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始于苦难,荣耀所归

20世纪的中国是生在苦难里的,新中国成立前她要面临侵略者的侮辱与掠夺,新中国成立后更是肩负着国内外两方的压力,这其中不乏出现优秀的前辈们,就有这样一个普通的学者,他并没有被当时的苦难给击垮,而是默默前行,开启了中国当代散文文学浪潮,他就是余秋雨。

青年时满腔热血的他,被分配到复旦大学的鲁迅教材编写组,为的就是抢救教育,以及编写课时教材。

这段时间里,他独自编写了中国首部讲述世界各国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世界戏剧学》,出版后一度被许多大学作为教材使用,并且更在十年后,又获得了“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的,“学术,这是一群奇怪的人所做的奇怪的事,做得专注、沉闷、漫长”,不仅是这么说,他也证明了这一观点。

后来的几年里,余秋雨先生陆续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完全投入了当代文学的建设中,开启了一个现代文学的学术大潮,而当时那本在灾难中编写的《世界戏剧学》,时至当今,也是那一学科里的唯一权威教材

但这只是开始,他后来担任全国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最年轻的高校校长,以及文化部教育司表彰为“最有现代管理能力的四名院长”之一。这样的荣耀与勋章,是很多人向往不来的,但对于一个专心研究学术的学者来说,他的路才刚刚开始。

年少时的家破人亡,与生活困苦,让这位学者少有文人的娇贵,他递交了十多次的辞呈,在1991年7月卸下身上的职务与包袱,独自来到西北高原,开始了漫长的文化考察。

沿途所写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现代文学散文书籍出版后,在全球华文世界快速盛传,也是因此,他又转身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华文作家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国内,在新加坡召集的“跨世纪文化对话”中,余秋雨先生演讲的《第四座桥》也震动了华文世界,也曾被日本选为“跨世纪十大国际人物”,是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前,最早报恐袭控制地区实际状况的学者。

余秋雨:马行千里,不洗尘沙

但光明之下,阴影永存。在繁华的文学狂潮中,也因为环球考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内部分媒体为了市场,利用部分人的“逆反心理”,发起了大规模的诽谤风浪,最出名的就是“石一歌事件”。

只是因为一个传言,便有人在没有任何依据与事实证据的情况下,开始了进行颠倒批判,据统计,那篇诽谤文章有一千八百多篇

在此之前,“石一歌事件”也曾掀起过风浪,那时余秋雨先生也解释过,但随着曾经鲁迅教材编写组的成员以另一种方式“揭示”。

先生出于幽默,在全国媒体面前提出悬赏,如果有人能找到他以“石一歌”署名并创作的文章段落,他情愿支付全年年薪并公开道歉,结果是公开“悬赏”持续了整整一年都并未得到回应。而面对这次的诽谤,余秋雨先生也并没有立刻做出回应。

是先生的妥协和默认吗?那是遭遇了之前的事情,他已经比任何人都清楚,出口造谣是件极为容易的事情,而想要证明清白,却如蜀道难那般,并且这场诽谤持续十二年,一直到消退,社会才给他解释的机会。

余秋雨先生也才写作《“石一歌”事件》一文予以说明。当恶意铺天盖地而来时,做好自己尤为困难,但余秋雨先生还是做到了他曾写在《雨夜短行》里的话,“马行千里,不洗尘沙”。至此,跌落神坛,成为了社会唯一对他关注的焦点。

陈丹青:他(余秋雨)尤其无耻

可他真跌落神坛了吗?那个神坛或许是众人所想象的位置,那是余秋雨先生曾经颇高的荣耀和身份,所有人都只能仰望,以至于当他孑然一身,与普通人站在一起时,所说的话与言行,都变成了另一种矫情。

正如陈丹青先生在汶川地震后,针对他的发言而评价的那样,说“他尤其无耻的就是去年地震的时候,居然劝小孩子家长不要去闹”、“你这么重要的一个文化学者”、“闹了以后被国外势力利用”等等,尖锐而又讽刺,每一句话看似合理,却也说明了两个人完全不在一个平面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丹青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是一个颠覆教化模式中国作家,也是一名优秀的画家,曾以《西藏组画》轰动艺术界,并向欧洲溯源发端,获得亚洲杰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他也是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却反对体制化教育的先行者,是一个确确实实走在批判前沿的。

面对余秋雨先生,用他的话来讲,“就是对于体制不存在尖锐地批评,或者非常不合作的立场”,以至于面对汶川地震的问题方面,用了“尤其无耻”来形容。

理性与批判的对立

确实,在经历那么惨烈的生离死别之后,百姓的情绪的确会很激动,而且当时也冒出了不少负面新闻,余秋雨先生的含泪文之所以会被众多文人调侃,乃至部分人厌恶,是因为他指出了海外反华势力会诬陷的四个要点,和让大家理智看待问题。

当时是怎样的呢?虽然不乏多数志愿者和捐助,但混乱之中,也有浑水摸鱼的人。

如果只顺应地说出百姓心里的抱怨,只会让更多的人看不到国家在灾难面前,对犯罪的容忍度是最低的,以及解决灾后问题是最积极的。真说无耻的话,也该是那些煽动人民情绪,强行阻挠政府施工和解决问题的人。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问题出现,也不断在解决,但不管做什么都是要有条理和秩序的,就像2004年陈丹青先生不认同现行的考试制度,而愤然辞职一样,只是与余秋雨先生不拘泥体制的另一种人生观。纵使批判,却远不及王朔的一针见血。

王朔:你是我的晚辈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的“反向批判情绪”到达了顶潮,这使得文学新生的性格里更多的是批判与傲慢,尤其是在面对老一代文学的时候,更是带着一种盲目的偏见与批判,各种经典作品无一幸免。

王朔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在北京大院长大的,为人性格就像他的小说一样,以平民视角的精英式批判,讽刺与边缘化的意义十足,而他对余秋雨,也是怀着十足的不屑,不仅是两个人的观念不同,甚至于所接触与写出来的世事文章也不同

所以在他看来,“你出名比我晚,你是我晚辈”,但不是会写字就是作家,相较于写作,王朔先生更适合做一个批判家。

而王朔先生与余秋雨先生之间的交集,也仅仅是上海文学奖提名,当时的文学环境,也处于一个批判的时期,除了余秋雨先生,王朔也将金庸先生的小说批的一文不值。

所谓的一针见血,也不过是他在文学边缘化的位置,对文学中心的一种不屑。其中虽然看似讽刺了余秋雨先生等老一代文人的能力,但历史还是证明了正统文学的存在价值。

如果说王朔的小说在国内很流行,但搬不上教材的页面,出不了国门;但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不仅被奉为经典,而且在国内外也有一定影响。谁低谁高,当即就能立判高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在王朔先生眼中,这位中国文学的先行者,只是一个传统文化的琼瑶,但金庸先生的一句话还是挺有意思的,也是另一种回应,他曾这么说过,“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历史的长河里,小丑永远不会带下面具,而先行者则会被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