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人的结婚典礼上,面对着台下无数亲朋好友,甚至社会名流,对新人一顿批评及痛骂,是不是很难想象?

现实中,民国大师梁启超就这样做过。并且,训斥的对象是他极其欣赏的学生——著名诗人徐志摩,以及新娘陆小曼。

梁启超的发言,让应邀而来的宾客们无一不大惊失色,徐志摩本人更是困窘无比。

梁启超与新人之间没有任何私人恩怨。他的此番发言也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他想以当头棒喝,试图点醒自己的学生。

徐志摩和陆小曼都属于二婚。

更惹人非议的是,徐志摩在前妻张幼仪刚生完二胎仅一月左右就强行与其办理了离婚,徐、陆二人陷入热恋时,陆小曼也尚未与前夫离婚。

因此,威望颇高而性情直率的梁启超当着所有宾客的面发表了一段空前绝后的婚礼“训词”,并直言希望这是徐、陆二人此生最后一次结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徐志摩为爱迷失

徐志摩于1897年出生于一个大家族。作为家里的长孙独子,徐志摩备受宠爱,生活安逸,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1915年,徐志摩在家人的主导下与大家闺秀张幼仪结婚。两人属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此前并未见过面,缺乏感情基础。

并且,接受多年西方现代化教育的他,内心十分抵触自己的妻子是一个裹小脚的旧式女性。

新婚之夜,徐志摩就对张幼仪说自己要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人。这是何等的决绝!

不过,两人婚后还是完成了为徐家传宗接代的任务,有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出生后不久,徐志摩就离家了,先后赴美国和英国留学。

后来,张幼仪应徐志摩书信的邀请,得到公婆的支持,只身到英国为徐志摩陪读。

张幼仪后来回忆她初到英国时的状况:她在船上远远地看见徐志摩,一眼就看出他是人群中最不情愿的那个人。

那时,夫妻俩人虽然很久没有见面,但是共同语言并不多,张幼仪谨遵妇德,勤勉细心地照顾着徐志摩的饮食起居。在此期间,张幼仪还再度怀孕。

可是,徐志摩已经疯狂爱上了当时也在英国的才女林徽因。

为了与她在一起,徐志摩狠心地要求张幼仪打掉腹中的孩子,向身在异国他乡且举目无亲的她提出离婚。

梁启超听闻此事后,写信对徐志摩的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劝他悬崖勒马

即便恩师如此劝诫,徐志摩还是一意孤行,笃定要离婚。他认为,这样才能赢得林徽因的爱。

在抛弃了前妻后,徐志摩以极大的热忱对林徽因展开了猛烈追求,但是,理性克制的林徽因很快就随父亲回国了,她不愿再面对徐志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给徐志摩的分手信里,林徽因特别提到了张幼仪,林徽因很清楚,徐志摩的离去会给张幼仪带来沉重的打击。

她不想背负着对张幼仪的愧疚生活,不愿将自己的爱情与婚姻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理智的林徽因也感到,徐志摩爱得很可能只是想象中的她。

或许她也害怕,如果她接受了徐志摩的追求,而徐志摩最终发现真实的她与他想象中的她不一致时,会不会像抛弃张幼仪一样抛弃她。

徐志摩可能是被自己感动了,他渴望得到纯粹的爱情,为人却没有深厚的责任感。

或许,谁能使他引发爱的冲动,他便会如飞蛾扑火般追逐谁。可是,激情总是无法持久的。这样的人,难以给伴侣安全感。

总之,基于种种考虑,林徽因从英国回国后,接受了父亲的安排,与梁启超长子梁思成相恋并顺利走入婚姻。

婚后,夫妻二人共同投入了心爱的建筑业,相互扶持,平静生活。

失去林徽因的徐志摩,经朋友介绍,邂逅了陆小曼。

那段时间,徐志摩经常陪着陆小曼出入灯红酒绿的场所,或者陪着她游山玩水,慢慢地,两人擦出了火花。徐志摩更评价陆小曼看他的眼神是“灵魂的沟通”。

陆小曼当时还是徐志摩朋友兼同门王赓的太太,王赓因忙于事业,很少陪伴在陆小曼身边。

陆小曼十九岁时与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的陆军上校王赓闪婚,三年后两人离婚,离婚后一年,陆小曼与徐志摩结婚。

对于他们的结合,梁启超始终持反对态度,并劝徐志摩放弃这段关系,但徐志摩没有听从老师的意见。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也坚决不同意儿子迎娶陆小曼。

一方面,徐父认为陆小曼品性轻薄,不喜欢她的为人;另一方面,也不赞同儿子先大逆不道地离婚,而后又娶一个在婚姻期间出轨的女子。

徐父即便后来勉强同意了儿子再婚,也提出了条件:婚礼必须由胡适做介绍人,由梁启超证婚,否则,他便不承认这段婚姻。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十分不情愿参加徐、陆二人的婚礼,梁启超还是去了现场,并发表了一段意料之外的证婚词。

02梁启超当头棒喝

婚礼上,梁启超宣讲了一段辛辣、另类的证婚词,以让全社会知道,徐、陆二人恶劣的做法不能效仿,更加不值得鼓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启超批评徐志摩性情浮躁,导致自己学无所成,同时做人失败。对于陆小曼,他希望其日后能遵守妇德,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不要阻碍徐志摩的事业。

梁启超告诫他们: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目的,不要将婚姻当作儿戏!

最后,他希望这是两人此生最后一次结婚!

可以想象,这份证婚词令一对新人及满堂宴客无一不大惊失色。

婚礼的第二天,梁启超在写给女儿令娴的信中再次提及了这件事。他说,他昨天极不情愿地去替徐志摩证婚。

除了看着徐志摩为爱迷失外,他也担心陆小曼将来使徐“苦痛更无限……将来把志摩累死。”

由此可见,梁启超对徐志摩有着深切的爱才、惜才之心,不愿意看着学生徐志摩为了追求心中的爱情幻影而背离道德原则,不愿意徐的私生活影响了他的名誉和未来的事业。

在传统教育下成长的梁启超,婚恋观也并不陈腐。他承认,基于爱情成婚再好不过,他也不否认爱情的神圣。

但是比起爱情,他更主张,天下有意义的事情还有许多,不要只一心扑在感情上

他发自心底地认为,个体要对全世界的人类和文化“在万仞岸头添上一撮土”,这才是人之为人最神圣的意义和价值。

徐志摩的婚恋选择,在他看来,只满足了私人的情感,全然没有顾及父兄师友们的意见与忧虑,也没有考虑自己的名誉和事业,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只可惜,徐志摩为爱痴迷,始终一意孤行,两人婚后,陆小曼依旧保持了奢侈的生活习惯,花钱大手大脚。

徐志摩虽然已经拿着高薪,但是供养陆小曼生活花销的压力仍让他为难。两人口角不断,甚至有肢体冲突,当初的甜蜜爱恋早已消失。

梁启超曾经担心徐志摩“将来苦痛更无限”,害怕陆小曼“把志摩累死”。这些话后来都一语成谶。

03爱情与婚姻

对比之下,徐志摩与梁启超展现了两种不同的婚姻观。

徐志摩一生追求浪漫的、心有灵犀的爱情。为此,他冷漠无情地抛弃了因旧式婚姻而结合的原配妻子。

不惜顶着师长亲友的责骂执意与陆小曼在一起。不惜冒着被天下人非议的舆论压力。他一直践行着自己的恋爱理念,但结局并不美好。

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一生娶了两位夫人:李蕙仙和王桂荃。

1889年,年仅十七岁的梁启超就成功考取了举人,并与主考官的堂妹李蕙仙订婚。两年后,梁启超入京完婚。

梁启超与李蕙仙在婚后聚少离多,但十分恩爱。梁启超在书信中自陈:“蕙仙之与我,虽中间屡经忧患,会少离多,然而美满姻缘,百年恩爱……”

1924年李蕙仙病逝,梁启超深情地写下了《祭梁夫人文》。

在他心中,李蕙仙帮助他完善德行,扶助他渡过难关,为他出谋划策,还时时抚慰他的心情。在李蕙仙病逝后,他形单影只,十分悲伤落寞。

王桂荃原本是李蕙仙的陪嫁丫环之一,1903年,为了梁家能香火旺盛,在李蕙仙的主导下,王桂荃成为了梁启超的侧室。

然而,梁启超曾经与谭嗣同一起创办“一夫一妻世界会”。他不愿食言,因此一生未给王桂荃“小妾”名分。

王桂荃的存在,也使得梁启超的婚恋观遭受了一些质疑。

王桂荃聪慧,梁启超慢慢教会了她读书写字,戊戌变法失败后,朝廷大肆捉拿维新党,梁启超携家人东逃日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期间,全家生活清苦,王桂荃辛苦操持,很快练就了流利的东京话,凡对外联络事宜,多由她操办。

1929年,梁启超撒手人寰,将九个未成年的子女托付给王桂荃,其中最小的孩子仅四岁半。王桂荃以一己之力,承担起了养家育儿的重任。

后来,由于“保皇派的老婆”的身份,王桂荃在1968年与子女们四散分离,被迫在乡下一间阴暗破旧的牛棚里孤独地走完了她八十五年的人生。

当子女们最终来此寻她时,只能面对着丛生的杂草痛哭。

纵观梁启超的婚姻选择,理性大于感性,他与李蕙仙婚前并无太多接触,与王桂荃成婚更是出于传宗接代的考虑,这样的结合,有相当的时代局限。

但整体而言,梁启超秉持传统道德观念,孝敬长辈,顾念家庭关系和世俗道德,冷静理性。

即便为国事奔波,他也没有对家人不闻不问,仅家人间来往书信就有数百封。如此用心地保持与家人的定期沟通交流,家庭关系一直是和谐的。

两位妻子在事业上及生活上,都对梁启超助益良多。

而徐志摩总是因爱冲动,对配偶的性格考察并不深入。

进入平淡的婚姻生活后,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现实,面对俩人生活理念及习惯上的摩擦或矛盾,这种草率地结合便会给当事人带来莫大的痛苦。

当初的期望有多高,恐怕最后的失望就会有多大。

和陆小曼结婚后,徐志摩努力地赚钱养家,满足陆小曼的物质生活需求。可是,遇人不淑间接导致他遭遇不幸,英年早逝。

诚然,如若最初的激情和婚后的用心经营能够兼得,定能享受更美满和谐的婚姻生活。

民国夫妻钱钟书和杨绛,便是一见钟情并且婚姻美满的代表。杨绛先生后来说,男女结合最重要的是感情,是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

明星夫妻黄磊、孙莉夫妇,在多年的家庭生活中既有浪漫亲密,又有柴米油盐,既有隆重的仪式感,也有细节处的相互照拂。只是,这样的伴侣现实中较少。

梁启超和徐志摩虽是民国风流人物,但是,他们婚恋观念和选择,对现代人仍然有启发及警醒意义。

怦然心动是美好的机缘,但用心经营,相互扶持才能长久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