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
一个国人皆熟知的名字。
《我的父亲焦裕禄》,
一部冷清到令人五味杂陈的电影。
心疼,
心疼它的低排片。
扒叔为了看这部电影搜寻了几个影院,才算是找到了一个合适时间的排片。
心疼它的低上座率。整个影厅入目空荡荡,让扒叔免费包了场。
感慨,
感慨于在被主旋律作品包围的今年,观众似乎已经对主旋律感到了疲倦,实在在情理之中。
但,它着实不该在大环境中被忽视掉。
皆因为它刻在骨子里的难得。
这种难得是隐藏在平缓叙事中带来的轰然感悟。
是在此时代难见到的“浪漫情怀与坚持”。
01
《我的父亲焦裕禄》,是一部典型的人物传记片。
但,开篇又相当不典型。
电影视角选取了焦裕禄在洛阳矿山机械厂一金工车间主任任职期间的故事切入。
1958年春,洛阳矿山党委发出“边基建、边生产,试制2.5米双筒提升机,向五一节献礼”的号召。
这项任务最终落到了焦裕禄头上。
彼时,国家百业正处于待复兴的时刻,艰巨程度可以想象。
难,也得上。
根据苏联专家给出的图纸和方案,琢磨出中国制造。
现实条件是,苏联专家的方案在我们工厂中并不适用,实操起来经常崩盘。
焦裕禄去找苏联专家希望能得到解决办法,收获的只有傲慢的态度和无用的提议。
“建议”他们把原材料运去苏联,等苏联的专家造好后,再运回中国。
显然,必不可行。
这不仅仅是中国造第一台2.5米双筒提升机,更像是祖国发展时刻的一剂强心针。
怎么办?
首先要解决的是为什么苏联专家的方案无法实施?
这是一个需要精密计算的技术工种,就算差一根头发丝的距离都可能无法操作。
换句话说,就算所有工人聚在一起想办法也无用,需要的是人才。
人才倒是有,敢不敢用?
因为发表极右言论,人才正在养猪改过。研究生学历只能和猪相伴,没人用,也不敢用。
焦裕禄奔着他漏风的小木屋就来了,希望他能答应加入工作,他头也不敢抬的拒绝。
他怕,焦裕禄就不怕么?
怕,但人才更重要,2.5米双筒提升机更重要:
“有什么问题,我焦裕禄扛着。”
开篇一件事就将焦裕禄的性格交代了透彻。
拼命,为了研发2.5米双筒提升机,连续50多天在厂里加班连轴转。
轴。
在他的世界中比起看顾好乌纱帽,更想做出一件件踏实的事。
没有官威。50多天在厂里,饿了啃口馍,渴了喝口水,积攒出了老胃病,疼了就嚼两颗苏打片。
也给后来他为兰考县人民做牛做马,鞠躬尽瘁打下铺垫。
他在原本仕途很顺畅的时刻,为了响应加强农村建设的号召,调任了兰考县任县委书记。
兰考是什么地方?
放眼望去皆是荒凉,加上风沙、内涝、盐碱地三大害,兰考称得上是民不聊生。
每天都有人去乞讨,也每天都有人在饿死。
漫天风沙,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百姓,穷到了令人绝望的地步。
怎么办?
如果为了仕途着想,一定是快逃。
但,焦裕禄选择了留,因为他不忍。
不忍百姓凄苦无依,在绝望中放弃希望。
所以,他骑着自行车走在风沙中,冲到第一线。
在电影中,焦裕禄有一句话让扒叔印象深刻。
焦裕禄初到兰考,带着两个干事去考察情况,顶着风沙艰难前行,干事劝他回去。
他答:“风有风路,沙有沙路,只有弄清楚了才能解决问题”。
语必,回头看了两位干事说:“走,追风去。”
然后,转头推着车走上了沙坡的高处。
“追风去”带着一丝浪漫气息,更是他的情怀。
因为追的不仅仅是风,是几十万百姓生存的希望。
02
坦白讲,作为一部电影而言,它存在一些瑕疵。
拍摄人物传记,塑造英雄形象,在片尾有点煽情过度。
但,这些问题并不大。因为“焦裕禄”三个字是永恒的经典。
他比电影本身更触动人。
扒叔前文讲过,焦裕禄在工作中拼命与轴,然而这些特质几乎是成长环境与经历赋予的。
《我的父亲焦裕禄》中,有这样一个桥段。
焦裕禄为了向老乡取经应该如何治理风沙,在老乡院中帮助老乡铡草。
老乡觉得他是在做样子,但看着娴熟的手法又确实有点东西。
焦裕禄答到:“我这都是童子功。”
老乡对童子功的说法不信,毕竟这可是个官。
但,他确实是在压迫中受尽苦难成长的一代人。
1922年,焦裕禄出生在山东省博山县崮山乡北崮山村,他的童年十分凄惨。
7岁才有机会入学读书,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但11岁就被迫退学,因为饥荒和贫寒的家境。
退学后,也并未消磨他的意志,而是想办法养家糊口。
农闲时,就做点小生意维持家境,比如卖菜卖油等。
在电影中,焦裕禄让女儿去咸菜厂卖咸菜,走街串巷时女儿不好意思吆喝,他带着女儿在街头时,轻描淡写讲述了这段经历。
1941年,家中又突逢巨变。因为家中太穷,焦裕禄的爸爸被逼悬梁自尽。
父亲离世的打击还没消散,次年,焦裕禄就被抓去抚顺煤矿当特殊劳工。
幸运的是,在1943年他历经千难万险脱离虎口。
不幸的是,就算回家也无法生存,一路讨饭讨去了江苏。
直到抗战胜利,才得以回到老家,并在46年成为了一名党员,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纵观焦裕禄的经历,他的拼和轴呼之欲出。
因为尝受过国家贫弱带来的苦,所以想使出浑身力气建造国家。
初到兰考,去到一贫苦户家中,看到他藏的粮食是被别人丢弃且已经发硬了的馍。
还有几块大雁屎混在其中。
屎也是能吃的吗?在粮食消耗完后,也只能用它充饥,因为别无选择。
焦裕禄眼含热泪,拿起一块大雁屎就要尝尝,他要记住百姓的这份苦。
有很多百姓在饥饿逼迫下,被迫背井离乡。
原先这是不被支持的,甚至县里还有了劝阻办,就是希望百姓能留在家乡。
如果家园可以维持生存,谁又想背井离乡。
看着聚集在火车站的百姓,听着他们讲只是为了能填饱肚子,焦裕禄五味杂陈。
他不能阻止百姓奔向生的希望。
焦裕禄撤销了劝阻办,带着干事到各个路口送乡亲们一程。今日家乡不能果腹,但也请勿忘,它永远等待大家归来。
作为县委书记,别人给他定位是书记和官。
他给自己定位是一颗卒,一颗时刻要拱在群众最前端的卒。
翻土覆沙、翻土覆碱,半夜解决水涝……一直冲到最前端。
其实,后来他是有机会摆脱兰考这个贫困县的,但在大会上他冒着妻子和他离婚的风险,投了反对兰考撤并的决定。
要坚持“兰考五年计划”,带领兰考脱贫。
只是,最后他也没看到兰考变得越来越好。
因为长期辛苦劳作,焦裕禄在任职兰考县委书记一年半后,因为肝癌晚期逝世。
他的一生苦,似乎从来没有享受过生活。
在拍摄焦裕禄的作品时,几乎都有一个相同的点:演员本人偏胖。
李雪健拍摄《焦裕禄》时,险些无法参演,因为徐俊雅觉得他外形不像,个子矮,体重胖。
李雪健为了能出演这个角色,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瘦了二十多斤。
而郭晓东在《我的父亲焦裕禄》里,减重30斤。
瘦弱的样子,是他一生清贫的写照。
在电影中,有一个情节也是缩影。冲在劳作第一线的焦裕禄每天只给自己留二两口粮,可笑的是就算如此,他还遭到了调查,连做饭的厨师都看不过去了。
焦裕禄这一生,短暂且光荣。
他用自己的轴,为千千万万人民谋福利。
只要能为祖国带来更好的发展,不拘一格用人才,出事了他扛。
因为自己作为普通贫苦大众遭遇过苦难,所以见不得百姓苦。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替别人撑把伞:
“如果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绝不离开那里”
03
看电影时,几乎没人能忍住不落泪。
焦裕禄太难得了。
作为父亲来说,他是失职的。
他没有更好的参与儿女的成长,甚至不愿意利用自己的职位为儿女谋工作福利:
“咱爸是领导,有那么穷吗?”
作为丈夫而言,他也是失职的。
家里里里外外的重担几乎全压在妻子一个人身上,他也只能是偶尔回家帮忙:
“放着调度科长不做,跑兰考受什么罪?”
作为儿子而言,他更是失职的。
出去后十几年没回过家,在预感到自己或许很快不行时,才下决定回家探望母亲。
但,作为干部来说,他燃烧尽了最后一滴血。
他的肝部一直有问题,但身体问题没有治理兰考重要。
咬牙坚持,实在痛到受不了时就拿东西抵住疼痛部分,时间久了椅子上竟抵出了一个洞。
住进医院,要打止痛针,被他拒绝。
因为止痛针只能暂时缓解,却不能永远消散痛苦。既然已经挽救不了什么,不如省下。
因为兰考已经很穷了,不能再加重负担。
如果实在疼的受不了,就拿烟烫自己胳膊,他把这个称之为疼痛转移法。
弥留之际,他想的是还未带领兰考走向新生活。
对孩子们诸多愧疚,但也有诸多叮嘱:
“你们一定要看得见穷人眼中的泪。”
他的孩子也没令他失望,无论是参军还是做警察都非常出色,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边。
而焦裕禄因为大无私的奉献,他的精神永远留在百姓心中。
1990年,李雪健主演的电影《焦裕禄》上映,在彼时票价只有三毛的年代,它创下了一亿三千万的票房。
这背后不光是李雪健的出色表演,更得益于焦裕禄故事的令人动容。
焦裕禄的影响,在电影幕后故事中都能窥探一二。
拍摄《我的父亲焦裕禄》时,有一场戏是在山东拍摄。群演听说这是拍焦裕禄,纷纷不收钱,且化好妆乖乖等待。
这样一位好干部,大家爱之,敬之。
李雪健凭借《焦裕禄》拿下金鸡百花双男主时,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曾说道:
“苦和累都让好人焦裕禄受了,名和利都让傻小子李雪健得了。”
这句话,令人心酸又触动。
但在前辈的光圈下,如今只顾享受名利的人又何其多呢?
我们习惯称赞焦裕禄为楷模、好干部等等光辉的头衔,
但在他和母亲最后的谈话中,我们明白,
他只想做一个好人:
“娘说,做人,要做一个好人。”
当我们为焦裕禄动容、感动、落泪时,不正是因为在这个时代,再难遇到这样的人。
一个简单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