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妈妈,我不想起床”

“妈妈,我不想吃饭”

“妈妈,我不想喝水”

上幼儿园的第三天,一大早,无论让女儿做什么,女儿全程都在说“不”,就连最爱的《小猪佩奇》,也说“不想看”,一副懒洋洋的模样。

老公问宝贝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她指着身上很多地方说“爸爸,疼”。

难道女儿在幼儿园受欺负了?

我俩手忙脚乱地蹲下来仔细检查女儿身上有没有伤口,越想越害怕,越想越自责,昨晚上竟然没有发现。

我给幼儿园老师打电话,手都是颤抖的,老公催促我别电话了,去医院要紧,抱着女儿就往楼下跑。

后来,去医院做了全身检查,医生说没事儿,我哭着求医生检查仔细一点,孩子不可能随随便便说自己这疼那疼的。

我抱起女儿边哭边对她说“宝贝,别怕,告诉医生爷爷,到底哪里疼”。

大概是女儿被我吓到了吧,大哭起来:“妈妈,对不起,是强哥哥让我这么说的”。

后来才知道,我们小区好几个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同时“生病”了,是比他们早几天入园的强强告诉他们“假装生病,假装不吃饭,假装不穿衣服……就可以不用上幼儿园了”。

我真是又急又气。

只是那句“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我想妈妈陪”,又听得人潸然泪下,对她满满的心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每年入园季,幼儿园门口都是“哇”声一片,天天上演琼瑶剧,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总是听得人心疼不已。

据说,为了不上幼儿园,孩子们天天花样百出,简直“戏精”附体啊。

“妈妈,今天会下雨,不去幼儿园了吧”

“妈妈,太阳公公今天休息,幼儿园没有太阳,我怕黑”

“妈妈,我有点咳嗽,老师说生病了就不能去幼儿园了”

一个个“戏精”的背后,又总是听来让人不舍,他们正面临着人生中第一次巨大的挑战:分离焦虑。

那个自小依偎在妈妈身边咿呀学语、慢慢长大的孩子,突然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没有妈妈的陪护,自然后害怕、焦虑,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理学家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中写道:

婴儿哭泣,等于把焦虑扔给了父母,渴望成熟的父母能够帮助他处理焦虑。好父母就像神奇的容器,可以把引起婴儿焦虑的能量承接过来,转化成“无毒”的能量,再还给婴儿。婴儿在父母的容器功能里浸润长大,并逐渐学习自己处理焦虑的能力。

相反,如果父母不会处理焦虑,或者说比孩子还焦虑,那只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情绪。

儿童教育学家尹建莉老师曾经提到一个小故事。

一位妈妈在为孩子做入园准备的过程中,一直充满了焦虑,担心女儿离开妈妈后会撕心裂肺地大哭,哭坏了怎么办,担心女儿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吃的不好怎么办,跟小朋友相处不好怎么办,受到老师的虐待怎么办……

这位妈妈总是毫不避讳地一次次提起自己的担心,在妈妈的影响下,女儿表现出同样的焦虑,总是哭喊着“幼儿园没有好吃的”“幼儿园的老师会打人”“幼儿园的小朋友会打人”……到后来竟然一听到“幼儿园”三个字就哇哇大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一个分离焦虑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分离焦虑的家长。

每一次分离,是宝贝的一次成长机会,也是父母的一次成长机会。

面对分离,爸爸妈妈表现得轻松一点,才能帮助孩子尽快从入园焦虑的焦灼状态中走出来。

03.

知乎有个问题:父母与孩子如何度过刚入幼儿园期间的分离焦虑。

网友文竹说,面对那个哇哇大哭的孩子,父母最好的回应方式是“不带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

面对那个分离焦虑的孩子,父母要做的是,用爱一点点去破解密码,慢慢帮他化解焦虑。

(1)给孩子内化于心的安全感。

绘本《魔法亲亲》中,小浣熊奇奇不想去上学,妈妈在奇奇的手掌心亲了一下,告诉他:“从现在开始,当你觉得孤单和需要家的关爱时,只要把手贴在脸颊上,心里想着妈妈爱你,妈妈爱你,这个亲亲就会跳到你的脸上,让你觉得温暖又舒服”。

拥有“魔法亲亲”的奇奇在学校里过得很快乐,他知道,不管在哪里,妈妈的爱都会跟着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个印在掌心的亲吻,是一个爱的印记,传递着妈妈对奇奇满满的爱,让他内心充盈着足够的安全感,去抚平心中离开妈妈的焦虑和惊慌。

(2)做好孩子的心理建设。

孩子的焦虑更多的是因为突然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内心充满了紧张和害怕。

在孩子入园前,可以有意无意地带他去要入读的幼儿园转转,不断地跟孩子说:

“哇,这个学校真漂亮”

“哇,这个学校好多玩具啊”

“这里这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挖沙子,一起滑滑梯”

从而在孩子的内心唤起对这个幼儿园的向往,为他将来入读做好心理建设。

(3)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接纳,还需要父母伸出援手,帮他建立起面对分离的能力,可以适应短暂的分离,可以在跟父母分开后照顾好自己。

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可以跟别的小朋友进行交流……

倘若孩子在这些方面能力不足的话,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会更紧张。

这些能力,是他们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的利器。而我们,则肩负着让孩子学会并具备这种能力的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为孩子搭建适应集体生活的桥梁。

主持人王芳在《最好的方法给孩子》一书中曾经提到女儿上学的一个小故事。

她担心女儿上学后,班级里没有熟人,会不适应,于是特意在孩子开学前,通过家长微信群里家长和孩子的情况介绍,为女儿寻找一个比较合适的玩伴:住得比较近,性格好,跟女儿一样个子不高。

在开学前,两个孩子和大人一起吃大餐,一起去野生动物园玩……很快成为了好朋友,因为有个伴儿,开学以后,两个孩子都很快适应了学校生活。

在孩子入园前,可以带他去即将就读的幼儿园玩耍,若有机会,可以让孩子先跟一个或几个同学一起玩耍,在入学前成为很好的玩伴、朋友……如此,他会更自如地应对陌生的环境和生活。

04.

周末,小外甥来家里玩,听说女儿要去幼儿园了,一直跟女儿唠叨“妹妹,幼儿园可好玩了”“妹妹,幼儿园有奥特曼”。

想起小外甥刚刚去幼儿园时,天天在门口抱着妈妈的大腿怎么也不去的情景,不禁感叹:相信孩子,他们会适应新的生活,也终会长大。

如今,他会说出一堆的理由来告诉你幼儿园多么好:

“幼儿园老师唱歌好听啊”

“在幼儿园可以得好多小红花”

亲爱的宝贝,爸爸妈妈总是盼你长大,又怕你长大,可再温暖的的巢穴也抵不过外面广阔的天地和绚烂的世界。

这一路,我们一起加油!

——END——

作者:杜小艾,文学硕士,绘本阅读指导师,多平台签约作者,聊育儿育己感悟,也写婚姻情感故事。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