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早早就送儿子到他爷爷家,途中经过一个小学跟两个幼儿园,发现从小学门口出来的家长都是笑盈盈的,如沐春风。

然而从幼儿园出来的家长却是另一番景象。孩子满脸泪水、哭声震天,拉着妈妈的手,就是不让走,妈妈的脸就像苦瓜一样,既心酸又无奈。后面保安出手帮忙强行拉孩子进幼儿园,这事才告一段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来的途中,美妈还看到一些家长站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远远地看着孩子。这一幕看在眼里,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养孩子可真是操不完的心呐。”

记得一位幼儿园的老园长说,“大多数初次入园的小朋友,面对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都会感到害怕而哭闹不止。不过也有少数小朋友入园后不哭不闹的,很快就适应了新环境并交到了新朋友。”

老园长还表示,初次入园不哭不闹的孩子,多半来自这3种家庭:

01从小与孩子建立安全依恋的家庭

对于初次入园的小朋友来说,幼儿园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而且里面的人他都不认识,他最亲近的人不在身边,需要独自面对困难,难免感到不安。

但如果父母从小与孩子建立安全依恋,及时关注与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为他创造一个稳定、有序而有爱的世界,那孩子势必会逐渐成为一个积极乐观、喜欢挑战而具有合作能力的孩子。这样一来,让孩子开启集体生活、融入新的圈子会容易很多。

0-3岁是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关键期,尤其是2岁之前,父母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力量”。在婴儿期宝宝哭闹、吃奶的时候,抱着他深深地看着他的眼睛,用温柔的话语笑着逗他,让宝宝感受到你的情绪与爱意。

2岁左右,孩子迎来了“可怕的两岁”,如果孩子期望的事没有得到满足,他会愤怒,甚至以打滚撒泼的方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在养育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多些观察与了解孩子的情绪,及时满足他的情感需求,让他获得更多的安全感,促进自尊心的正向发展,入园后自然能更好地适应群体生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常带孩子出去玩的家庭

老园长表示,“那些常常呆在家里的孩子,往往很抗拒上幼儿园。而那些经常带孩子出去玩的家庭,孩子会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

因为很少出去玩的孩子,从小生活圈子小,只围着家里的几个大人转,很少跟外面的人接触,缺少自己的玩伴,生活过于孤僻,到了幼儿园不知道怎么跟其他小朋友相处,又担心自己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觉察到自己不如别人,孩子会自卑甚至会讨厌自己,因此而拒绝上学。

随着动作能力后与语言能力的发展,孩子1岁会表现出想结交小玩伴的强烈愿望,他们渴望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探索这个世界。所以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有意识地扩大活动范围,营造一个有利于结交玩伴的环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孩子带到广场、公园等小朋友多的地方,他还是更愿意独处,自己玩自己的,我们不要刻意要求他去结交朋友,而是顺应他的个性来发展。

在幼儿园,孩子们一开始关系就很好的情况并不多,刚入园的小朋友都在为了适应幼儿园生活而拼尽全力,而且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老师这个角色(原来老师也能像爸爸妈妈那样,是个可以依靠的对象),才能安心过这种集体生活,下一个阶段才有余力去结交朋友。

所以很多小朋友都是在第一个学期甚至第二个学期结束的时候,才会跟家里人提起玩伴的名字或者主动提幼儿园发生的事。所以,家长不要给孩子压力,别一放学就问他有没有交到新朋友。

03从小锻炼孩子自理能力的家庭

上了幼儿园就不能在家那么随意了,需要按照老师规定的时间以及学校的规则来行事,需要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才能游刃有余地融入集体生活。那些不哭不闹的孩子,多半自理能力都不差,父母为了培养他的自我认可感,早早就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力的事了。

孩子的自我意识从婴儿期就开始一点点地萌芽了,1岁左右就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接触或移动物体,2岁左右这种意识会更加明确,开始有“想自己完成事情”的愿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家长应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个本能加以引导,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自主吃饭(用手抓着吃也是自主吃饭)、穿衣穿鞋、收拾自己的玩具、出门背自己的小包等等,这样不但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长远来看对孩子性格的养成,对情商的培养以及对自我肯定感(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存在)的提高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这些都是融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