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这是百篇【亲子教养日记】的第二十三篇,我会秉承【少说道理,多讲故事】的原则,从日常教养的具体场景入手,聊聊青春期的孩子教养中,身为父母的教养盲点。今天聊的主题是《厌学的孩子不愿复学,家长如何反思,才是直面问题》

又到了开学时期,有些家长因为孩子厌学在家有一段时间了,在这个开学节点上,全家总动员想办法”督促“孩子复学,家庭的氛围又开始紧张了。

从很多厌学孩子的家长的角度来看,孩子的不上学宅在家中玩游戏,就像一把刀在家长心中划开了一个口子,他们用力在如何缝合这个伤口,而孩子内心的感受却被忽略了。

我经常说,家庭是最好的修行道场,特别是亲子、手足及夫妻关系。有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病了,是家庭病了。

孩子最勇敢,承担了家庭中“病人”的这个角色,让家庭中所有的矛盾焦点转移到了孩子的“心病”上,孩子厌学不愿复学,同样承担了这个角色。

我们从小被教导,一个人的美是由内而外的,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但是许多人误以为心灵是虚无缥缈、难以捉摸的东西。

其实,这样的认知是愚昧的。心灵是一面立体的镜子,我们向外看出去的每个人身上问题,其实都映照出我们内在心灵的自己。

我拿一个实际例子来说明,某位妈妈还在为孩子复学问题焦虑不安,她的儿子虽然答应复学,但是孩子第一天上网课就缺席了,当天作业也没交,因为昨晚通宵玩游戏没睡觉。

学校老师发现孩子缺课后,立即打电话给妈妈,告知如果孩子上网课还是这样,那么正式开学就不用去了。妈妈感到压力非常大,为了孩子的顺利复学,她可是托熟人找了关系。

妈妈认为孩子还小,如果一直不上学,未来怎么会有幸福生活?妈妈想咨询如何与儿子好好沟通,让他能够端正学习态度,按照学校规矩好好上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告诉妈妈,她的想法中包含了某个期待——希望孩子端正学习态度、能够顺利复学,所以才产生了如何与孩子沟通的问题。

虽然,我作为亲子沟通教练,应对这类需求很轻松。但是,这位妈妈提的问题,并不是真正的问题,而是她内在情绪的表象。

为什么我会如此认为呢?因为许多家长提出的问题都是源于他们的”起心动念“,如果我们对“起心动念”没有觉知,就会像傀儡一般被它操控着,却自认为是通过认真思考得来的。

真正的问题,是自己的人生遇到了什么困难与障碍,导致总达不到自己期待的目标。所以,我经常会引导家长去反思、去判断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我问这位妈妈,孩子现在是否愿意好好地听她说话?她回答起来有些不确定,支吾了半天,回应了三个字:还好吧。

接着,妈妈痛苦地叙述了,自从孩子厌学在家后,近半年来她的不容易,妈妈自认为已经改了很多,不再自责、不再说教,生活上都是尽心尽力地照顾孩子。

可是,她的心里纠结着大量的“为什么”?比如,为什么她已经改变了,孩子却没有改变?为什么原本脾气暴躁的孩子爸爸也开始闭嘴了,孩子却不懂得感恩父母?

我认为孩子应该知道父母的付出,应该知道妈妈倾尽所有,为了孩子能够复学,她很用力地在缝合家庭的伤口。

但是,问题不是在于妈妈能给孩子什么样的爱?不在于爱够不够,而是在于孩子对她有感受吗?

检验的方式在于,孩子平常的言谈举止中,能感受到妈妈的爱吗?母子的言语当中最多的是什么呢?

当孩子厌学在家后,孩子孤单难受的时候,孩子挫折失败的时候,孩子烦躁不安的时候,妈妈又是如何对待孩子的?

其实,这位妈妈的情况我比较熟悉,孩子厌学后这半年来,母子之间的冲突,只不过由明转暗,冲突的点依旧是妈妈不能接受的早恋、抽烟、玩游戏、交往坏朋友。

妈妈每次问我,都是围绕着这几个点,询问如何沟通才能帮助孩子。我每次都引导她去直面问题,但她每次都逃避,她真是一个悲伤、痛苦的灵魂。

妈妈看似闭嘴了,不再用言语伤害孩子、妨碍孩子,可她的内心始终是焦虑不安的,她如此担心孩子没有未来,难道孩子会不知道吗?

她无法解决自己内心的害怕、担忧,却总要用”为孩子好“作为借口,孩子整天要面对情绪压抑的父母,试想,他能相信父母吗?

妈妈自认为能够接受内心的恐惧情绪,可当孩子某个行为导致她产生焦虑、担忧时,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我该怎么帮助孩子改变”的想法?

这样的想法看起来没有什么毛病,但孩子越来越不想跟她说话,到底问题是出在哪里?为何她想给儿子支持却做不到?

人如果能够真的接受内心的恐惧情绪,等内心寂静下来,就会马上发现真相——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真相就是这位妈妈的“起心动念”——不相信儿子会主动向上求好,担心自己不管孩子后,她会成为失败不负责的妈妈,她会在家人、朋友、同事面前丢脸。

当孩子不愿意读书了,我不会思考孩子为什么厌学,更加不去考虑该如何做、如何说帮助孩子,而是先从这个不快乐的孩子身上,看到父母未尽的责任是什么?

其次,父母从孩子的厌学这个事情上,是否能够直面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父母是否能从这个“不争气”的孩子身上,看到内心当中的另外一个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问这位妈妈跟原生家庭母亲的关系如何,她说自己很孝顺。但是孝顺不是关系,孝顺有各种方式都可以被诠释为孝顺。

她自认为是个孝顺母亲的女儿,却不愿意跟母亲相处,母亲时常让她感到厌恶、无奈,因为母亲经常会觉得她不够好,经常会唠叨她以前读书不用功。

这些与妈妈现在的脾气、态度、行为有关吗?我问她,希望亲子关系跟小时候她跟母亲一样吗?她突然安静沉默下来,我想此时勾起她内心的痛苦了。

记得有位值得尊敬的长辈,曾经跟我说了这么一句话:让我们坚强的,都是生命的大事,让我们脆弱的,都是生活的小事。

孩子厌学后是否能复学?我归类为生活的小事,因为我始终认为念书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觉得生活有意义,就会为了自己去认真念书,反之亦然。但是有很多人视这为大事。

比如,我刚才提到的这位妈妈,她的看法就是:在中国的现状下,孩子上学年龄不上学,那怎么办?我不去帮助孩子,他能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任,学习生活能够做到自律吗?

此刻,她呈现出来的真实身份是一个不信任孩子的妈妈,不仅不信任孩子,还活在对未来的恐惧中。

这里还透露出她的另一个潜意识信念:儿子没有能力处理好复学问题,会产生负面情绪,会让她更加痛苦,这就是活在过去的经验当中。

于是,我邀请她先懂得爱自己,一个不爱自己的妈妈,很难让儿子真心感到爱,也很难让自己得到爱,并且想想母亲与她的关系,她要与儿子有什么样关系呢?

她每天思考的都是,怎么说、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但是,她从来没有觉知自己的起心动念,也没有去直面结果是否能拿到?

她生气、悲伤又无奈地说:“难道我就这样不管孩子吗?难道要我对孩子的未来都没有期待吗?”

对孩子有期待本身并无问题,有问题的是合不合理,但是往往家长都以为很合理。

我认为首先有问题的是如何表达?以什么样的起心动念去表达?将“不信任”加“恐惧”投射给孩子,显然并非好的途径。

抱着这样的“起心动念”,自然无法传递给孩子信心、力量、支持,反而是牵制。孩子会因为父母的过度焦虑觉得有罪恶感,更加不想努力了。

再回到这位妈妈的期待,另一个有问题的是,她如何面对失落?当孩子尝试了依旧不能复学,妈妈如何面对期待落空?这跟妈妈过去未满足的期待有关吗?

但是,这位妈妈好像听不懂,却认真地把这些话先记录下来,说回去再好好想想。随后她又问我,我是怎么看待她这样的行为的?家长如何反思,才是直面问题?

我告诉她,她可以跟孩子表达自己的期待,这是作为母亲角色该尽的职责,但是孩子不接受或者不按照她的期待去做,她便忧心忡忡、始终情绪卡在这里,这不是控制,是什么?

我经常说,智慧的父母懂得在适当的时机,放飞孩子去不断试错,这是当下很多家长觉得难以接受的,心中才会有恐惧侵扰,才会不由自主地控制身边的人。

如果我们消灭不了恐惧,我们要试着和它共同生存。我们要学会从心灵入手,不断向内探索,真心实意地反思,真正的问题才会浮出水面,正确的答案往往就藏在真正的问题中。

那么,怎样的反思才是直面问题呢?你不妨这么试试:

我对孩子的期待是什么?这个期待真的合理吗?
如果这个期待落空,我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
我会害怕这个后果吗?如果害怕,这又说明自己的什么不足?
我害怕的是别人的指责?或者不够好自我责备?或者搞砸了很丢脸?
我是否能够承受拿不到结果带来的害怕?我以前是否用逃避或者怪罪别人来应对?
如果我以前是这样应对的,那这是你面对害怕的应对方式有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
深呼吸5-8次,再想想以上的问题,然后告诉自己,我能控制的只有自己,我只能做好自己。

最后,愿你能以孩子为镜子,看到心灵深处的自己,愿意直面自己的问题,无需用控制别人来获得片刻的内心“伪平安”。

【作者】壹心大哥,叛逆期亲子沟通教练,父母心灵成长顾问,1对1指导叛逆厌学的孩子父母,在智慧教养与自我成长方面,厘清问题真相,掌握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