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期,原有的''府兵制''瓦解,取而代之的则是''募兵制'',这种制度的诞生,使得军队听命于地方长官,而中央丧失了军权,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藩镇势力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中原政权依次更替,称之为''五代'',而十国则是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中,势力较大的十个。五代十国战乱频繁,但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战乱久了,终会有人站出来,一统天下,而这个人赵匡胤。赵匡胤的一生很是传奇,他究竟是怎么死的,到现在也还不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匡胤,是宋代的开国之君,史称''宋太祖''。赵匡胤字元朗,号九重,是涿郡人士。后汉时期,赵匡胤还在枢密使郭威的麾下做将领,多次立下战功。后周世宗柴荣即位时,赵匡胤曾带兵讨伐南唐,得到了重用。在柴荣病重之时,赵匡胤更是掌管了殿前的禁军,将兵权牢牢的握在了手中。大权在握的赵匡胤不甘心制作一个将领,辅佐朝廷了,于是他一手策划了黄袍加身的戏码,于陈桥驿发动兵变,自立为王。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建立了宋朝。

赵匡胤称帝之后,起兵灭后蜀,定江南,俘李煜,灭南唐,平定天下,但在功成名就之后,赵匡胤却离奇死亡了,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留宿在皇宫之中,夜半,有侍从远远的看到看到烛光下有人影晃动,听到有斧声响起。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五十岁。

《读史方舆纪要》有言:''初,赵匡胤为周宿卫将,从世宗征,数有战功,威望甚著。显德六年,幼主宗训即位,匡胤以殿前都检领归德节度使归德镇宋州。匡胤既代周,遂以宋为国号。''

赵匡胤到死看似是偶然,但确是符合历史必然性的,下面就让我来详细的分析一下。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看似是赵匡胤被属下拥戴,无奈之下接受王位。但实际上,兵变一事早就在赵匡胤的计划之中。赵匡胤率大军离开都城抵御敌军,在陈桥驿留宿过夜,当天夜里,赵匡胤便派人去散布''皇帝尚且年幼,无法执政,当朝掌权者并不会知道他们南征北战的功绩,只有当将领赵匡胤做皇帝,征讨过后大家才能论功行赏。''的言论,成功的煽动了士兵的情绪。

第二天,赵光义见众多士兵都已经被说动,时机成熟,便示意手下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到了假装酒醉的赵匡胤身上,山呼万岁。众士兵跟着附和呼喊万岁,赵匡胤这才装作刚刚酒醒,一副惊讶的样子,再三推脱后才勉强才接受了皇位。接受皇位之后 赵匡胤随及携带着兵变的士兵回到都城,控制了年幼的皇帝。陶谷还假模假样拿出一篇禅代诏书,宣布赵匡胤正式继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代史》记载:''宋太祖由陈桥兵变,遂登帝位。查初白诗云'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盖以为世所稀有之异事也。''

平定四方,一统天下之后,因为自己是被兵士拥戴称王的,所以他一直担心会有同样的事情发生,推翻自己的统治。所以一次退朝之后,宋太祖以陪自己饮酒为借口,将当朝手握兵权的将领都留了下来。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宋太祖忽然屏退了侍从,向众将军诉苦,言道自己做皇帝太苦了,整日里提心吊胆。

一众将领听闻此言等忙问其故,宋太祖便说,不知道有多少人惦记着他皇帝的位置。

众人听了,都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问其缘故,宋太祖这才说道,怕手下将领,如他一般,黄袍加身,篡夺他的皇位。听到此处,众人也就都明白了赵匡胤的意图,于是在第二日上朝时,纷纷称病,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接受,这便是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加强了皇权对军队控制,但在一定意义上也伤透了这些出生入死的将士们的心,对赵匡胤的忠心难如最初。

《崇祯朝野纪》有言:''时部科疏并入,成国甚以阻挠为恨,若各将疏意发挥,几成聚讼。上一出,不言有疏,但戒谕再三严禁骚扰,并解其京营印,诸臣见其言之行,不须再开口,彼此无争,形迹不露,居然杯酒释兵权作用也。''

宋朝不重视军事一事,人尽皆知,因为怕属下叛乱,兵权一直牢牢把握在中央,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状况,致使宋朝的国力一直较弱。世间一直流传着宋朝重视文人这一说法,太祖誓碑上写到,不得杀士大夫以上的文人,这让很多后人认为宋朝''重文抑武''的风气,是自赵匡胤在位时所定下的。但实际上,赵匡胤对文人的态度还不如武将。

赵匡胤曾对赵普说:''五代藩镇残暴,人民深受其害。我让挑选干练的儒臣一百多人,分别研究大藩,就都贪污,的抵不上一个武将。'',可见在赵匡胤的眼中,任用文人做官,仅仅因为他们手无缚鸡之力,不会向武将一样起兵造反罢了,更不会向武人那样危及政权的根本。

《宋军制论》有言:”其始当太祖太宗之世。法制尚明。威令犹肃。亦足为治。久之弊生。兵皆不可用。一变而为韩魏公之刺义勇。再变而为王介甫之保甲。二变而为童贯之增额矣。递变而递衰。皆因立法原未尽善。故自汉以来。战功之无足称。国势之弱。未有如宋者。“

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是指宋开宝九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患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两人于宫中密谈,屏退了左右,夜半有人见得烛光下赵光义时而离席,也有人听到了赵匡胤引柱斧戳地的声音,第二日赵匡胤便去世了。有人言是赵光义某害了兄长,也有人言说赵匡胤暴毙而亡,此时一直没有定论,时至今日还在争论不休。

赵匡胤死后,其弟赵光义继位,世称宋太宗。为了使自己的皇位合乎道义,他还提出了''金匮之盟''一说,说赵匡胤与母亲杜太后有过约定,将会传位与弟弟赵光义。不过这个约定之前从未听赵匡胤提起过。当然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样,已然无从得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史纪事本末》记载:“杜太后曾对赵匡胤言道:''汝百年之后,当传位于光义,光义传于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太祖子)''

宋太祖赵匡胤,作为大宋的开国之君,功不可没,其所实行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经济上修筑堤坝,治理了黄河等众多河流,促进民生。减轻百姓的徭役赋税,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赵匡胤还奖励农桑,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在他的改革之下,宋代经济飞速发展,出现了''建隆之治''的盛况。但在军事方面,赵匡胤不断下达诏书,削弱将领的实权,使众多武将徒有虚名,造成了宋朝国力衰微的局面。

赵光义继位后,改年号为''太平兴国'',大赦天下,赦免了许多赵匡胤时期入狱的大臣,将他们收为啦心腹,对于自己兄长在位时期的朝廷重臣,赵光义也没有心慈手软,以各种手段罢免了他们的职位,换成自己的心腹上任。另外,赵光义还确立了''文官政治'',设立专门打机构对文武百官进行监察,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

文化方面,赵光义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这样一来,使得更多的有才之人有机会一展宏图,进入到官场之中抒发自己的抱负,改变命运,这一举措受到了普通百姓的欢迎,深得民心。除此之外,赵光义曾下达诏书,命人修订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这两本书。因为赵光义本人喜爱作诗,还开创了升平诗歌,得到广泛的响应,对宋代诗歌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宗教方面,赵光义继位时,佛教在中国土地上大肆传播,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是他当上皇帝的第一年,便有近十七万人剃度为僧剃度为尼。赵光义乐于斥资翻译佛经,修建寺庙,塑造佛像,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与赵匡胤相同的是,赵光义也不重视军力,但他却乐于征战,多次出兵讨伐,大多以失败告终,一次御驾亲征,还被流失射中了臂膀,败退而归,最终不得不以外交手段,向辽委屈求和。不过无论如何,赵光义继位之后,大宋的发展还是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