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军区大院”,不知道大家脑海中首先会想到什么?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森严守卫,还是多个影视剧中那些大院子弟们的爱恨情仇。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血色浪漫》,最后再到《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我们曾经从这些影视剧中窥见过军区大院的风土人情一角。

但是真实的军区大院又是否和影视剧中呈现出来的模样差不多呢?军区大院的潜规则又是否真的是阶级观念根深蒂固,大院子弟常攀比父辈军衔呢?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来看看真正的军区大院到底是什么样子,在军区大院长大的孩子又经历着与我们如何不同的童年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军区大院,一院一世界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给那些为新中国成立做出卓越贡献的军人们全方位的保障,好让军人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为国家继续做贡献,避免可能会有的危险,国家特意设立了军区大院,来安置军人以及他们的家属。

军区大院就像是一个庞然大物一般隐藏在城市的一个角落。很多人都只是知道它的存在,但是终其一生也没有机会踏足其中。因为如果没有许可通行证,你是没有办法进入军区大院的。

军区大院的管理方式几乎是跟军队管理方式等同的。和军队一样,军区大院常年都是五步一岗三步一哨的森严戒备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军区大院,一院便是一个小世界。每个大院里都配备了齐全设施,他们的生活、工作、吃喝拉撒包括娱乐都能在大院内很好地得到满足。他们的设施有多齐全呢

?不仅提供军属生活,还有为孩子上学而设立的幼儿园和中小学,有食堂,还有游泳馆、运动场、甚至电影院。军区大院更像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也因为这种情况,造就了军区大院小孩和外界小孩完全不同的童年。

在军区大院居住的大人还好,他们是成年人,世界观已经成型,而且他们有自己的工作,会经常和外界接触。但是军区大院的小孩就不同了。他们从出生以后,就一直在大院内部奔跑玩耍,根本就没有什么机会和外界孩子接触。

他们到了学龄后,上的学校也都是他们这个阶层群体比较集中的中学和小学,接触的人基本上都是那一批人。长此以往,军区大院长大的孩子身上便显现出一种与其他普通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完全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观念。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影视剧剧情来了解军区大院以及在大院里长大的这些孩子们。曾经有一段时间疯狂迷恋过《血色浪漫》里大院子弟钟跃民的风姿,也钦羡于他们大院子弟之间那种天然的亲密联系。

在这些不同的影视剧中,大院子弟见面后,自我介绍一句“我是部队大院里长大的”,便像是人以群分的同类相认一般,他们会迅速熟络,是患难兄弟之间那种惺惺相惜的感觉没错了。

或许真的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院子弟和其他人之间好像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但又确实存在的天然屏障。

大院文化,院内“斗”院外“团”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在军区大院长大的孩子也不例外。在军区大院居住的军属都是来自祖国的天南海北。如果你有机会去过军区大院,你一定知道,你在军区大院可以听到各地不同的方言,也可以吃到各个不同地方的特色菜。军区大院中的人们彼此之间的信任度非常高。

因为这里的住户们很多都是一家军人,同时出差或去出征的情况会偶尔发生,没人照顾的小孩就会去隔壁邻居家住几天。

所以在军区大院长大的孩子大概都会拥有类似的记忆。同一个大院长大的孩子便是发小了,他们一起长大,无论男孩或者女孩,都带着一身天不怕地不怕的无畏气场,那是来自于他们父辈的影响,也是来自于周围同龄人的影响。

这些孩子大部分都可能感受不到太多的父母亲情,因为他们大部分的家长都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建设祖国的工作上,他们就这样在军区大院中野蛮生长。像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军区大院长大的孩子们自有他们的小江湖。他们行事都有自己的一套准则。

军区大院的孩子们都是听着“团结就是力量”长大的,所以如果是院子里长大的孩子跟外面的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打起架来,军区大院的孩子们就会非常团结。不管是不是大院孩子的错,大院所有的孩子们废话不说全部上去帮忙。

如果有看过《血色浪漫》的人,相信对其中一群大院子弟骑着自行车跟人约架的场景记忆犹新。

正是在他们这种仗义帮助的情况下,大院子弟之间建立起浓厚的感情。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是某个大院子弟写的,他在文章中提到他们这些大院子弟之间的关系好到一种不讲道理的程度。

这种感情好到别人是很难理解甚至是很难做到的。他还举例了一件事情,他们其中一个人的工资要发了。然后大家就什么也不说拉着这个人就下馆子,点了很多好吃的。这一餐算下来大概得花那个人一个月工资的那种,但是那个人也没说啥,就请了。

而且找人办事,本来是求人的,但是在大院子弟之间就是很没道理的一种逻辑。托谁办事,谁就得给他办成,办不成就会挨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军区大院对外团结一致,但是对内,他们也自有自己的一套行事逻辑。军区大院的孩子们之间也会有争斗,比如根据父辈们所在的部门不同,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分成不同的阵营。

父辈们所在相同部门的孩子会被归为同一阵营。在院内孩子产生冲突时,他们各自立场鲜明,绝不会错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军区大院的孩子们形成了——院内“斗”院外“团”的奇特又和谐的现象。

大院潜规则,阶级观念根深蒂固

军区大院孩子们之所以院内“斗”,其实跟大院里阶级观念根深蒂固这一潜规则有很大关系。

军区大院居住的人们虽说都是军人,但是在大院长大的孩子想必对人和人间三六九等的差别有着深刻体会。从伙伴中谁是孩子王,到居住的宿舍楼,无一不在显示着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军区大院的宿舍楼外观很朴素,只有红白两种颜色。其中最少最显眼的小白楼是部长居住的,而其他红色的宿舍楼是部长以外职位的人所居住的。居住宿舍根据军人的官职来分配,离部长的小白楼越远,说明此军人的官职越低。

前面我们也提到在军区大院生活的军人们很多一家都是军人,他们经常会举家出差或者出征,不在家的时候就会拜托邻居照顾。

这些孩子其实大多都跟父母相处的时间很少,从父母处得到的关爱很少。而这些军人们之间的孩子自然就会走得比较近,抱团取暖。他们自然而然地形成小团队称兄道弟。

在普通地方长大的孩子眼中,小时候并不会太过在意小伙伴父母的地位,更不会因为出身的原因而去排挤别人,更别说按照父母的官职来决定在小伙伴中的地位了。小时候的我们根本就不会那么想。但是在军区大院长大的孩子,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所以他们成熟得很早。

他们从小生活在军区大院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而这个环境中的宿舍楼或者其它事情,都是由父辈军衔决定的。在这个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难免就阶级观念根深蒂固。

可能他们的父辈并没有如此根深蒂固的阶级观念,但是他们因为很少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所以这群野蛮生长的大院子弟便形成自己的观念和逻辑。

这是他们生活中的潜规则,如果有人不遵守这个潜规则,无疑便会被他们的小团体排挤在外,成为落单的大雁。人是社会性动物,而童年没有小伙伴,是加倍凄惨的一件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加入自己应该加入的小团体。

从他们的幼儿园时期,他们便开始互相“攀比”父母的军衔。父母军衔特别高的人,他们就会活得特别趾高气扬,自然就会成为所谓的“孩子王”。

像我们曾经看过的《血色浪漫》,钟跃民的父亲是他们之中军衔最高的,所以钟跃民便成为这群人的孩子王。这一群人都围绕着钟跃民,钟跃民就像是一个众星捧月的存在。

军衔的不同,导致地位不同,地位不同,导致一应待遇都不同,这是军区大院的潜规则。在军区大院中军衔越高的人,往往行为就越高调。军区大院的范围相对封闭,人口流动基本是0,而父母之中又不避讳孩子常常讨论军衔的问题。

而作为他们的孩子,长期的耳濡目染,使他们对军衔问题特别敏感。孩子在一起玩耍时,难免就会用军衔来攀比。军区大院的这一社会“潜规则”,让军队大院出生的每一个小孩对阶级观念都是根深蒂固。

子凭父贵?攀比父辈军衔

阶级观念的根深蒂固,导致孩子们在一起也会经常攀比父辈军衔。父辈军衔高的孩子自然就会成为小团体中的“孩子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在军区大院生活的潜规则之一。

军区大院的孩子们他们比普通人更早地了解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因为从小在他们的世界里,一个团长的孩子是永远无法成为“孩子王”的,无论他本人有多么优秀,但是他父辈的军衔已经决定了他的童年天花板。他在孩童时期的公平就这样被限制了。

父辈的军衔决定了父辈们的阶级,而父辈们的阶级又决定了孩子们的圈子。

而在这些圈子中间是有着看不见但是却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就好像是各自有分工一般,在上游圈子的孩子们争夺“孩子王”的角色,而处于下游圈子的孩子们则完全没有这个资格,他们只需要选择如何“站队”就好了。

虽然孩子们是因为父辈军衔而造成这样的局面,但是孩子们的交际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对父辈们的交际产生反作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辈所在的部门也会影响到孩子们的圈子。同一部门的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归类为一个圈子。比如司令部和政治部。这两个部门里的孩子,各自形成自己的小团体,他们在小圈子里以父辈的军衔高低来决定谁是“孩子王”。

而司令部的孩子们和政治部的孩子们就是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一般。

不得不承认,这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是一种“子凭父贵”的现象。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不光会去比较父母的军衔,还会比较其它的东西。比如,有的孩子会先比较父亲的军衔,但如果军衔相同的话,就再去比较两个人的职务。

如果职务也差不多,就会开始比较参军年龄。反正,到最后,总是要比出一个高低。而父辈成就最高的小孩就会得到孩子们最高的推崇。

虽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是在军区大院长大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父辈们的谈话处事,比普通人家的小孩眼界是不同的。除了眼界不同,父辈军衔也会对孩子成年后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血色浪漫》中,钟跃民一直活得很自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其中自然有他本人也很优秀的原因,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客观上来说这是他的阶层和家庭带给他的便利。

而反观他的朋友李奎勇就并没有这样的自由。他出生普通,又要养活父母和妹妹。在任何一个人生时期,他都要拼搏奋斗。这是阶层差异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即使我们不讨论这个问题,在军区大院长大的孩子和在普通家庭长大的孩子,也是有很大的不同。

孩童时期对父辈军衔的攀比是明显而外露的。而在成年以后,这些大院子弟们不再那么外露地去攀比父辈军衔。但是这一潜规则也并没有因此消失。很多大院子弟如今都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比如王朔就一直活跃在文艺界。

他们已经掌握了很多资源,但是归根结底,这些资源跟当初父辈的人脉和阶层带来的眼界是分不开的。

正确引导,方为正道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军区大院子弟们的生活令人无法想象。但是,孩子们从小便拥有这样的经历,真的好吗?父母们从小便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是在孩子们的心目中,父母才是他们的起跑线。如果父母军衔足够高的话还好说。

如果父母军衔不高的话,他们的孩子从小便被限制了公平,他们心中不会生出对父母的怨恨吗?父母总是去鞭策孩子,让孩子努力,但是殊不知,他们自身已经让孩子输了一大截。

而军区大院长大的孩子们从小便树立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阶级观念,是很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一件事情。在这种观念下长大的孩子或许会很好地执行命令,但多少会欠缺一点创造力,无法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成就。

孩子们的童年应该是天真烂漫的,而军区大院的孩子们却过早地成熟,开始用成年人世界的一套准则来行事。他们的童真童趣在某一种程度上是被父母所剥夺了。他们成为父母斗争的延续。

“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好的童年带给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而不好的童年同样会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深远。

在攀比斗争阶级观念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在长大以后大概率会继续延续这样的观念,他们的人生仿佛永无止境地争斗着。这样的人生无疑是令人疲惫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人人生而平等,父母应该以身作则,让孩子生长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

父母的职务有高低,但是人与人之间不应该分出三六九等,生活中也不只是有这样的阶级分级。而这些都是需要父母正确引导,才能让孩子真正明白这个道理。

结语:

军区大院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历史,大院子弟也逐渐成为过去式。我们大部分人都只能在影视剧中窥见他们曾经的风采。但是这里曾经发生的关于攀比父辈军衔、阶级观念根深蒂固的事情应该成为现在人们的警醒。

这种观念存在,自然是有它存在的道理,但是这并不代表它就是对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人人生而平等,没有三六九等阶层分级的世界才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我们都应该为了这样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佳. 大院文化视域下王朔小说中“顽主”形象研究 [D]. 新疆师范大学, 2015.

[2]陶东风. 大院顽主的荒唐岁月与成圣之路——都梁《血色浪漫》解读 [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4,No.175 02 58-71.

[3]郑以然. 从王朔小说看“大院北京”——现实与文本中的文化空间 [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3,No.167 06 104-113.

[4]庄晓丰. 20世纪80年代“大院子弟”形象的嬗变 [J]. 语文学刊, 2010,No.319 17 46-47.

[5]郭勉愈. 大院与北京文化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4 1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