:

全师9367人;迫击炮6门;轻机枪93挺;重机枪29挺、花机关和手提枪75支;马步枪4136支;驳壳枪/手枪632支;刺刀55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步枪弹43012发、自来德2872发、手枪弹6051发、重机枪弹23222发、轻机枪弹27361发、冲锋枪弹310发,合计弹药为102828发。另有,67枚迫击炮弹、203枚手榴弹

大家注意看,129师可是近万人的主力师,刺刀却只有55把。刺刀在抗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这是八路军对日军短暂薄弱火力压制后的近战利器。

大家不要被抗日神剧蒙蔽双眼,侵华日军自幼深受武士道军国主义荼毒,历来重视近战拼刺刀技术,并且都是实战经验丰富的老兵。

除了缺乏制式刺刀,129师极度缺乏弹药,全师仅有67枚迫击炮弹、203枚手榴弹。八路军三大主力师都是经历过土地革命洗礼的老红军,实战经验自然是没得说。但是,八路军的英勇无法抵消武器装备劣势,与日军作战需要付出相当大的牺牲。

到了抗战最艰难的1941年,八路军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没子弹。1941年3月,朱老总在给彭老总的电文中就说得很明白:翻造子弹,因弹壳缺乏及工人很少(现有22人),每月只能翻造步枪弹6万粒。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面对的已经是高强度的热兵器战争,弹药的消耗量是非常惊人的,每个月6万粒步枪弹的生产能力,根本难以应对没完没了的日军围剿。

令人痛心的是,就这么点子弹还要省着点用。所以,八路军在战场上都会特别重视子弹壳的搜集工作。然而,敌人不会给八路军以喘息的机会,“扫荡”的时候都不会带太多的弹药,就是为了不让八路军捡子弹壳造子弹。

尽管如此,八路军还是想方设法搜集子弹壳:因为没有子弹壳,就没法领子弹。就是八路军115师在山东,到了1943年依旧无法改善重武器匮乏的窘境。

当时基层部队想要用一下92式步兵炮,仅仅3发炮弹都需要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亲自特批。由此可见,八路军当时有多艰难。

看完了这些,你就明白了《游击队之歌》中“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背后的豪迈与心酸。八路军、新四军及我党领导的其他抗日武装,在抗日战争中打得非常不容易,能够拖住半数以上侵华日军,已经是了不起的军事奇迹。

我们不可忽略的一个事实:抗日战争后期,日军战斗力依然不可小觑。以1944年4月至12月的豫湘桂战役为例,日军投入41万兵力,蒋介石以140万国军迎敌。结果呢?国军损失50-60余万人,丢掉了2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当时的国军装备不能说差,最起码经过美、英、苏等盟国军援,武器装备要好于抗日战争初期。然而,国军还是一败涂地,中日之间综合国力悬殊可见一斑。承认敌人的强大,才能明白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艰难。

再苦再难也要坚持下去,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日寇凭什么要枪战?这是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没有老前辈们的拼死抵抗,哪有今天的键盘侠谈天论地?人不能没有良心,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回归到文章开头的精日分子,为什么要不遗余力的抹黑自己的祖国?一言以蔽之,侵略已经不再是直接上飞机和大炮,更多的是以文化侵略的形式出现。

说到文化侵略,就绕不开日本的“娘炮(NCB)”文化,害了一代中国青少年。他们本就是大老爷们,却热衷于涂粉打扮,搞得比女人还女人。最要命的是,“娘炮”文化下充斥着对历史的无知,严重缺乏先辈的阳刚之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举一个例子,四川成都夏令营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喊口号的视频火了。视频中,男孩儿接连喊了几声口号,都是有气无力的样子,令教官忍不住摇头叹息。少年娘则国娘,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抗日老前辈,他们拼刺刀的年纪也是十五六岁,没有点阳刚之气,怎么能在枪林弹雨中生存下去?以原兰州军区副司令员董占林中将为例,第一次跟日本兵拼刺刀的时候还不满15岁,那是1938年9月。一个不满15岁的孩子遇到穷凶极恶的日本兵怕不怕?不怕那是不可能的。

短兵相接,谁要是怂了谁就会倒下。董占林中将回忆道:日本鬼子都受过严格的训练,拼刺刀很有章法。但是,我从他们的眼神看出,他们心里很虚,两眼流露出绝望的光来……我的左食指被敌人的刺刀砍伤,鲜血直流,我忍着剧烈的疼痛,咬着牙,近几个回合,终于在战友的策应下把刺刀捅进了一个鬼子的胸膛。

两相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孩子们与老前辈们相比差得太远:阳刚之气正在逐步退却,经受不了挫折。当我们回过头来,再去看看以往各类综艺节目上的美男子,怎么看都像是一个文化陷阱?

令人警醒的是,“娘炮”文化的背后,多多少少总有一点公知的影子。九零后早些年看《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杂志的时候,总会看到各路公知把外国夸得像一朵花,怪声怪气地指责自己的祖国。特别是德国在青岛造的下水道,多少年了还能继续用,以此来说明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当然了,公知除了夸德国,还要想方设法地夸日本……还是那种不知脸红的夸。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公知们依靠自身积攒的多年影响力,在网络上大发各种奇谈怪论,真假难辨极具欺骗性,令人防不胜防。诸如“矮大紧”之流,不遗余力的攻击我们的民族英雄,说什么郑成功是倭寇,卫青霍去病是在“侵略”匈奴、抹黑董存瑞、质疑邱少云……目的只有一个,打击我们对英雄的崇拜之情,侵蚀我们的文化自信。

“娘炮”文化与公知同流合污,已经成了文化战线上最大的地雷。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威力不亚于一颗原子弹,这绝非危言耸听。

行文至此,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6周年为契机,我们更应该唤醒中国青年一代的阳刚之气。当下最应该做的就是反对“娘炮”畸形审美,旗帜鲜明地“声讨”公知。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反文化侵略战争。假如有一天战争来临,还能指望着一群“娘-炮”保家卫国吗?很显然是不可能的。

真正的中华男儿是什么模样?毛主席早已告诉了我们答案。1917年,毛主席在《新青年》上刊文《体育之研究》,明确提出了:“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

后来,毛主席的这句话被后世引申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毛主席虽然在探讨体育领域的诸多问题,可也为我们铲除文化地雷提供了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