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便利已经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拿最近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来说,已经可以采用扫描填表的方式进行申报。而笔者在填表时发现,在“学历”这一栏中以往经常出现的“中专”选项现在已经没有了。

这个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的事物,如今却无人问津不受关注,不禁令人感慨万千,曾经的尖子生,如今却成了时代的弃儿。

香饽饽—备受瞩目的中专生

八十年代之初,中国正值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该时期急需大量技术及管理人才,虽然高考已经开放,但仅仅靠当时大学的学位根本无法满足人才的需求,这时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应运而生。

在1981年以前,中专生是通过高考录取的,而1982年以后,一些地方开始面向初中毕业生进行招考,而到了1986年,省部属的中专院校开设招收中考生实施全国统一招考。早期是四年制的,到后来出现了两到三年制。对那些想出人头地的人来说,相对于考大学,上中专就是一个捷径。

刚开始的时候,中专生一经录取,学费全免而且享受粮油配给以及生活补贴。学满毕业之后,国家包分配,可以在国家下属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享有国家干部身份。

这些条件和待遇可谓相当的优厚,那个时候,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粮食和织物这类物资是需要通过粮票布票来进行分配发放和领取。

享受粮油配给,就等于不用参与生产活动就能有三餐饱饭吃。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就算是城里人也未必有这样的待遇。说到工作包分配,是那个年代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好多知青当年因一份工作挤破了头,就是为了让户口能够迁回城镇,而工作能够分配能够在机关企事业单位,这就相当于捧着一个“铁饭碗”。对于国家干部的身份,不要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代,就是放在现在也是相当吸引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因为此,那个年代很多人都会选择考取中专,特别是那些生长在农村的寒门学子。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考上大学,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如果初中毕业后再去读高中,那是要花三年学费,生活费。而且一般高中都设在离家较远的城镇,家里的农活是指望不上了。

在我国农村经济欠发达的年代,要供给一个孩子上高中考大学是非常困难的,更不要说家里有多个孩子的家庭。因此选择考中专也不失为明智之举,既可取得和上大学相近的待遇,又能提前减轻家庭负担。如此一来,令早期中专的录取率相当低,大约在百分之十左右。

而且有一段时间中专的录取分数线甚至高于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于是就有了“考不上中专才上高中的说法”。足以见得当时中专的受欢迎程度。

早期的中专生素质相当高,因为他们都是百里挑一的初中优等生,尖子中的尖子。我曾经听过一位专科学院的老师说起,在他的学院里,既有大学生也有中专生,他所负责的理论基础课程对大学生和中专生都是通用的,教材和讲义也一样,虽说是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

但是到了期末考试出成绩的时候,却发现中专班的平均分居然比大学班的平均分还高。虽说大学生懈怠偷懒已是寻常事,但也能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中专生扎实的基础和出众的学习能力。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专生非常受企事业单位的欢迎。这得益于中专生刻苦勤奋的作风,上岗后能够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工作。

相比之下,大学生们虽然学识更加丰富,却有着强烈的心理优越感,总是以天之骄子自居,对工作经常是挑三拣四怕吃苦。

因此在大学中专改制不再进行工作分配之后的一段时期里,中专生的就业率要高于同期的大学生。当毕业季的大学生们为了就业四处奔波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隔壁班的中专生早已被预订一空。

鸡肋—濒临淘汰的中专生

然而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曾几何时大学生、中专生毕业包分配的制度被打破了。原因在于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转型,经营不善的国企纷纷倒闭,政府开始精简人员。

国企改制导致了国企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大规模接收大学生和中专生,1996年国家开始了推行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试点,到1998年绝大部分大学生、中专生由国家分配工作转为自主择业。

当这个“铁饭碗”被打破时,昔日中专生和大学生头上的光环便渐渐消失了。凭本事和能力才能在社会立足的时代已经来临,而中专比大学学历逊色,比起像蓝翔那样的异军突起的专业技工学校又欠缺技术优势,夹在两者之间成了两头不到位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展在中国而言可谓是日新月异,人民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较改革开放初期有了长足的改善。在国民的温饱问题得到很好解决的前提下,受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凸显。

随着国家义务教育的全面落实,上学读书的负担逐渐减少,加之很多地方推出免息或低息的助学贷款,使得原本需要折中求学来减轻家庭负担的想法越来越少了,考取中专意向的人当然也随之减少。

随着经济的高速飞跃,高校扩招的浪潮接踵而至。1999年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大幅度递增,在1998-2018的二十年间,招生人数从100万扩大到近800万,录取率也从三成激增至八成。

高等教育普及化圆了国人的大学梦,很多人不再像以往一样能上大学就行,不管什么学校和专业,都开始变得挑剔起来,宁可重读一年也不屈就非自己心仪学院或专业。在这种背景下,选择就读中专的人就更少了。

很多原本非常优质的中专学校开始升级为本、专院校。原来一些技术学校和技师培训学校也转型为中专学校。如此一来,中专毕业生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就与之前相较大打折扣了。现在这个年代,往往都是考不上高中的人才会选择中专和技校,而多数人认为中专和技校并没太多区别,而技校实用性更强而选择后者。

那些早期的以中专学历出仕的人,如果不是通过继续进修获取更高的学位,就很容易被后进的大学生、硕士生所超越。在原有的单位是很难得有晋升的机会,所以往往只有留在基层工作。如果离开原单位再就业的,面对先看学历再看能力的社会就更难有合适且令人满意的工作了。

笔者有个70后的堂哥就是中专学历,当年很是风光,毕业进入到一国企保险公司从事财会工作,仗着老子是单位领导,以为自己的地位会相当稳固,后来他老子退休了,公司也进行体制改革,学历最低的一批人进入到下岗待业的状态,就和半退休的性质差不多,堂哥也在此列之中。

出路—新型教育理念

学历也好,能力也罢,在知识信息化与智能化爆炸性发展的时代,传统的一技之长终身受用的理念已经行不通了。无论你是什么学历的人,在社会上如果不能坚持学习和充实自己,终将会因为落伍而被社会所淘汰。终身教育理念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等新观念开始融入我国教育领域,并受到普遍的认同和推崇。

随着时代的不断演变,中等专业学校这个事物很有可能会被取代或是自我转型,然而教育和学习的需求则是亘古不变的。无论是以前、现在或是将来的中专生,要破除被淘汰困局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不断学习、提升自我、融入社会。正如朱熹在《观书有感》所说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