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馆阁体高手,同时也是乾隆爷的代笔写手之一,张照在回家奔丧的时候,在路上去世,乾隆十分难受,于是就封赐谥号文敏。即便是在张照去世多年之后,乾隆依然会怀念,并书写:书有米之雄,而无米之略,复有董之整,而无董之弱,曦之后一人,舍照谁能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照《书法辑录》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张照的字已经超越米芾和董其昌,即将要赶上王羲之啦。

当然,这里面自然有乾隆对张照的感情成分,进行了个人夸张,张照字写得好不假,但要说是超过了米芾和董其昌,这个玩笑就开得有点大了。

但是,张照确实很牛,这个人天资聪敏,能文能诗能词能书,还善画通音,书法更就不用说了,这是他赚钱养家糊口的本事,所以极为厉害。最厉害的是,他是乾隆皇帝的御用代笔,尤其是行楷书,十分厉害。

从张照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书法其实有董其昌的影子,也有米芾的味道,不然乾隆就不会贸然说他超越了此二人。他的作品中,用笔自如,气魄浑厚,每一笔都交代得十分清楚且有力,所书写之字,圆健成熟,稳重端庄。给人一种极美的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照(1691~1745),字得天,号泾南,亦号天瓶居士,江南娄县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清藏书家、书法家、戏曲家、书画目录整理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官刑部尚书,以预修《大清会典》,书成,加一级。十三年,为抚定苗疆大臣,无功,革职拿问,谕靳。寻赦之,命在武英殿修书处行走。乾隆七年,历官至刑部尚书,供奉内廷。九年十二月,丁父忧,奔丧至徐州,卒于途中。谥文敏。

他是乾隆时大书法家,常为乾隆皇帝代笔,擅长行楷书,是书“馆阁体”能手。性地高明,深通释典,诗多禅语。书法初从董其昌入手,继乃出入颜、米,天骨开张,气魄浑厚。兼能画兰,间写墨梅,疏花细蕊,极其秀雅。尝作白描大士像,寥寥数笔,而法相自佳。著天瓶斋书画题跋、得天居士集,刻有天瓶斋帖。卒年五十五。

书法早年学董其昌,得母舅王鸿绪亲授;中年以后参入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的书法,并受赵孟頫较大影响。但不一意守师法,而是努力创新,特别是率真之作,更显得变化多端,精彩动人。楷书字体秀媚婉丽,平正圆润,是清代“馆阁体”代表。草书笔画转折多变,结字聚散适宜,气势贯通,浑朴雄健。

乾隆评他的书法说:“书有米之雄,而无米之略,复有董之整,而无董之弱,羲之后一个,舍照谁能若,即今观其迹,宛似成于作,精神贯注深,非人所能学。”(乾隆《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九《五词臣五首·故刑部尚书张照》)刘恒在《中国书法史·清代卷》中说:“在康熙末到乾隆初的帖学书风转变过程中,具有明显作用的当属张照的创作实践和乾隆弘历对赵孟頫书法的推重。”清·邵松年在《古缘萃录·张天瓶临苏长公养生论卷》中题曰:“本朝画山水以麓堂司农为第一,书法则首推张文敏。生平遇两公书画,度力所能致者,必购致之。历年既久所聚渐多,因捡旧所得者与伯英分藏之,将来传示后人又是一重翰墨因缘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张照书法不足的批评,多集中在“乏韵”和“俗笔”两方面。 [5] 清·阮元《石渠随笔》说:“司寇书自是我朝一大家,然有剑拔弩张之处。……余见其书多种,又收得临全本《九成宫》及小楷多种,功力可佩,然竟不能脱俗,殊不可解。”近人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中说张照:“他是学乡先辈董其昌的字出身的,他不比陈元龙的死学董字。他见到那时学董字的变本加厉,越发浮薄了,所以有意写得放纵些,装出一副剑拔弩张的状态来,一则免得与人雷同,二则也是他的个性如此。”

中外绘画艺术

安莫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