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可真是冤枉刘邦了,诱杀韩信的不是刘邦,而是吕后还有萧何,其实刘邦就只是背了一个“诱杀”韩信的黑锅。

但虽然说韩信不是刘邦诱杀的,可韩信的“落魄”下场却是刘邦一手推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信的崛起,和刘邦以及萧何的重视息息相关,当初楚军一个不被项羽重视的“郎中”(将领职位),最后竟成为击败项羽的大汉军神,后世人把韩信称为兵仙。

说起韩信,必然会想到胯下之辱,这是他出身的一个“标签”。

实际上,韩信很有可能和刘邦一样,属于没落的贵族,但韩信相对而言的“地位”还要比没有起事前的刘邦要高,在乱世之中,韩信得以崛起靠的不是刘邦那种“统筹”的能力,而是自身过强的军事素质。

一开始,韩信投奔了占尽风头的项羽。

因为项羽本就是“军神”级别的人物,自身战斗力极高,军事策略能力超群,偶尔以少败多,隐隐有着下一位“皇帝”的趋势,于是韩信投靠了项羽。

按理来讲,只要在项羽军中,韩信就会有前途的,无非是时间问题。

但心高气傲的韩信却不是这样想的,他觉得项羽看不起他,自命不凡的韩信倍感屈辱,没有太大的冲突,就因此离开了楚军。

这便是让人感到稀奇的事情,秦末乱世,大家更多的是想着怎么活命,像韩信这样为了“尊严”和抱负离开的人是几乎没有的,韩信这样做,本质因素是他的性格使然。

说这个背景也不为别的,就是为了点明韩信的特点,他的性格贯穿了他的一生,就连后来没有亲兵救他,也和这有关。

离开楚军,投靠汉军,韩信为的不是荣华富贵,就只是为了“证明自己”。

韩信是高傲的,他不为自己的生命而服务,而是为了理想,项羽没有重视他,他因此“恨”项羽,在萧何的帮助下,韩信一生致力于“报仇”。

事实上,刘邦和韩信第一次见面,也闹出了矛盾,刘邦很敷衍韩信,觉得韩信并不是什么大才能者,韩信觉得“受辱”,再一次愤怒离开。

直到萧何批评刘邦,刘邦又很听萧何的话,才把韩信“请”了回来,并且重用韩信,皇天不负苦心人,韩信终于得以成功。

韩信的第一成名战,乃是“还定三秦”之战。

还定三秦,韩信展示了无与伦比的军事能力,让刘邦对他无比叹服。

可在历史的细节中,韩信有两个很典型的“缺陷”,一个是比较喜欢“自夸”,虽然他有资格自信,可政治斗争却不适合韩信。另一个缺陷则是韩信的“格局”仍旧是小了。

因为项羽的“轻视”,韩信很重视刘邦的“青睐”,韩信是一个很典型的天才,具备着极高的才华,却又急需别人对他的“发掘”,其实韩信一生都“恨”项羽,本质原因不是因为项羽不重用他,而是项羽也是一个“天才”,韩信真正需要的,是击败项羽,证明自己才是最强大的那个军神。

看起来韩信的人生理想很高级,但这就是韩信的致命缺陷:格局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定三秦之后,刘邦利用韩信奠定了关中基础,而他的“军政”能力也得以绽放,刘邦兴高采烈地高呼自己得到了韩信这样的“神人”,韩信很受用,觉得自己得到了天才应有的对待,但事实上,刘邦已经在开始提防韩信了。

公元前205年,刘邦主导的“彭城联军大战”被项羽以少败多击溃,这是刘邦军事生涯的一个“污点”,他以多不能胜少,还被项羽俘虏了妻子和父亲。

后来为了挽救颓势,刘邦只好让韩信来当“救火队长”,而韩信的确是要比项羽更胜一筹,他带着更少的军队,又以“以多胜少”的方式击败项羽。

韩信的“威望”大噪一时,按理来说,韩信这个时候应该积累了“亲兵”,可事实却证明他其实并没有可以完全控制的下属,他的军队、军权,自始至终都是刘邦赋予的。

例如“背水一战”后,韩信以心理战术攻灭了赵国,这便是秦末的“井陉之战”。

这一战后,韩信的名声远播,本以为韩信会崛起,让刘邦都无法控制和制衡,因为韩信实在是太强了,完全可以独立出来。

但也就是在和场战争后,胜利的韩信被刘邦直接夺了兵权,这件事情,是韩信醒来之后才得知的。

这里反应出来的一个历史细节,便是韩信身边其实根本没有多少绝对忠诚于他的亲兵,就算有个人在刘邦来之前叫醒他,这都不至于说韩信如此手足无措。

由此可见,韩信身边的人,依旧忠诚于刘邦,这背后体现的,正是韩信“目中无人”那种高傲姿态。

虽然刘邦夺了兵权,但是打战还是得靠韩信,没有韩信,战争就无法维持下去。

于是韩信顺势平定了齐国,至齐国被灭,天下大局一时之间被这个横空出世的韩信给几乎一统。

就连项羽都服输了,他派出使者与韩信交涉,和韩信商议“三分天下”,让韩信不要再附庸于刘邦。

这本来是个很好的建议,但韩信拒绝了。

韩信表示,一定要击败项羽,不论付出任何的代价。

一边是韩信对项羽的“仇视”,另一边则是更荒诞,韩信拒绝了项羽对他提出自立为王的建议,却又以“发兵救援”为要求,向刘邦提出要“代理齐王”。

韩信这样做背后的原因让人说之不清,但可以确定的事,韩信的格局小了。

他正是那种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的人,韩信一直都只想着当一个“诸侯王”,未曾想过当一个天子,即便他已经有了自立门户的实力了。

再说白点,韩信默认了自己比刘邦低的地位,正是这个原因,在垓下之战后,刘邦再次将威望极高的韩信的兵权给夺取了。

毫不夸张地说,韩信的兵权不曾被自己所拥有,或者说,他自己一直都不想拥有,韩信军事生涯中,两次被刘邦夺走兵权,这是一件极其吊诡的事情,但是的的确确发生了。

大汉建立后,韩信变成了一个没有实权的“傀儡”诸侯王。

韩信假想着的“诸侯王”与“天子”的良好关系破灭了,刘邦紧紧掌握着韩信的命运,但是刘邦却不会杀掉韩信,因为不管怎么说,韩信是功臣,刘邦对韩信的一系列行为,甚至把他的诸侯王之位被剥夺掉,只是为了提防韩信。

真正杀掉韩信的,是吕后。

陈豨之乱、英布之乱,这两个汉初的叛乱的发生,和韩信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韩信在下定决心“颠覆”大汉后,想要趁着刘邦不在京城而掀起动乱,怂恿韩信的人,正是他身边的蒯通。

可惜的是,韩信人生里最后的一次“大事”,他还是意气用事了,因为他被萧何骗了。

或者不应该说骗,韩信为了报萧何当年之恩,毅然决定去面见萧何。

果不其然,等待着韩信的是吕后的杀局,本来韩信里应外合,自己就能走上另一条人生路程,但仍旧失败在自己的“原则”之下。

韩信死前大声呼喊,自己一世英名竟然落在一个女人的手里,而此时,因为韩信的高傲,韩信不大不小的“自闭”格局,注定没有人帮助这个曾经也有希望角逐天下的“军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邦回来知道韩信被杀后,十分愤怒,但因为知道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所以刘邦选择了忍耐,没有处理吕后,就连怂恿韩信造反的“蒯通”,刘邦都放过了。

对于韩信,刘邦其实早已经有了“制衡”他的方法,刘邦或许从来没有想过杀掉韩信,让韩信走向末路的,是韩信的自傲以及自我理想,一个本应该登临顶峰的人物,最后落得如此悲哀的下场,真是悲之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