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块掉皮的金牌,朱雪莹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8月28日,东京奥运会女子蹦床项目冠军朱雪莹向天津市体育博物馆捐赠了自己的奥运金牌和领奖服。朱雪莹成为首个捐赠东京奥运会金牌的运动员。她表示,捐赠金牌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奥运金牌,传承奥林匹克精神。

此前,这块金牌因为“掉皮”,引来了网友的热议。

1

事情是这样的。

△ 前些天,朱雪莹在社交媒体发声,说自己的奥运金牌被抠掉了一小块皮——当时她以为是表面脏了,就顺手抠一下,没想到直接把金牌给“毁容”了。

无独有偶,中国游泳健将汪顺前些天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证实自己的金牌也“掉皮”了。他表示,自己抠了一下,结果发现金牌也掉皮了,“不能再抠了”。

好吧——原本以为“金牌掉皮”只是偶然事件,没想到不止一个人都出现了这种情况,这就尴尬了。

在朱雪莹的“金牌掉皮事件”受到关注之后,8月24日,日本造币局回应说:尚未关注到“金牌掉皮”,至于是否是技术制造原因引起“掉皮”,尚需东京奥组委进行调查,具体问题请咨询东京奥组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在踢皮球?

25日,东京奥组委回复中国记者问询时称,此次剥落的部分并非镀金,而是涂在奖牌表面的一层涂膜,“不影响奖牌本身的质量”。

嗨,没想到以“工匠精神”出名的日本制造也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没想到一向以严谨认真享誉海内外的日本人竟然在如此关键的问题上“踢起了皮球”。

资料显示,东京奥组委委托日本造币局生产包括残奥会在内的约5000枚奖牌。

东京奥运会官网介绍称,日本造币局约有20人负责奖牌制造工作,4人一组,每天工作8小时可完成15至20枚奖牌的生产。

制造奖牌的流程大致是这样的:将东京奥组委提供的金属材料制成圆型,用机器同时印制正反两面,再经过加工、着色、处理阴影等工序,最终完工。

据了解,这些奖牌是由日本社会公开向民众征集的废旧电子设备中提炼的再生金属制作的。

日本造币局奖牌制造团队负责人表示,制造奖牌的难点在于要保证每块奖牌的质量符合要求,“第1枚和第5000枚奖牌不能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透过东京奥组委的上述表述,我们可以提炼出的信息是,日本想要突出“环保”理念,以及“匠心”精神。

众所周知,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规定,奥运会的金牌并不是纯金的,是镀金的银牌,镀金量至少为6克纯黄金。

东京奥运会的每块金牌包含了550克银和6克镀金,单从材质的价格上看,约合人民币5000多元。

2

在”金牌掉皮“消息发酵后,网友们纷纷围观——日本这是怎么了?日本制造一直以来不是口碑的象征么?

其中,一向表现得比较“亲日”的台湾网友似乎格外活跃。

在世人的“成见”中,日本制造往往被奉为高品质行业圭臬,而中国制造也常常被拿来与日本做比较。

然而时过境迁,近些年世界屡屡出现对“日本制造”的质疑之声,更有西方媒体从此次奥运周期日本方面一连串的表现中窥探到日本的“颓势”。

今年7月,东京奥运会开幕之前,日本知名企业被曝出数据造假的丑闻。而这种造假行为从上世纪末就已开始。

当时,三菱电子用计算机程序自动生成铁路设备数据,虽然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以及质量控制方面的丑闻,在当时并没有带来什么严重后果,但长此以往,量变终究引发了质变。

路透社对此评论称,数据造假以及质量把关不严格确实进一步削弱了“日本制造”的声誉。从空调、吸尘器到工业机械甚至到航空卫星,范围之广,已足以让日本制造的声名毁于一旦。

3

一面是口碑不断崩坏的“日本制造”,一面又是后劲不足的“日本智造”。

△ 东京奥运会期间,美国彭博社发表文章《两届东京奥运会显现出日本技术衰退的一条长弧》指出,随着世界越来越被“技术”所定义,日本政府计划努力夺回一些失去的“领地”;然而,却发现陷入了“技术恐慌”。

文章分析称,日本在科技生产等诸多领域的黄金时期早已过去。抛开美国等国家不讲,日本自认为的竞争对手——韩国的科技巨头已在诸多方面甩开日本。这不仅打击了日本的民族自豪,更加剧了日本目前制造业的困境和危机感。

在一个日益两极分化的世界中,中国和美国正在制定新的技术和数据标准,而日本却面临着与这些国家的科技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

创新被认为可以解决未来其面临的种种问题。但日本科技创新却深陷后劲不足的困境,这其中颇为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政府的投入力度有限。

根据《外交学者》在一篇文章中引用的统计数据,美国一直以来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最多,从21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国在研发方面投入仅次于美国。该数据的衡量标准,包括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以及学术研究论文数量。

日本呢?怕是处处渐落下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如在当下国际竞争激烈的芯片行业,日本(蓝色)在该领域的科学论文贡献比重一直在下降,中国的论文贡献数量则一路上升,并在2020年达到与日本同等或稍强水平。(图片来源:彭博社)

在近些年发展势头迅猛的人工智能领域,《日本时报》也坦言,“日本预算还不到中美计划投入经费的五分之一”。

此外,西方媒体还认为,中国科技制造领域取得的成绩,与中国所推出的一系列举措(如“十三五”规划等),以及针对具体行业发力的“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密不可分。

日本执政党自民党税务局长、前经济和财政政策国务部长甘利明表示,由于“不同国家提供了不同量级的支持”,国家间的行业竞争显得残酷且困难。

4

的确,国家支持不足,被认为是造成日本在科技制造领域显露“颓势”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并不能掩盖日本科技制造“自甘堕落”的真相。

日本现有的初创公司生态系统极其不利于本国科技创新。

一般来讲,科技初创公司有潜力支持创新,并推动新技术发展;而比起已具规模的企业公司,初创公司具有商业文化灵活、团队沟通密切等方面的优势。

根据胡润研究院2020年统计数据,在全球586家“独角兽”初创公司(价值10 亿美元以上的私有制初创公司)中,日本只有3家(较往年持平)。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和中国分别达到233 家和227家(中国的字节跳动、大疆和美国的SpaceX 等公司都在其中),连韩国都新增了数家此类公司,达到11家。

不言自明,这些数据表明,日本在创造积极有利的科技制造创业生态系统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其曾经的优势和潜力。

针对这点,全球风险洞察研究机构(GRI)认为,日本民间资本投资不愿意对年轻的初创公司进行支持和扶持,是造成此现象的重要因素。

Initial网站对日本初创公司在2019 年的融资状况做出归类,结果显示,1-3 年的初创公司平均只能获得 91000 美元(不足60万人民币)的资金,大量投资仍集中在成熟的老牌企业上。

对于年轻的初创科技公司来说,早期难以获得有价值的资金,对日本形成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构成了障碍。

除此之外,包括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从而对科技竞争造成负面影响在内的种种因素也不容忽视。科技创新领域人力资本水平、科技工作者劳动效率、以及不得不因此增加的养老支出,对科技资源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而日本保守的人才引进政策更是让情况“雪上加霜”。

不可否认,昔日神坛之上的“日本制造”与“日本智造”,在如今新的国际赛道上已经日渐式微了。

- END -

撰文 | 文思 编辑 | 张晶